揭开胃癌元凶的面纱: 幽门螺旋杆菌的“致”与“治”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它的外形通常呈S形或弧形,菌体一端有2~6根长约3~5微米的鞭毛,这些鞭毛可以使细菌方便地穿过胃黏膜而定居于胃上皮细胞[1]。幽门螺旋杆菌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亲密的伙伴之一,然而科学家却花了一个多世纪才认清它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均有较高Hp感染,因此研究Hp致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案,对于预防胃癌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 以身试“毒”解答百年医学谜题 早在1875年,德国解剖学家就发现人类的胃黏膜层里存在一种螺旋菌,但因为无法培养出纯系菌株,这项结果未受到重视。幽门螺杆菌是由两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Warren)发现的。 1979年4月,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蓝线”竟然是无数紧粘着胃上皮的细菌组成。染色处理后细菌清晰可见,数量比想象的更多、范围更大,在低倍镜下就能看到。此后他很快发现,这种细菌常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而且近一半胃窦黏膜标本能见到这种细菌。沃伦认为这种细菌与胃炎和胃溃疡之间存在密切关系[2]。 沃伦的看法在很快受到了极大的质疑。许多人认为胃是无菌的,该结果是标本污染造成的,因为胃酸会将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当时医学界盛行的“无酸无溃疡”学说认为,压力和生活方式等非病原体因素才是胃溃疡的主要诱因。 为了获得这种细菌致病的证据,沃伦的合作伙伴马歇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在用内窥镜检查过自己后,以身试“毒”,将含有数以亿计细菌的培养液一饮而尽。到了第3天,马歇尔出现了口臭,随后的5~8天,他开始出现了呕吐症状,镜检后发现患胃炎。接下来,沃伦和马歇尔又用内窥镜对100例肠胃病病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沃伦在马歇尔的配合下,最终于1982年确认了Hp的存在。 二、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癌机理: 两把刷子,致癌足矣 目前Hp对胃粘膜损伤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并非所有的Hp都能引发胃癌。简单来说,能够致癌的Hp都要有“两把刷子”,即HtrA和IV型分泌物系统。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分泌一种名为HtrA的蛋白酶,它可以切割宿主细胞上的三种特定蛋白,从而穿透细胞层破坏上皮细胞。Hp可以进入更深的、正常的无病原组织层,Hp感染后引起炎性反应,氧自由基长期刺激上皮细胞最终致癌。 不同的地域的Hp菌株类型可能会存在差别,不同Hp菌株具有不同的特异性,所含的致癌毒力基因也不同。强毒性Hp(I型菌)有一种针状突起物,称为IV型分泌物系统,激活后作为“分子注射器”发挥作用,利用受体依赖机制,通过宿主细胞的基底外侧膜注入细菌毒素CagA蛋白,该蛋白可损伤胃粘膜,增加DNA损伤导致细胞突变,最终形成癌细胞[3]。I型菌株毒力和致病性较强,可诱发胃溃疡及癌变。毒力较弱的II型菌则不能表达CagA蛋白,患者感染后仅出现浅表性胃炎。 Hp还可通过将硝酸盐催化还原为亚硝酸盐而发挥致癌效果。此外,最新研究提出Hp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和死亡信号的传导通路而调节宿主细胞的凋亡[4],这也为Hp致癌机制的研究开辟了全新视角。 三、幽门螺旋杆菌的诊疗: 剖析中西医结合模式 不论是对胃疾患的传统看法还是Hp的治疗方案均体现出中西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差异化分工。中医对胃病的辨证分型是从全身环境的改变来判断胃这一机体器官的改变,而西医则从胃局部改变来探讨胃之疾患[5]。通过诊断上的病证结合,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再进行中医辩证,作出分型和分期。中西医综合协调、相辅相成,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考虑整体变化,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 目前全世界Hp治疗普遍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与抗生素等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考虑到Hp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的根除率下降问题,西医临床一线治疗方案主要为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等等。与西医不同,中医则主张通过修复机体整体功能来去除病因。利用“清热解毒”“芳香化湿”治标,抑制杀灭Hp;后期利用“理气和中”“补脾益气”治本,促进胃粘膜愈合,协调机体整体活动[6]。 在实际的诊疗中,不少病人中西医轮流看,看完一个西医后,立即又去看另一个中医,混合地治,以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实则不然。我国提倡的中西医结合,其基础在于坚实掌握国际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精髓在于结合实际病情使用中医治疗方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中西医结合应从时空向量上考虑,寻找各自应有的适当的条件或状态,建立结构精确、逻辑精密的系统与模式。也就是说西医的微观世界研究与中医的宏观世界的探索,应该被给予一种严谨的结构或系统来框定或表达。在不同的时空向量上,不同的条件与状态下来互补[5]。总而言之,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组合、笼统的归一,而应当从基本理论和概念上有所取舍、有所发扬、有所更新。否则很可能是邯郸学步、数典忘祖,既非中医,又非西医,而更非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健.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简史 [J].中华医史杂志,1999,29(04):203-206. [2] Marshall BJ.et al.Original isolation of Campylobacter pyloidis from human gastric mucosa.Microbios Letter.1984,25:83- 8. [3] 何健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胃癌的重要因素.实用肿瘤杂志,1996,(2):79- 80. [4] 梁仁杰.胃癌患者组织中p53、axin蛋白表达与hp感染和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11:1811-1815. [5] 高也陶.从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看中西医结合模式[J].医学与哲学.1999,20(6):10-12. [6] 高也陶.中西医结合模式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编.迈向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63-70. 作者简介 /Profile/ |
|
来自: Xiac2cmv1bxedf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