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 | 王时敏书法作品欣赏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1-12-24

汉代以后,由魏晋至隋唐,楷书逐渐走向成熟达到鼎盛,与之相比,曾经大放异彩的隶书书法则日趋衰落,又历经宋、元、明数朝后,几成绝响,以隶书名世的书家少之又少,这一现象直到清初才出现转机。清初书坛出现了一批书写隶书的书家,在这批书家中,王时敏因其显赫的地位和独特的书法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并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

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由于祖先功劳显赫,他未经科考就做了官,24岁时就做上了尚宝丞,负责管理皇帝玺印,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庙祭祀礼乐),仍兼管尚宝司事。

王时敏 隶书 陶渊明诗轴

111.2×59.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只是他淡于仕途,更喜笔墨,于崇祯五年(1632年)便称病辞官,隐居西田别墅,潜心绘画研究与创作。后清军入关,王时敏归顺,保住性命,继续归隐山林,潜心书画,终成大家。

当时王时敏的绘画成就实在太高,其书法为画名所掩。其实他诸体皆善,其中隶书成就颇大,与朱彝尊、郑簠被称作“清初三隶”。

当时王时敏的绘画成就实在太高,其书法为画名所掩。其实他诸体皆善,其中隶书成就颇大,与朱彝尊、郑簠被称作“清初三隶”

王时敏出身显赫,家中古书、名画收藏丰富,且大都是名迹,像当时很少传世的李成的画他都能够见到,这对他研习书画助益良多。他隶书早期受到唐隶的影响,布局均匀、点画沉厚字形方整,用笔间常夹杂楷法,八十岁以后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风格直追秦汉

王时敏 隶书七言诗 1678年作

196.5×76cm

920万元 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

观王氏书法,以《受禅碑》和《夏承碑》为主要的取法对象。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受禅碑》和格特征,笔法上多存篆籀笔意,骨气洞达,神采飞扬,端庄稳重有庙堂之气。同时,又能够别出心裁,自出新意。

王氏隶书在章法上一改汉隶中字距舒朗,行距紧密的特点,王时敏反其道而为之,在书写中刻意使字与字排列紧密,行距加大,这一特点给人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形式美感,这种章法安排在前代的隶书中是非常少见的,是王时敏书法的一大特色。

王时敏 隶书五律诗轴

137.7×57.8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用笔上,起笔多用方笔,斩截爽利;行笔逆人平出提按自然;收笔或露或藏,不刻意为之;用墨多用浓墨干笔,线条多有飞白,笔画苍劲,笔力雄强,有锥画沙,屋漏痕之意。王僧虔《笔意赞》中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王时敏 隶书李憕诗 1678年作

196×76cm

356.5万元 匡时2012春拍

在“形质”上,王时敏推陈出新,其隶书浑厚朴茂,凝重道劲,率直自然,豪迈纵逸的“神采”得汉隶神似,有秦汉风范。但是在今天看来王时敏的隶书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

由于年代久远,汉代碑刻到清初能够见到的极少,王时敏的隶书一定程度上没有摆脱唐代隶书的影响,比如,隶书中夹杂楷法,结字喜欢使用别字等都是唐代隶书的典型特征。唐隶别体杂出,有意圭角,这些特点与汉人迥异。

王时敏 手札

28×15cm

97.75万元 朵云轩2020秋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