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大密: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内似五根钢条,根根贯穿

 tjboyue 2021-12-24

师爷叶大密晚年与恩师丁然清在一起时,曾重点叮嘱“练我们的拳,要练到'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内似五根钢条,根根贯穿’才算是入门。”



图片

前言

中国拳术拳种众多,常被人为分为“内外”两家。虽外家拳主刚,然始于刚而后柔,而内家拳主柔,始于柔而后刚,练到极处殊途同归。故天下武术本无“内外”之分。前辈们常说“有刚无柔半英雄,有柔无刚难称雄”,刚柔相济,阴阳合一方能称为武术。太极拳更是如此,天下太极是一家,各门各派各式太极拳都无不推崇王宗岳的拳论,凡以拳论为核心指导思想修炼的拳都是好拳,而现今形成的各门各派各式太极拳不论其外形拳架如何,只是由初始切入点不同,训练的基本功方法有异,而形成的各自风格不同罢了。

我练的“叶家拳”也然,师爷叶大密早年跟随田兆麟、杨少侯、杨澄甫学习杨家太极拳,后又拜李景林为师学习武当剑术,由于和孙存周结拜为义兄弟,而受到孙禄堂的亲自点化。师爷在世时常说:“我没有创造新的太极拳,我只是深入认真地分析研究王宗岳的拳论,自己学习实践的体会和别人不同而体现的拳架也有所不同。”

1966年,师爷叶大密总结一生所研究的太极精要写成了《太极拳》一书,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准备出版,正当出版社排版完毕准备印刷时,“文革”开始了,“造反派”以“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对师爷进行批斗,并多次上门抄家,焚毁了很多有价值的典籍和物件,仅张大千先生的画就焚毁了一百多幅,师爷耗毕生心血写成的《太极拳》手稿也被毁于一旦,更可恨的是“造反派”又将印刷厂的《太极拳》书稿铅字版销毁了。发生的这一切,让师爷身心饱受摧残。

图片

丁然清与叶大密合影(1968年)

师爷在关押期间,弟子丁然清(即本人恩师)挺身而出,不怕受牵连,用尽各种方法暗中保护老师,让师爷少吃了不少苦。后来,师爷重获自由,但年已八旬的他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特别是耗毕生心血写就的太极拳文稿被毁,让他身心俱疲。即便如此,他仍热爱太极,虽然他集一生心血所著的书稿被毁,但他仍心怀希望。从此,他就很少出门了,每日在家和爱徒丁然清研究太极,他将一生所悟传授给了恩师丁然清,两人每天形影不离,亦师亦友,直至1973年师爷逝世。这对心心相印的师徒于苦难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在上海武林中也传为一段佳话。师爷晚年把自己所学的各门精华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拳学体系,也由此被当时上海武林界称誉为“叶家拳”。如今发扬师爷叶大密的太极文化思想,已成为叶门后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内似五根钢条、根根贯穿”

师爷叶大密晚年与恩师丁然清在一起时,曾重点叮嘱“练我们的拳,要练到'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内似五根钢条,根根贯穿’才算是入门。”

“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要求练拳时将骨骼、关节拉开、伸长,做到节节松开、节节贯穿。如此,才能自如地控制身体,并逐步做到“外不动内动”。陈微明先生也曾借用丹道修炼之术语“虚空粉粹”来形容节节贯穿,“周身节节贯串,节节二字,以言其能虚空粉碎。能虚空粉碎,则处处不相牵连,故彼不能使我牵动,而我稳如泰山矣。”

“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既是叶家拳追求的目的,同时也是训练方法。师爷叶大密晚年根据其一生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并传下了拳架的“蛇形”练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练拳的效率,更快地松开全身骨节,引领门内弟子“由外入内”,达到“意气贯通”的境界。“蛇形”练法与师爷早年的练法大相庭径,充分反映了师爷叶大密晚年对拳功修炼进阶的感悟,这也是外界所传其晚年“拳风大变”的根源。

“蛇形”练法就是在“修路”(松开全身骨节),路修好了,“车”(意气)自然会来。现在很多太极拳的练法与此不同,“路”还没有修好,就想要用“车”开过去疏通道路,这种靠头脑意识“想”出来的感觉不是真正的“意”。太极拳追求的“意气”,绝非用头脑意识“想”出来的感觉,而是采用正确的练功方法后自然产生的结果。

“内似五根钢条,根根贯穿”。这句说的是五弓合一的强大内劲。杨澄甫大师说过“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也”。他私底下对师爷叶大密说,太极和其他内家拳一样,必须练出强大的内劲,否则就是操。

所谓五弓合一,要先将身体、四肢练成五张弓即“身备五弓”,然后才能谈得上合一。五弓合一说说简单,练起来却也不易。首先,需要在每一个定势时,能摆准四肢和身体的位置,形成能“八面支撑”的身架结构,产生整体的合劲。如果未经“拆骨”等基本功训练,全身未完全松开时,即便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摆对了身架结构,稍遇外力仍无法保持这一结构的完整性。因而常常需要局部用力以维系身形结构,并由此而产生对外力的顶抗,而此时外力一旦撤销,就会有向来力方向倾跌的现象。因此,五弓合一之整劲的检验标准是:定势时能经得起前后左右上下等各个方向的推、拉、抬、压,且外力撤消后身形不会朝来力的方向运动。

当全身骨节节节松开且能在定势做到“八面支撑”时,就需要从“定势的五弓合一”逐渐过度到“任意运动形态下的五弓合一”。其检验标准是:练拳过程中根据老师的口头指令即时停顿,而此时的身形架子能经得住各个方向的推、拉、抬、压,且外力撤消后身形不会朝来力的方向运动。因此,师爷叶大密传下的拳功体系,非常重视对每个定势的测试,不同轻重的外力、不同方向的推拉一直贯穿于整个学拳过程中。

当具备“五弓合一”的整体内劲后,还需有体内“意气”与身架外形的结合,当练拳至“意气贯通”后,“形与意合”所产生的内劲方为真正的太极内劲。有人说真正的“太极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此话完全正确,但有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身形结构的配合,“神”“意”“气”的化合是发挥不出作用的。那为什么我们在有些老师发劲时看不出身体的外形变化呢?师爷叶大密曾在杨澄甫大师表演推手后就这个问题私下问过他,杨澄甫大师说到,与人交手,自己体内高度敏感,犹如翻江倒海,时时刻刻在根据自己和对象的身形位置的变化而调整。只是这种调整幅度极小,外人看不出而已。因此,看不出身形大幅运动的主要原因是全身松开后,由外动转为内动,且内动越来越小,直到“微动”,几乎肉眼看不出来而已。当然,现在还存在一种情况,如有些人特别敏感,与人搭手后通过“意气”感应弹跌而出,那是另外一回事。

“身如百节蜈蚣,节节会动”和“内似五根钢条,根根贯穿”不仅是叶家拳的行拳特点、身法特征,更是逐级进阶的实操方法。随着全身骨节的逐步松开,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体悟,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功境,此种感受非言语所能表达。我在教授弟子时,很少跟弟子描述练拳时的感觉,就是怕弟子们听了我的描述后,在练拳时会不自主地从主观意识上去寻找这样的感觉,这就又回到了后天意识“臆想”的道路上去了。太极崇尚自然,在合理的锻炼方法下,该出现的东西会自然出现。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一样,花同样多的时间练拳,但体会和感受可能会不一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