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我们的父母应该去哪里养老?

 乐康居 2021-12-25
图片 
作者:吴吉贵(至道咨询合伙人)


前言

聊个与大家密切相关的话题,

养老。

20年前,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

我一位朋友,说起她外婆的故事,触动了我:

每次去养老机构看望她80岁高龄的外婆,

那里的服务和条件都很不错,

她最深刻的感受是,老人家的孤独。

仿佛处于一个精神的孤岛”。

那么,

未来,到底我们的父母应该在什么地方养老?


衰老,是一种 暗示
年龄,是一种 情绪
 

科学家做过两个抗衰老的实验,很有趣。 


第一个实验,“时空胶囊”

艾伦·朗格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他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匹兹堡的一个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上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50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喜剧,讨论1959年的时事。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

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组是“过去时”——用怀旧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带来了惊喜——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

不过,相比之下,“生活在1959年”的“现在时”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

这个实验证明:我们肯定会“老”,但是生命最后阶段的“衰”并非不可逆。

第二个实验,“对时间的感知”

实验人员招募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玩电子游戏——给每个人发一个闹钟,要求每过15分钟,就换一款游戏玩。实验的秘密是这些闹钟都被做了手脚,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有的准时。

结果发现,闹钟走速更快的人的血糖水平变动速度也更快

这说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不是根据“实际时间”的变动来发生变化的,而是根据个人“对时间的感知”来变化的。

有研究表明,人对自己年龄的“主观认知”,是会对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产生影响的

林林总总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这些实验都会指向一个方向:心态年轻,有利于减缓衰老。

衰老,肯定是人人都会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出生日期代表的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衰老:更多的是环境暗示

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已经被挑战。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

朗格教授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年轻的时候,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永远不会老。我们固执而轻率地认定衰老和能力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

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

事实上,很多心理实验都证实,一个人衰老的速度与环境暗示很有关系。

一个经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显老,因为制服没有老少之分,没有年龄暗示。

20多年前,一个养老院中,朗格教授发现,当一个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控制权时,比如他能决定在哪里招待客人,玩什么娱乐节目,他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更爱社交,记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不确定性才是现实世界的本质状态。朗格教授就是在积极寻求这种不确定性。一旦了解了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发现,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图片

 

图片

通过以下全球经典的养老社区案例

看看我们的父母未来应该在什么样的地方养老?

香港隽逸生活、荷兰生命公寓、澳洲水博客、

澳洲布鲁克项目、日本菊田养老社区、

台湾宜兰不老节、冬奥世界杯

从与颐养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四大维度,可以回答: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养老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1

生活方式

生气勃勃?还是,暮气沉沉?

你眼中的长辈有什么样的个性?

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存在着“原型”。美国两位学者在此基础上归纳出4种最深层的动机和12种人性原型,可与12种消费性格相对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