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剂,要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如《伤寒论》苓桂术甘汤、茯苓甘草汤、苓桂草枣汤等都是治水气的方剂。治水气之方,非用茯苓、桂枝不可。 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中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在《金匮要略》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治水气上冲所致的眩晕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效佳。 日本汉医治眼红睁不开、头眩,认为是水气上凌,用苓桂术甘汤加大量车前子(15g以上)导水气下行。冒者加泽泻,呕者亦加泽泻,并重用茯苓。禁喝冷水。 苓桂术甘汤治饮冷或贪食瓜果患病最有效,方小而灵验。仲景方不在药味多少,而在于是否对证。 新中国成立前,岳老治一位二十余岁男子,患病咸哮,其姑夫谓患者年幼时喝酱油过多,遂致咳嗽哮吼。根据患者心下痞满、舌苔白腻,从寒饮论治,投苓桂术甘汤,得吐而愈。 苓桂草枣汤治水气上冲欲作奔豚,此方系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而成。因白术助脾气,脾主升,则气更上冲,故去白术,用桂枝降其冲气。 一部《伤寒论》以桂枝为主药,其加减变化能治疗多种疾病。 桂枝加桂汤,原方桂枝共用五两,治寒性奔豚。岳老曾用此方治愈一妇人奔豚气。《金匮要略》奔豚汤则是治热性奔豚的方剂。 真武汤与附子汤仅是一味生姜、一味人参之不同,而其主治则异,必须深刻理解其中深意。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是肝胆气滞,用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二便自调。服小柴胡汤后“必振振汗出而解”,这个汗出是战汗,见了战汗不要怕,战是说明服小柴胡汤后发生药效了,汗出而愈。小柴胡汤并非发汗之方,但小柴胡汤能通上焦,上焦通则周身皆通。 一男子房事后用冷水洗澡,洗后即畏寒不已,穿皮袄、盖棉被仍不能御寒,此为寒邪直中少阴之证。一医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服后身热,二服而愈。 岳老用大黄附子汤治愈一男子少腹寒积如拳大。此方用附子温阳,大黄攻下,细辛宣散。仲景用细辛常用二两、三两,要治大证一定要掌握大药的配伍关系。 治妇人梅核气,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疗效好。 仲景方多用大药,要研究麻黄、桂枝、石膏、附子、大黄等的配伍规律。麻黄配桂枝则发汗,如麻黄汤;麻黄配石膏则不发汗,而能宣肺清热,如麻杏石甘汤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此时石膏的剂量是麻黄的一倍。大量麻、桂配少量石膏则发散表邪兼清郁热,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大黄配附子,仲景有大黄附子汤,后世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配合得好,能起大证。总之,要在临床上反复摸索,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学《伤寒论》当于无字处求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