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争争 || 邵阳师范,不曾忘却的流金岁月

 醉卧蘭亭tumvn7 2021-12-26


1978年的开学季是我人生中一段焦虑的日子。因为父母都是老师,我4岁多就上学了。78年夏初中毕业(13岁)参加升学考试,懵打懵撞报考了邵阳师范。

看着周边的玩伴一个个背着书包离开,心急如焚地跑去问父亲,父亲心里也没底,摸摸我的头安慰:再等等吧。焦燥中的一个黄昏,晚归的父亲一扫往日的威严,微笑着递给我一个信封:邵阳师范的入学通知书!

跚跚来迟的邵师录取通知书慰贴了少年忐忑的心,总算有书读了!而周边呼啸而来的赞许和称羡更是把心中的焦虑与彷徨一扫而光。因为早先我们开过家庭会,按照当时的政策,和我家的具体状况(大哥智障,二哥体弱,姐姐下放后在78年上半年考上了邵阳卫校)如果没有其它选择的话,我是必须完成我家最后一个下放农村的名额的。因为我们虽然生活在穷乡僻壤之地,却又是有着吃商品粮的奇葩存在。(事实上,当时的主流情形是大量知青回城,"上山下乡"运动已近尾声,只是我们消息迟滞,而我对我们家庭先前的决议印象深刻,且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邵师的录取通知书(年少懵懂不知意味着什么)似一道解命的令符,引领着我的未来航向。

踏进师范校门,成为了学校历史上最矮的学生(入学体检1.36米),一头扎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美好。我们就像一群初生的羊羔跃进了广袤的青青草地,贪婪地吮吸着养分。

来到梦寐以求的校园,兴奋得几宿睡不着觉,好在临近卫校就学的姐姐给我张罗着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就像一匹怯怯的小马驹刚踏入辽阔的大草地,天那么蓝,草那么绿,蝴蝶在飞舞,雀鸟在欢唱,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我便忙着识师结友,乐此不疲。

端坐教室,才按耐住激荡。我们103班共有49位同学,分别来自邵阳市区、邵阳县、隆回和洞口几个地方,48个男丁,只有向邵萍独一个宝妹仔(那一届有几个和尚班),我们是唯一的初中生上来的,在老师眼里也是另类,所以上我们班的课任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隐匿起平常的端庄,挂满更多的慈祥,满怀激情给我们传道授业。我们呢,虽时有调皮但不捣蛋,接受知识的能力似乎也让老师们比较满意,特别是仰望他们的真诚目光和对知识的渴求激发了老师们倾囊相授的热情,只是极其不敬,因为年代久远,大多老师的音容犹存,而少数老师姓甚名谁已然模糊。

我们是幸运的,邵阳师范学校给我们103班给予了全方位的关照,配备了优秀的师资团队。

班主任温梦周先生,中等个儿,时值壮年,精力充沛,N圈镜片后面的目光深遂而敏锐,光洁脸庞上微微上扬的嘴角摆明了慈祥的模样,习惯性的昂头既是满腹诗书的自信又似难与宵小为伍的清高,历经沧桑的淡定与不屈自带威严,叫人敬爱有加。先生惜言,大多时候微蹙的眉头影印出些许忧郁的色彩,与平常对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和课堂上口若悬河的飞扬神彩反差强烈。先生教我们语文,满腹经纶终于寻到了挥洒的领地,晦涩的古文在他忘乎物外的操弄下也是妙趣横生,或激荡,或幽情,时豪迈,时悲悯,既有触及灵魂的拷问,也有家国情怀的浸染。记得先生喜欢抽我背课文,我基本能结巴完成,尤为遗憾的是,我记得较快,忘得也快,掌握的知识不及先生皮毛。先生的细腻和耐心体现在对我们生活的关照里,嘘寒问暖是日常,排忧解难,乐此不疲。79年初春,与我感情深厚的奶奶过世,接到家书已是半月有余,我痛哭不已。同学的安慰无济于事,先生得知后,温言耳语宽慰我,携我散心,说了很多当时我不甚了了的体己话,当晚还放下其它,准备带我入睡;只是我羞愧难当,坚辞不让,于深夜送我回寢。此情此景,犹在昨天,此情此意,刻骨铭心!先生品行高洁,工作态度尤为严谨。炎夏老早就在操场敦促我们晨练,隆冬就着微光摸索着挨床推促每个慵懒的我们起床长跑;日常工作勤奋严谨,行为习惯率先垂范。先生不愧为我辈楷模,影响我们一生。

何其有幸,邵师极有远见给我们103班开设了英语(同期只有101一个英语专长班,其他都未开英语课)。任我们英语时间最长的是秦芸芬老师,我至今疑惑,秦老师是不是也有脾气,会不会发怒,所以她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奏老师是温婉和热心的合体,偶尔批评人时就似临家小姐姐的嗔怪,让人不忍拂逆。而略带娇羞的盈盈笑意又给人温暖,让人乐于亲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如此吧。有次她要我去给她任班主任的109班大同学教唱"童年”,我哪敢去?经不住奏老师温柔而坚决的摧促,我面红耳赤地完成使命,腿肚子还在打颤,却受到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掌声侍候……老师一次不经意举动,让我欢欣好多年!

回望彼时,囿于当时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目标,我们的课程设置博杂,但知识内容相对普高粗浅,特别注重实操和素质提升。开设的英语课时少,师范三年,只教到当时的新编初中英语教材第五册。难为了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充当了极度缺乏的农村中学的英语老师,不得不火速参加短期培训,虚心请教老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恶补知识。殊为难得的是我们绝大多数都成了信得过产品,通过强化学习、积累,成长为合格的英语老师。还有部分同学不断攀登、升造,成为大学教授、名流大咖的,只是其间焚膏继晷的艰辛恐怕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我在乡村中学教了13年英语,其间的酸楚和无奈难以述说,现在早当了逃兵,教自己喜欢的体育学科至今,应算是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师范三年,各路身怀绝技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授业,虽年代久远,记忆已然模糊,却至今怀念。历史李老师,极具幽默,一口地道的邵阳腔,常萦绕在耳,江湖上至今还流传他的段子。小语教法的张老头,睿智和蔼,课堂生动活泼;数学蒋老师,朴实严谨,雕刻般的板书叫人赞叹;化学张老师,谨密流畅……至于师范类学校尤为看重的音体美,更是记忆深刻。

师范教育,实施的是名符其实的素质教育。普通话、三笔字要求严格,每天必操,音体美课程不可或缺。当然,读了师范,意味着成了"公家人",学业压力相比挤高考独木桥的普高,不可相提并论。所以音体美课程虽有些强制的意味,但我们还是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各个方面都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想来,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引领。记得当时教我们体育的李老师,朴实无华,一件运动背心穿出几个洞了也舍不得丢,给我们上课的情状倒是模糊了,但他爱护学生、威震地痞流氓的形象依然矗立。桂林老师当年在乒乓球台前挥拍的英姿获得多少喝彩和崇拜,还有一位高挑的美女(好像姓谢,没上我们的课),敢在篮球场上与男生对抗,动作洒脱自如,一个大长腿的后转身过人迷倒多少拥趸。

教美术的好像是颜老师,其专业造诣如何高深其实对当时懵懂的我们无法揣度,但老师信手涂鸦自成画面的神奇令我们仰暮,在他专业细致的指点下,我们也逐渐有了可供自我欣赏的拿得出手的系列作品,同时,启蒙和提高了我们分辩、欣赏美的能力。

音乐课也是我们喜欢上的课程,音乐老师的任一技巧都让我们称羡不已,有几位老师上过我们的课。朱和平老师端庄大气,雄浑清亮的嗓音叫人百听不厌。当时有个插曲,应该是朱老师带了湖南师大音乐系的一个实习小组,指导她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其间挑选我和另一个矮个女生(比我们低一届)排练一个儿童舞,参加市里汇报演出,过程中朱老师那种勤勉、亲和的形象令我难忘。还有一位大师级的钢琴老师,欧阳劲老师,在生活中极具仪式感,音乐造诣高深,因历史、时代的原因屈居师范一偶。给我们上课时,轻言细语,待那修长的十指跳跃在琴键上时,悦闻的音乐随之响起;给我们示范指挥时,那律动的手势和精准的节奏具有绝伦的魔力,让我们陶醉其中,受益匪浅。

而我与老师更有一段特别的渊源。老师当时有个孩子叫萌萌,小我半岁,读初一;萌萌比较玩劣,精力充沛,花样百出,在当时校园里的教职工子弟中很有号召力,每天放学后就呼朋引伴,嘻戏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对学习却不是很上心。我呢,因为跟他们年龄相仿,玩心也重,虽然比他们都大,但个头却矮,很自然地与他们玩到了一起,当时有很多老师同学戏称我为“儿童团长"。我当时着意和他们打成一片,还有个特别的期待,就是借机学骑单车,他们中大点的好几个都有单车,所以我很快得逞,在校园里骑车滑行的舒爽好像是后来驾驶摩托及如今手握方向盘都无法比拟的,时过经年,好像再难复制当年的快乐!欧阳老师见我和萌萌玩得来,便希望我对萌萌施以正面影响,在学习上给予帮助,我当然难堪大用,但或许确实对萌萌有些许激励,萌萌改变了许多。自此,老师对我更是关爱有加,我受到老师、师母更多的优待。每当不喜食堂的菜品时(诸如臭味的蛋和骚气的虾),我就去老师家改善生活,很多时候,师母煎三个荷包蛋,给我俩而萌萌一个,我坚辞,师母却说,你大些,当然得吃二个合适。每每想起,怀念更甚,不觉间早已湿了眼眶。

1981年夏天,我们泪别母校,惶恐踏上讲台。我幸运地分到了初中毕业的母校,开启了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与昔日的老师成了同事,得到了老师们的和指导和宠爱。为了让我这个不足15的老师(时年16岁,发育得太慢)能自如地在黑板上书写,学校特意为我在上课的教室里安制了长台板凳。记得当年任两个初三班的英语和化学,还教全校体育(总共只有6个班),每周630节课(按现在看至少两个人的工作量)乐此不疲。农村孩子本来入学就较晚,刚好当时初中学制又从两年改为三年,所以我与第一届初三学生完全就在一个年龄段,大我四个月的表姐就是班上的学生。

当年校园风气很好,崇向知识发奋学习几成共识,尊师重教尉然成风。我与同期到校的老师带着一股时尚风潮和青春气息,使校园充满了活力,校园成了我们和学生共同的乐园。耳目一新的师生关系让我隐忧的教学管理无碍自如,台上我是老师,课后是朋友。女生大多羞赧,言听计从,更有传声筒的表姐从中斡旋,基本不是事。男生呢又大都""我,早已打成一片,一呼百应。记得当时我比大多数学生都矮些,体育课上学生侧平举时,我只要稍微偏下头就能他们的手臂下穿过,但学生从不拆我台,维护着我为师的尊严。印象最深的是,有两个高我一头的男生手劲比我大,但在比试掰手腕时硬是不扳倒我,让我颜面尚存。无数个黄昏,我们数十个人在土不拉叽的半边篮板前拼抢着"珍贵的"篮球,洒下了滴滴汗水;数不清的课间,我们在尘沙翻飞的操场追逐、嘻戏,回荡着串串笑声。

青春激扬,滋润的日子令人追忆。

少年不知愁滋味。张杨的青春活力辐射开来,又吸引了众多同道中人,球场上的竞技,酒桌上的比拼;在羊肠小道上骑着自行车相互追逐,也有深更半夜呼朋唤友的对空高歌。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旺盛的精力让生活充满了诗意,乐在其中。

难忘无数次家访时的隆重礼遇,难忘毕业季里难舍的泪水。

与学生一道成长,又目送一茬又一茬学生离开,被迫长大。当初的激情逐渐消退,生活的压力刺激着我的心智,迷茫、彷徨、时而有之;不甘、躁动常伴左右。但陷在舒适区里的求变冲动,却总因自我安慰的行动乏力所湮没。

83年和84年,连续两年的参军体检,都因单位不批搁浅,可惜了带兵长官赞许的特种兵身体。寻求改变的路只有参加高考或自考一途,谈何容易?

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负累,不可避免地分散了大多精力,偏偏生活又不曾给我设置过多的难题,何况还时常幻活在别人赞许的目光里。偶尔的自我鞭策和警醒只是安慰了一下不甘的心,间接性的踌躇满志换来的只是不走心的努力。当然,看得见的结果,岁月的馈赠也不含糊:容颜已老,平生就是乡村学校的体育老师一枚,一个至今挥汗在跑道和球场的清贫者。

梁启超曾说:"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记读书。"我何敢比肩先贤,只是在"朝菌不知晦涩"的流年里,有""达成了另一半:打牌可以忘记读书。懒散地沉迷于随心所欲的日子,让理想束之高阁,受不了牛角挂书的累,当然无缘功成名就的甜。

心安即是静土。人间至味是清欢。

回望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有过老九翻身的幸福和豪迈,也不乏被人轻视不被理解的心塞;既享受过受人尊敬爱戴的荣光,也有过连学生都不敢管教的屈辱。无从体验颐指气使挥金如土的气派,也没有受人追捧被人巴结的本钱。但中师历练,奠定了我的人生基调,给了我底气,我可以不事权贵,不仰人鼻息,始终有尊严地呼吸。在那些教育受诟病,教师职业被质疑的最灰暗时段,在我们农村中学好像也没受多大冲击和伤害。毫不讳言,有过不甘、彷徨,也有过伤心、失落,但平淡的坚守终成主旋律。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便成一座山。就像我们这代人都经历了计划生育,待到解冻放开二胎三胎,即是有心为国做贡献为已增福,也时过境迁,徒奈其何?叹息无益,抱怨伤身,唯有接受、放下才不失为良策。师范培养的目标就是中小学老师,我有心但无力突破他的囚禁,待如今职业暮年回首,养成了平和恬淡的心态不就是最好的回聩!可以俯拾时机,泡上一杯清茗,翻开无关功名的书本,吮吸各种养份,体味胡适先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不也是一桩美事。心无芥蒂与曾经的学生忆过往、聊生活,和现在的弟子谈理想、展未来,随性约上一场球赛,让奔涌的汗水量产多巴胺、内啡肽,涤荡身体和灵魂的舒爽千金难买。更可傲娇的是,来自学生的敬重(有学生带我第一次坐飞机游历,有学生完成我游长城、看升旗夙愿),足以告慰平生,夫复何求!

安于校园一偶,远离喧嚣和尔虞我诈。虽然无从享受位高权重的荣耀,也体味不了一掷千金的快慰,但自有为师者的荣光。心安于学生的尊崇拥戴,乐享学生带我游历大好河山的豪迈。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一只笔,一本书,不负寂寞辰光。不必逢迎,不求通达。不受待见的岗位赐予我健康的身体,浩瀚的书籍填充我的思想和灵魂。

回首才懂师恩重,长大方知少年纯。邵师三年,让我们脱胎换骨,由青涩少年成长为可用之材,师恩浩荡,此生追忆。邵师的一千多个日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我们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幸福时光。

一进师范门,就是教育人。邵师既教会了我知识,也培养了我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教育情怀和理想化为坚持坚守的力量,甘于平淡,乐见学生的成长。

邵阳师范,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是一段不可忘却的流金岁月!

谨以此祭奠我们远去的青春岁月。

作者简介:唐争争,652月生人,78级中师生,毕业于邵阳师范(1981年),现已从教41年,是一名初中体育教师(隆回县三阁司镇五里九年义务制学校)。


点击标题欣赏电影:最新 || 中外经典电影(精选合辑)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M050814


推荐二篇文章,点击标题可阅读:

20年多前的中师中专生,他们曾是时代的“脊梁骨”!

农家子弟:初中毕业读中师,成就祖国优质基础教育的一代中师生!


致敬芳华已逝的一代中师生!


推荐几篇90年代的中师生写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