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岳为什么那么固执:舜会不会只是个备胎?|史记五帝次元007

 金色年华554 2021-12-26

无论如何,伟大的记录者司马迁总是能用最鲜活的词来还原历史场景,那些用词简洁但非常精妙传神,文字张力可以让人做多种解读。司马迁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所以,《史记》绝对不是客观的历史记录,那些所谓的历史史实不过是司马迁要用来创造一个《史记》次元。

文章图片1

007

上一篇里,我们是说过四岳的。分析一下他们的存在,大概就能看清楚帝尧时代隐藏的很多问题。司马迁是否就是有意这么记录,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可能存在的现实呢?

四岳第一次在《史记》次元里出现,是尧让大家举荐人才的时候,也就是在物色未来的接班人。这意味着当时参加这次重要会议的,就是帝尧时代的领导核心。每个与会者都是极其有分量的。而四岳似乎是帝尧特别尊重和忌惮的人。在征求四岳的意见时,帝尧似乎特别谨慎。

《史记》的原文是这么记录的: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帝尧这么问,有什么不正常吗?正常,也有点不正常。

在这之前,关于候选人的问题,尧已经提出过问题,放齐和讙兜都发了言,提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最倒霉的是讙兜,后来因为举荐共工后来受了牵连,被舜处置了。这里可以看出各派势力的强弱,也可以看出斗争的残酷。

在尧征询意见的时候,四岳没有主动说话。是他们没有人选吗?

尧知道,他们是有的。于是,在这次提问时,尧是点了名的。而且指定了具体的事,就是治水。这很像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到最后,也指定要让最有话语权的人发一下言。

关于治水这件事,也可以理解为尧舜禹三代领导人交替的一个核心事件,在《史记》次元里,这是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同时也是险象环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的背景,它持续了很多年,涉及几代人。可以作为随后要讲的故事。

帝尧点了四岳的名,也是点将。这像是在某个会议中,有人一直不说话,领导就直接点了他们的名,你们也说说吧。沉默者不是没意见,只是他们没打算表达。他们的位置那么重要,这一点帝尧当然很清楚。

四岳是谁呢?《史记》次元里没做太多解释。比较统一的解释是,他们不是一个人。

关于这一点,《史记》没有强调,他们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出现过那么几次,似乎也可以不必深究。因为即使他们是四个人,作为团体,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意见一直是统一的。

他们异口同声地举荐了鲧。

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可怕之处。记住,他们是领导核心里的四个职位,四个人,也可以视作一直都掌握四票的投票权。而且更可怕的是,即使历经三代,这四个职位可能也换了人,他们的意见一直保持一致,一以贯之。从鲧到禹,他们一直都是这个体系的坚定支持者。

这很可能说明,作为一个团体,他们一直有自己价值体系和形成决议的规则。他们还可能是被某种力量或者利益捆绑在一起。

被领导点了名,总是要表达一下意见的。四岳推荐了鲧,注意,是异口同声地推荐了鲧。

“皆曰鲧可。”

鲧又是一个被尧一眼看透,进而否定掉的人选。四岳怎么说呢?

“试不可用而已。”

领导都说了不可用,四岳坚持要用。最后,尧让步了。

“尧于是听岳用鲧。”

这其中有没有不得已呢?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次元里的记录,鲧把事情办砸了。作为举荐人的四岳有没有影响呢?不得而知。也很可能已经换了人。比如,后来举荐舜的四岳和当初举荐鲧的四岳、还包括后来向舜举荐禹的四岳,是同一批人还是换了人呢?司马迁在这个记录上是模糊的。有意如此吗?

后来,尧又问四岳,还是关于接班人的问题,还是点了名问的。这说明,关于这件事四岳很有话语权。

四岳的回答是什么呢?

“鄙德忝帝位。”

这么重大的事,我们哪敢有什么意见。

一般这么客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对尧有意见而有所保留,不愿意说。一种其实在表明,我们早就有明确的答案。谦卑中透着强硬。尧后来坚持让他们说,他们才提出了舜这个人选。

看看,需要点名了才说,还要在领导的坚持下,才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也很有可能说明,舜并非他们所想坚持的第一人选。人选我已经给你过了,你又不满意。

舜被推举成为尧的继承人,四岳的力量一直都在。联系前后也许可以做这样的猜想:四岳所代表的意见是否一直都是想坚持让鲧作为第一人选呢?

不过,鲧在接下治水的任务之后,虽然很努力,但是并没有交出很出色的成绩单。帝尧是否就是瞅准了这个机会,让四岳给出另外一个选择呢?他需要得到这股势力的支持。

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这很像是帝尧和他们之间难得的一次意见一致。也就是说,还是在四岳支持下,舜成为了执政者,接替了尧的位置。

后来,舜,这个一掌权就变得雷霆万钧的执政者处决了鲧,追究他治水不力的责任。而且从肉体上消灭鲧,这事做得有点极端。要知道,鲧是四岳集体举荐并极力争取的。也可以看作鲧一直都是作为舜的竞争者而存在的,这一点舜可能非常清楚。

如果抛弃《五帝本纪》里给我们留下的字面上一片祥和的印象,这很可能是一次舜和他的支持者的决裂。舜一旦大权在握,就一改顺服的作风,露出了他强势的做派。

这是四岳想要看到的吗?这就是需要再联系一下“四岳”这个团队的第三次出场。

故事记录在《夏本纪》里。尧死后,新的领导舜也向四岳征询举荐人才的事。四岳举荐了禹。他是鲧的儿子。就连职位都给安排好了,要让禹做司空。

这是一个什么场景呢?舜杀了禹的父亲鲧,可能血都没干呢,四岳又向舜举荐了禹。让他接替鲧的位置,继续主持治水。

这怎么可能会是一个一团和气的人事会议呢?四岳这是在挑事吗?这很可能是一次剑拔弩张的较量。舜作何反应呢?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嗟,然!”这两个字怎么理解呢?舜又是带着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的呢?

无论如何,伟大的记录着司马迁总是能用最鲜活的词来还原历史场景,包括这两个用得简洁但非常精妙传神的字,文字张力可以让人做多种解读。

司马迁是不是有意为之呢?所以,《史记》绝对不是为了客观地记录历史,那些所谓的历史史实不过是司马迁要用来创造一个《史记》次元。

四岳举荐禹可能让舜非常意外。他迟疑过一下吗?可能没有。但是他很快就说:“好,就按你们说的办!”那两个字大致可以这样翻译。

然后他转头命令禹说:“你去治水吧,好好干。”

在《五帝本纪》和《夏本纪》有关记录,鲧也是在治水这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的,最后还是被舜干掉了。禹如果干得不好,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呢?

四岳呢?他们还是举荐禹,要他做司空的。

“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他们似乎铁了心,如果不能把鲧推到那个位置上去,也要把他的儿子禹推到那个位置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