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通志稿•方言考》----寿县方言补注

 zqbxi 2021-12-27

黄家忠

【都】[原文]声类诸词之总也。按:通作“都”,寿县则转音“兜”。 [补注]今普通话表总括、全或完全时均读“dōu”,寿县话的转音“兜(dōu)” ,今已非方音了。

【大大】 [原文]寿县或称母为“大大”。按:“大”本尊称,故用以称母。 [补注]“大大”多为称“伯母”(即“大妈”)。旧时妾所生子女称大老婆亦叫“大大”。称母为“大大”,是改口叫。“大大”的“大”,读第四声。也单用,不过前面要带个“俺”字,喊“俺大”。

【刅】 [原文]《说文》“刅,伤也。”寿县呼剃头时头上被刀所伤,曰“打刅子”。“ 刅”读若“掌”。 [补注]今寿县人年龄较大者还知有“打刅子”这一说法。“刅”,通语读   “chuāng”,读“zhǎng”是寿县方音。

【捅】  [原文]《王氏通俗文》云:“'捅’音'桶’。进前也,引也。”俗谓移物曰“捅”。按《说文》“挏”,推引也。“捅”即“挏”之俗字。 [补注]清代赵翼《檐曝札记》卷五有这个词:“俗语说:'移’曰'捅’。”《康熙字典》虽收有这个字,但没有收“移”义。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收有这个词,也只收今义(古义“进前”的转成义)作“戳刺;扎;触动”解,如“用刀子捅人”、“捅娄子”、“捅马蜂窝”等。这个词,寿县方言作“移动”解,可单用也可叠用。单用如“你把这张桌子捅过来”;叠用如“你要是嫌这地方住家不好,可以捅捅”。

【风圈】 [原文]苏洵文“月晕而风”。今寿县月晕为“风圈”。  [补注]寿县月晕除叫“风圈”外,还叫“月亮戴斗笠”。苏洵文见《辨奸论》。原文是“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止在】 [原文]又曰:“《诗·王风》'其乐只且’。”今俗谓“正来”曰“来止在”,“正吃”曰“吃止在”。“止在”即“只且”,“且”,“干也切”。齿头旁转,故变为“在”也。  [补注]普通话助词“着”(zhe),在寿县方言中都说“子”(zi)。“止在”实即“子在”,亦即“着在”。

【黄黄】  [原文]寿县呼玩具为“黄黄”。按名为“黄黄”者,盖指其色泽而言也。      [补注]此条诠释似不妥。玩具多为物体的“具体而微”的模型,字应是“模仿”、“仿制”的“仿”字。“黄黄”实是“仿仿”的音讹。这一方言词,用时又习惯在前面加一“小”字,叫“小仿仿(“xiǎo huáng huanh  )”。

【速】  [原文]《说文》“速,疾也。”寿县谓“疾”为“速”,读“私傲切”,盖因双声而转也。   [补注]寿县话要求对方动作的速度快点,常说“shào些”。按照方著所释,“shào”即“速”,“速(shào)些”就是“快些”。

【木椀】  [原文]寿县谓“木椀”为“满子”。“满”读阴平声,盖以“木椀”合音为“满”也。         [补注]木椀子,儿童食器,用竹节或木材做成。“满子”或说为“木椀子”的急读。

【童养媳】    [原文]未成婚而先到夫家者,怀宁称“小媳妇”。通称“童养媳”。寿县转音为“团桠媳”。“童、团”、“桠、养”,均系双声也。  [补注]也有称“团媳妇”的。“团媳妇”即“童养媳妇”的急读。歇后语有“团媳妇套被一一有扒头了”。“扒头”也寿县方言,即“盼头”。

【脾胃】   [原文]脾胃皆内脏之名也。胃能受食,旧说谓脾能助胃消化,因以“脾胃”连称。今寿县及舒城均谓“家私”为“脾胃”。 [补注]寿县这一“脾胃”作“家财;家产”解的方言词,想今天恐怕只有年龄较大的人,才能知道了。如说“旧时某某人的家业脾胃很大”。《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扬州城中那个不晓得杜子春是个大财主,才说得声,东也送至,西也送至,又落得几时脾胃。”这里的“脾胃”恐也是指家产。

【拌】 [原文]《广雅·释诂三》:“拌,弃也。”寿县谓弃物曰“拌”,音如“版”。[补注]《方言》:“楚人凡挥弃物,谓之拌。”《集韵》也说:“拌,弃也。”俗语有“打破砂缸璺(问)到底”,(在寿县还后续了一句)“还问砸子(指碎块)拌哪里?”

【郎当】 [原文]“锒铛”《字通》作“郎当”。唐明皇奔蜀,驿中闻铃声。黄繙绰曰:“铃言'三郎’。”“郎”当“郎当者”,颓唐之貌。今寿县谓人困蔽曰“郎当倒”。“郎”读阴平声。   [补注]“郎当倒”今常说“郎郎倒”。音对但字有误,“郎”应是“踉跄”的“踉”,作“踉踉倒”。如“某某人最近病得踉踉倒了。”

【卯】   [原文]俗谓“遗漏”曰“卯”。按“卯”无“遗漏”义。盖“少”之转音。“少”,不多也,故引申有缺少意。 [补注]本字应该是“没”。明代孙兰《柳庭舆地隅说》说:“江右人呼子曰囝,呼没曰冒。”可见有的方言读“没”为“冒”,与寿县同。寿县俗语有“只没一村,不没一家”。

【划】 [原文]又曰:“划,拨进船也。”俗呼小船曰“划子”。  [补注]今小船仍有此称。另,淮河中有一种运货航船也用到这一名称,叫“对连划子”。

【蒸捲子】 [原文]寿县之东南乡呼馒头之长而方者曰“蒸捲子”。按蒸捲子原指馒头之捲者,盖安庆之所谓“花捲”也。寖假而移称于其长方也。 [补注]此称并不限于东南乡。“蒸捲子”、“花捲子”这两种名称寿县也都并存,不过青年人今已很少说了。

【豾大狐】 [原文]《广雅·释兽》:“豾,貍也。”按狐与貍一类而别。今寿县谓圆耳者曰“豾大狐”。  [补注]即狐狸精。寿县民间讲狐仙一类的故事时,常用此称。

【哕】 [原文]又曰:“气逆曰'哕’。”按《说文》“哕,气啎也。於月切。”《正字通》“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哕’;有物有声曰'呕’。”(以上胡氏之说)按寿县读“哕”如“月”之阴平声。泾县则读“欧”,入声。 [补注]寿县有声无物也说“干哕”或“打干哕”。另,婴儿吐奶也说“哕奶”。

【口吻】 [原文]《说文》“吻,口边也。”《广韵》“武粉切”。俗谓语气为“口吻”。寿县又谓口中喜说骂人之词为“带口吻”。“吻”讹音“忽”。 [补注]今说“带口头”。

【尝】  [原文]《小尔雅》、《广言》“尝,试也。”今俗犹谓试曰“尝”,或转音如“湯”。    [补注]寿县方言请人尝尝新鲜,喜用这个词,多叠用。或说“你尝尝(dàng    dàng)”;或说“你尝尝(tāng tāng)”。

【活水沟】    [原文]寿县谓田间小溪曰“活水沟”。“活”读若“花”。  [补注]“活”“花”一声之转。

【膏】    [原文]《说文》“膏,肥也。”今寿县谓豕肥曰“上臕”。舒城谓肥肉曰“臕肉”。读若“标”。臕即“膏”之转音。   [补注]“臕”作为“膘”的异体,今已不通用了。“膘”今也不是方言了。

【欑】       [原文]《说文》“欑,积竹杖也。”《仓颉篇》“欑,聚也。”寿县谓积竹木或柴均谓之“欑”。读组丸切。  [补注]寿县方言秫秸垛(堆)即叫“秫秸欑”。+       

【勚】[原文]《说文》:“勚,劳也。从力,贳声,余制切。”朱骏声曰“今苏俗语谓物磨消曰'勚’。”按:今寿县、泾县均谓物消磨于不觉者曰“勚”。 [补注]今仍有这一说法。如说“螺丝扣都勚平了”。再如说“他衣服的袖口子都勚得发白了”。

【戳包】[原文]王氏《通俗文》曰:“稗史:京师有妇女归外京人为妻妾者,初看时以美者出拜,及临娶以丑者换之,名曰'戳包儿’。”今俗谓人作事差谬者曰“戳包”。 [补注]“戳包”与今天所说的“捅娄子”义同。有时还与“弄猴”在一起连用,叫“戳包弄猴”。

【长饭】[原文]《汉书·严安传》“壤长地进”。《注》“长,进益也。”今寿县谓添饭曰“长饭”,又转音“壮”。 [补注]另,寿县买卖双方在过秤中或过秤后,对后所添加的也都叫“zhuàng”,即“长”的一声之转。

【谯诃】[原文] 《今雅》曰:“《方言》'谯,讓也’。《说文》'呵,大言而怒也’。《史记·卫绾传》'不谯诃绾’。《注》云'责讓也’。”今合肥谓斥责人曰“谯诃”,读若“嘲号”。寿州谓斥责人亦曰“谯诃”,读若“责末”。 [补注]寿县指大人责骂小孩常说“zāmó 小孩”,或问小孩“你挨zāmó了吧?”这“zāmó”似是“责骂”的音讹。

【谝】[原文]《说文》“便巧言也”。今谓欺人曰“谝”。寿县或转音“屁”。 [补注]寿县指欺人的话在俚语中有“日白谝(pì)磨”。

【兄兄】[原文]寿县、霍丘、合肥俗呼弟为“兄兄”。 [补注]寿县今已没有这种称呼。偏义词的“兄弟(偏义在后)”今日还用。如说“某某是某某的兄弟”。

【豚】[原文]《说文》“豚,小豕也”,豚本小豕之称。今寿县则谓牝豕之被奄者为“豚”。 [补注]今仍有这一说法,叫“豚猪”。

【雄】[原文]《说文》“雄,鸟父也”。今寿县谓精虫为“雄”。即由鸟父之义而引申。[补注]寿县有个表“算了”或“完蛋”的方言词叫“也雄”。

【塵】[原文]《新方言》 :“《尔雅》'塵, 久也’。”今人谓物久为“陈积”,亦曰“塵”。淮南状物之多曰“塵千塵万”。 [补注]今一般都写作“成千成万”。或说“成千上万”。

【擢】[原文]《说文》“擢引也”。《广韵》“直角切”。今寿县、舒城均谓引物使长曰“櫂”,读“朱外切”。 [补注]今“生拉硬zhuài”的“zhuài”写作“拽”。

【苦酓酓】[原文]《说文》“酓,酒味苦也。”《广韵》“於琰切”。寿县状小苦曰“苦酓酓”,“酓”转“音音”。 [补注]有时加后缀“的”,说“苦酓酓的”,如“苦菜醃吃有点苦酓酓的”。

【黄[面十巴][面十巴]】[原文]《说文》“黊,鲜明黄色也。户圭切。”《广韵》“户瓦切。”寿县及舒城均状黄曰“黄[面十巴][面十巴]”。 [面十巴]即“黊”之转音。[补注]寿县旧儿歌中有这个词。歌词是:“月婆婆,黄[面十巴][面十巴]。小毛头,要吃妈。拿刀来,割给他。一一血糊溜啦不吃它!”

【请】[原文]《广雅·释诂三》“请,求也。”《释言》“请,乞也。”寿县谓向人求物曰“请” ,音转如“行”。 [补注]寿县以往有“请(xíng)狗肉”的旧俗。旧时寿县狗肉是不上市的,谁家要是打(用棍棒击毙)狗了,邻里多有去讨要狗肉吃的,这“讨要”就叫“请(xíng)”。

【敖】[原文]《说文》“敖,出遊也。从出,从放。”今寿县、霍丘均谓出行为“敖”,音转如“劳”,去声。[补注]今读第四声lào。熟语有“敖门子”(即“串门子”)。也可叠用,如“到外面敖敖”。

【竳竳】[原文]寿县今小儿学立曰“竳竳站”。按:《集韵》“竳,都腾切。竳竳,立貌。”此方言之所本也。客家谓小儿学立曰“打颠颠”。“颠”亦即“蹬”字。[补注]寿县也说“打竳竳站”。旧儿歌有“打个竳竳站,打给某某看。”这里“某某”是要因人改换的。如奶奶在跟前便说“打个竳竳站,打给奶奶看!”如姥姥来了便说“打个竳竳站,打给姥姥看!”

【喉咙】[原文]《说文》“咙,喉也”。今寿县谓喉曰“喉咙”。 [补注]喉咙即“咽喉”,今已是通语。

【烝】[原文]《说文》“烝,火气上行也”。俗谓烝菜曰“烝”,读本音。寿县谓破鸡卵于饭上烝之则转音“邓”。 [补注]烝,古同“蒸”。寿县家常菜有“烝(dèng)鸡蛋”,不过是用碗放在锅里炖,字今已用后起字“炖”。

【血衁】[原文]《说文》:“衁,血也。《左传·僖十五年》'士刲羊,亦无衁也’。”《广韵》“衁,呼光切,音荒”。今俗通称血为“血衁”。衁读“荒”,去声。[补注]寿县牛羊猪等的血都叫“血衁”。另,猪血衁还有一个比喻称谓,叫“红豆腐”。

【死】[原文]《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本“息姊切”。寿县及合肥或音转如“屁”。 [补注]人“死”说“屁”,多含有贬义或是在不庄重场合说的。

【煦】[原文]又曰:“煦,烝也。'香句’'况羽’二切。”吾乡俗以釜盛水架冷物其上,火爇其下,谓之煦。如煦饭煦菜。读平声。[补注]从本条诠释内容看,今寿县乡语是“馏”。煦(xú)饭是将冷饭放入锅内,溜入少许水,加热即成。它近于炒饭,但不加油盐和作料,不多作翻炒。

【草鯇】[原文]王氏《通俗文》曰:“鯇,音混,鱼名,俗呼草鯇。”[补注]寿县今叫“鯶子”。

【儹】[原文]《今雅》曰:“《说文》曰'儹,聚也。’《广韵》曰'儹,聚也。’”今江淮间谓积储曰“积儹”,聚钱曰“儹钱”。 [补注]“zǎn”今通行体作“攒”,已是通语。“儹”亦视为“攒”的异体。

【香瓜(小瓜)】[原文]瓜之小而甘者皖俗通呼为“香瓜”。寿县或呼为“小瓜”。 [补注]“小瓜”之名除指小而香甜者外,有时也泛指面瓜和酥瓜。

【杂毛】[原文]《尔雅》:“骊白杂毛,駂。黄白杂毛,駓。阴白杂毛,骃。仓白杂毛,骓。彤白杂毛,騢。”杂毛者谓毛色之不纯也。今寿县人性情乖僻者曰“杂毛”或曰“杂毛货”。又谓很好曰“很杂毛”。 [补注]“很好”称“很杂毛”,今已无人说了。

【菘】[原文]菘菜通称“青菜”。寿县或呼为“白菜”。 [补注]寿县以往又称“黑叶白”。今又称“黄心乌”。

【虹】[原文]《新方言》曰:“《尔雅》'螮蝀謂之雩。螮蝀,虹也’。《广韵·虹·入四》'绛,古巷切下’。今直隸、山东以及淮南北正作是音。”(以上章说)按:泾县亦读“古巷切”。(见《泾县方言考证》)[补注]“虹”,寿县书面语读“hóng”,方言读“jiàng”。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说读“jiàng”,“义同'虹’(hóng),限于单用。”这里两部工具书所言,不合于寿县方言。寿县方言读“jiàng”可与方位词结合,组成偏正式合成词,如“东虹”、“西虹”、“南虹”、“北虹”。寿县谚语中就有这四个词:“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北虹卖儿女。”(南虹北虹因为出现的次数较少,所以古人误将它与荒年联系了起来。)

【划】[原文]又曰:“划,拨进船也。”俗呼小船曰“划子”。 [补注]淮河中有一种航船也用到这个字,叫“对连划子”。“划子”今已进入普通话,如《现代汉语词典》就注为“用桨拨水行驶的小船”。

【诱】[原文]《说文》:“诱,相訹呼也。”寿县、舒城均谓惑人为“诱”,转音“豆”。或谓之“豆侯”,实亦“诱”之叠韵连语也。[补注]今“豆”多写作“逗”,如“逗哈哈”(即“逗乐”)。

【愚】[原文]《说文》:“愚,憨也。”今寿县谓“愚”为“卸”。[补注]寿县方言“傻大个子”,也说“卸大个子”。

【[食十象]饭】[原文]《说文》:“[食十象],昼食也”。今寿县谓午饭曰“[食十象]饭”。“[食十象]”读“时掌切”。 [补注] [食十象],《说文》注“书两切”。寿县午饭今作“晌饭”。

【箾】[原文]《说文》:“箾,以竿击人也”。《广韵》“色角切”。今寿县犹谓以鞭击人曰“箾”,读若“朔”。[补注]以鞭打人寿县话扬起直下叫“箾”,这里读“suō”,扬起直下再后甩叫“抽”。短语有“抽鞭子”。

【婆妈】[原文]寿县通称妇女为“婆妈”。[补注]旧时寿县通称妇女除称“婆妈”外,还有“妇道人家”、“家里人”、“婆娘”等旧词语,今均已消亡。

【将才】[原文]《说文》“曏,不久也。”“才,草木之初也。”俗谓不久之前曰“将才”。“将”即“曏”转音。[补注]这一表时间副词“将才”,现在青年人已很少用了,都说“刚才”了。

【农】[原文]《左传·襄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上”。《广雅·释诂三》“农,勉也”。朱骏声曰:“农假借为'努’,'农’、'努’一声之转。”按:舒城、寿县、太平均谓勉强而作为“农”。舒城读上声,寿县则读平声。[补注]寿县话旧时有“农日子”、“农一天是一天”和“沒办法,农子过吧”等等这样的一些短语。

【挏】[原文]又曰“以手推人曰'挏’”。按:《说文》“挏,推引也。徒总切。”挏者,推引人而动之,故《玉篇》云“动也”。吾邑方言自后推之曰“挏”,自前引之曰“拉”。 [补注]“挏”,寿县话读若“wéng”,它与搡(sǎng)同义。短语“连推带搡”寿县话也说“连推带挏”。

【舀】[原文]又曰“以瓢取水曰'舀’。”按:《说文》:“舀,抒臼也。挹彼注此谓之舀”。《广韵》“篠”韵“以沼切”。[补注]原文里引文中的“挹彼注此谓之舀”一语,不是《说文》原文,而是《康熙字典》的诠释。“舀”今已是通语。

【壤】[原文]《说文》“壤,柔土也”。段玉裁曰:“异乎坚土,与柔弱双声。”今俗谓“弱”曰“壤”,即由“柔弱”之音义而转。[补注]寿县方言“壤”除指“柔土”外,还多用来形容身体、力量和势力等等的差弱,再又引申为“差一点”(主要指度、量、衡方面),如“三尺壤些”、“五斤壤点”、“二升壤”,就是“三尺差一点”、“五斤差一点点”、“二升差些”。

【斯】[原文]又曰“以手劈物而破曰'斯’”。按:《说文》“斯,析也”。俗作“撕”。息移切。[补注]“撕(sī)”,寿县方言读“zhī”。

【草鞋底】[原文]寿县附郭一带呼蛷螋为“草鞋底”。[补注]此条有误。寿县方言“草鞋底”是指蚰蜒。“蛷螋”俗名“蓑衣虫”,寿县方言叫“夹夹虫子”。

【扁豆】[原文]扁豆,寿县之东南乡或呼为“茶豆”。[补注]扁豆的嫩荚是一种普通的蔬菜。寿县东南乡和东北乡(即今淮南市一带)也叫“茶豆”。另“茶豆”寿县也指一种粮食作物,它又叫“爬豆”,是一种小而细长表皮呈浅绿色的豆子。茶豆的淀粉含量比一般的豆子高,豆沙甜糯沙软,可煮粥、做甜汤和做点心的馅料。

【安乐菜】[原文]寿县呼马齿苋为“安乐菜”。[补注]旧时寿县习俗家家过年都要蒸一些用马齿苋干菜做的包子。缘何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大家都喜欢 “安乐菜”这一吉祥的名称。

【詶】[原文]《今雅》曰:“《说文》'詶,诅也’。”今合肥谓咒骂人曰“抽人”。抽乃“詶”字音转也。[补注]寿县诅咒人叫“咒人”。如遇巧合,叫“犯咒验”。

【錬丹】[原文]《晋书·葛洪传》:“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 '葛仙公’。以其錬丹术授弟子郑隐。”按:“錬丹者”,道家之脩;“錬丹”,药也。今寿县讳言兽类之交合谓之“錬丹”。 [补注]寿县指狗交配叫“狗錬丹”。“錬丹”是隐讳“链蛋”的代用语,河北省魏县方言狗交配就叫“狗链蛋”。

【䚡理】[原文]《今雅》曰:“今淮南北谓人出言有章,曰'[走十曼]條䚡理’;曰'有䚡路’。”按:《说文》“玉”下云“䚡理,自外可以知中”。此“䚡理”二字之所本。“䚡理”古音同部,乃叠韵连语。[补注]“[走十曼]條䚡理”今已是通语,《现代汉语词典》收有这个词,字作“慢条斯理”。

【筷筩】[原文]朱仲我曰:“[上下夅],桮笿也。一曰'盛箸笼’。黟县人谓之'筷筩’。”按:寿县、霍丘之间通称“筷笼”。 [补注]寿县有时带后缀“子”,叫“筷笼子”。

【盒商子】[原文]《说文》“贾,行贾也”。寿县谓商人担箱行贾者曰“盒商子”。商读若“狼”,阴平声。[补注]“盒商子”即“货郎子”,音讹为“hēi lāng zi”。

【皽皮】[原文]《通俗杂纂》曰:“《广韵》'皽,皮宽也’。”今长沙谓为“皽皮”,读如“谄”,去声。按:今寿县亦有“皽皮”之言,音如“牵”,去声。[补注]“皽皮”即俗称“倒欠皮”,或“欠皮”。学名叫“逆剝”。

【诅咒】[原文]《说文》“诅,詶也”。今俗谓誓言为“诅咒”。即今“诅咒”,字“诅”今转音如“覩”。 [补注]“赌咒”作为“誓言”的口语词,今已进入辞书。

【娋】[原文]《說文》“姣,好也”。今通称面貌美丽曰“娋”。即“姣”字,又转音如“标”。 [补注]寿县方言中的“标”,与通语中的“标致”义同,是指人的相貌、姿态美丽。

【灯头】[原文]《说文》“主,灯中火主也”。今俗谓灯中火主为“灯头”或曰“火头”。“头”即“主”之转音。[补注]此指旧时植物油灯用灯草作灯芯的灯头。寿县谚语有“家有千犋牛,不点双灯头”。

【风磨】[原文]江淮间谓风车为“风磨”,磨读如“波”。[补注] 风磨是木制的用于扇出稻、麦和谷物中糠秕的农具。另,寿县还有一个谜底是“风磨(pó)”的謎語。謎面是:“远看一头牛,近看没有头。嘴里吐黄沙,肚里滚绣球。”

【饭粘】[原文]俗谓饭粒为“饭粘”,读如“年”。按:客方言曰“《说文》:'糂,一曰粒也。桑感切。古文作糁。’《释名》'糁,粘也’。”相粘[黍十女]也,则以饭糁为“饭粘”,名义亦甚正。[补注]寿县方言常带后缀“子”,说“饭粘子”。

【奄】[原文]《说文》:“奄,覆也。大有余也。”寿县覆为“坎”,即“奄”之转音。[补注]寿县方言“扣碗”就说“坎碗”。

【天窗】[原文]《说文》:“在墙曰牖,在屋曰囱。”按:在屋者今谓之“天窗”。《鲁灵光殿赋》云“天窗绮疏”。张《注》“高窗也”。此“天窗”二字之所本。[补注]寿县歇后语有“天窗子不叫天窗子一一吊门”。

【娘娘】[原文]皖俗通呼父之姊妹为“姑”或称“姑妈”。寿县附郭之人多呼“娘娘”。读“娘”之阴平声。惟“娘娘”之称,皖俗凡有三种:一呼“母”;二呼“姑”;三则怀宁西乡高河埠呼叔母为“娘娘”。[补注]寿县呼母为“娘(niáng)”今已都叫“妈”了。呼姑母为“娘娘”即“姑姑”。也可按排行叫,如“大娘、二娘、三娘”即“大姑、二姑、三姑”。最小的姑母也可叫“老娘”即“老姑”。这里的“娘”字,都要读阴平声。

【[上屮下又]】[原文]《说文》:“滑也。一曰取也。”寿县谓以箸取菜曰“[上屮下又] ”。音如“刀”。[补注]《说文》音“土刀切”,应是“tāo”,与“刀”读音不符。

【婆名】[原文]又曰:“杀鸡为婆名,言以婆为名而自享其成。”[补注]今寿县俗语还有“杀鸡担个老婆婆的名”。意思是实际上未得到实惠。

【[言十斗]】[原文]王氏《通俗文》云:“[言十斗]音'偷’,上声。诱也。今俗欲求于人以甘言诱之曰'[言十斗]’,音'团’,上声。”按:“[言十斗]”者“诱”称,后起字。寿县则转音“鬬”。[补注]今似为方言中的“逗你玩”的“逗”字。

【儠】[原文]《说文》:“儠,长壮。儠,巤也。”寿县、舒城之间谓人有力曰“儠”。读若“臘”或若“獵”。[补注]合肥也有这一方言,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釋》字作“烈”。

【叫】[原文]《说文》“叫,嘑也”。寿县谓称谓曰“叫”。桐城则转音“鏕”。[补注]這一“称谓什么”寿县话把它说成“叫什么”的用法。今日寿县话还用。

【点正】[原文]寿县城区谓事成及一切如意事均曰“点正”。盖“点”有指点之意,点而正,即表明目的之已达也。[补注]这一方言词今已很少有人说了。

【老娘】[原文]寿县呼外主母为“老娘”。[补注]这里的“外主母”即“外祖母”。寿县外祖母称“老娘”多是旁称,直呼是“姥姥”。寿县旧儿歌中有“老娘”这个词。歌词是:“小老鸹,黑黝黝,飞到老娘家过一秋。老爷老娘喜欢俺,妗妗舅舅瞅子俺。妗妗舅舅你莫瞅,荞麦开花俺就走。哪家山上没石头,哪家小孩没舅舅!”

【諢张】[原文]又曰:“孩童之游戏而无所轻重也,曰'諢张’。”《广韵》“諢,弄言也”。“张”当作“伥”。《说文》“伥,狂也”。[补注]“諢张”今已是通语,字作“混账”。它是骂人的话,是骂语言行动无理又无耻的人的。

【椓】[原文]《说文》:“椓,击也。从木,豖声。”寿县谓屈指击人曰“椓”或曰“丁丁椓”。 [补注]“丁丁椓”是指攥拳用大拇指抵出中指(或中指和食指)的骨节敲打别人的头部。俗作“钉钉凿”。亦即魯迅小说《阿Q正传》中所写的“栗凿”。

【望眙】[原文]又曰:“《说文》'眙,直視也’。”今淮南謂注意睎視曰“望眙”。读若“殆”。[补注]今都说“卖呆”,已是通语。有时也说“发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