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原著之仁之初体验,《论语》笔记,学而篇(九)

 读原著 2021-12-27

   《论语学而》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犯上”一词在我楚地方言中多是指“对父母不敬的言行”。不论是说话怼父母,还是直接跟父母产生肢体上的冲突,这在我们那儿都是属于逆子,特别是后面那种情况,会受万人唾弃。

   在一个开明的社会,怼那些不讲道理的领导,上司,这些都很正常,这种壮举完全跟“犯上”这个词扯不上任何关系,而且应该受到鼓励,因为他们是在维持正义。可是如果自己的父母成了那种不讲道理的人,子女们处理此种情况的方法该跟处理那些与他们毫无血缘关系的外人有所不同,至少要委婉一些,如果委婉也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必非得一定要自己亲自去正面与那些不讲道理的亲人机锋相对,让别人去解决也是一种途径,毕竟,大义灭亲,没有修到一定境界,是很难有勇气做到的。如果做不到,却又逼着自己那样做,为了名声,或是为了逞一时之气,日后留下的就只有后悔了。

   孝悌的人,自然不会对父母有大不敬。孝悌的人,也自然不会无故作乱。君子做任何事都会注重根本,保全根本,根本守住了,光明大道自然迎面而生。孝悌,正是“仁”的根本,而“仁”又是“做人”的根本。换一句话说,就是有了孝悌,人才像是个真正的人;有了孝悌,前途才可谈鹏程万里。否则的话,梦想,事业,爱好,坚持,毅力,温良恭俭让,那些所有外在的美好都可能会变成水中花,镜中月。

               “仁”之初论

  仁,从人,从二。从人说明“仁”本即是人的特质,是人身上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从二,则有好几种引申,一是孟子说的“善推而已矣”,闻一以知二,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成全自己独自一人,推广到成全父母,再推广到“成万万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万万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仁的终极体现。“二”的引申还有一个方向,《易·繫辞下》中有“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二”在此处又可以指天地之义,一个真正的仁人,应该是去私心,存道心的,与天地一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纳百川,普照无别。

  第一种仁多是从亲亲开始。《禮·禮運》中说“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此处的仁,正是孝悌的发端。《诗·郑风·叔于田》吟唱:“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说文》中讲“仁,亲也”,这些都是在说为仁的出发处都离不开亲亲,到最后才扩大到大仁,即《庄子.在宥》里所说的“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大道把天下人都当自己亲人一样对待,达到深信“万物同根”时,这时的仁就体现出了他极致的纯粹。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心有仁的人,最后能达到一种欣然爱人的境界,爱人可以有好几种,有的动机不纯,有的为了表演,有的是为了名利,而真正心怀大仁的人爱人则是一种适心的,心甘情愿,毫无目的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易·乾卦》 ),这种体怀真仁的人,不论做什么,都顺畅得恨。

  
   第二种仁,则是在讲“做真自己”的重要性。程伊川说:“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八)又说:“心犹种焉,其生之德,是为仁也。” (《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修到最终无非都是找回最纯真,最生生的那个自己,把自己变成真正一个人的样子。复归,复清,复原生之本性,即是仁。“巧言令色”,是带着面具在生活,自然谈不上仁。“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仁人,都是成自己的同时,顺带地也成了别人,如同自然生长的种子,自己生生的同时,顺带为大地带来了绿色,为生物们也带来了食量。

    子元诗中有言:“人心如谷种,生生本无时。虽然有生意,培养贵自知。不耘诚为昧,揠苗良可悲。戒病复有事,苗秀实可期。”仁是人人天性里都存在的东西,根本不需要向外求得,还他一个适性而不刻意的生存环境,他自然就不求自来了。正如《格言联璧》中所讲:“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然而生意未尝 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仁者安仁,仁者安心,仁者不忧不患,仁者常乐,这是源于他一直做的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本身,既有可推而广之的仁爱之心,又时刻有保有一颗顺全自己本性的天心。孔子说,富或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是通过磊落的途径获取,即使得到了,君子也不会享用这样的富贵;相反,贫与贱,是人们所讨厌,所想远离的东西,但如果脱离贫贱的方法不光明,君子宁愿贫且贱,也不会使用这些方法去脱离贫贱。如果君子去掉了仁,怎么配称为君子呢?真正的君子没有哪个时刻会失去仁,仁代表的本心,无论是情急慌乱之时,还是穷困流浪之时,他都绝对不会违背自己本心(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