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先跟大家将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齐威王八年(前349年),楚国出兵讨伐齐。齐威王命淳于髡kūn带“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向赵国求援,淳于髡向赵王陈明利害关系。请其出兵。赵国当即派“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援齐,楚国闻之,连夜撤兵。

  齐威王大喜,在后宫摆宴庆贺胜利。当齐威王问淳于髡能饮几杯酒时,淳于髡借机又一次讽谏齐王道:“饮酒可多可少,但酒极则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意思是讲,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他是借此希望齐威王能明白“物极必反,极之而衰”的道理。齐威王听从淳于髡的劝告,自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

   他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最终开创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淳于髡也被委任为“诸侯主客”,专司礼仪,接待来宾。

  淳于髡所启发齐威王的这个“乐极生悲,万事尽然”的道理,其实本质上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代表的绝不是“平庸,圆滑”,而是一种极高明的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的致中和生命之境。

  打个比方,君子和淑女之间的感情,它也只是人世间万千美好感情当中的一种,但是任何情感的表露都应当以礼节之,顺利时不应过分享乐,苦难时不应过分伤感,因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唯有把握好自己在情感上的尺度,才能抵达“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生命最高之境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感情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一个人活在这世上,其生命的重心永远都该放在修身为本,自我的不断完善上,而非其他。

   淫,这个字在篆文中有一个代表“雨水”的“水”,和一代表示“放纵欲望”的“㸒”,即“婬”,组合而成,造字本义是“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后也引申出“放纵的,过度的”的意思来。

   君子和淑女之间的情感,最佳状态是既要有感性上的,心灵上的同气相吸,还要有理性上的,道德上的纯正和匹配。人跟动物的区别也就在这里,动物是完全依据本能,而人在交往时还会尊重心灵的法则,敬畏举头即可见的苍天。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读了《关雎》后的感受,而孔子把这一首描写君子淑女情感和谐,结婚典礼上所奏乐章之诗放在《诗经》三百篇的头等位置,正是突出了孔子对它背后所隐藏的深厚内涵的重视,因为这首诗体现了“致中和”的为人原则,这诗里面的情感能给人一种恰如其分,刚刚好的感觉,这个感觉也是社交中人与人之间最佳的相处尺度。《礼记·经解》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也是在讲,多读思无邪的《诗经》,能让人变得温柔敦厚,能在无形中帮助人提升他的内在品格。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欢乐而不放荡,有轻愁而不悲伤。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