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关睢”被放在《诗经》之首?

 江山携手 2018-09-17

为什么“关睢”被放在《诗经》之首?

“关雎”,《诗经》第一篇。虽然读懂《诗经》的人不多,但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可谓无人不晓。其实没有什么神密,这就是一首讲述男女之情的诗歌。“关雎”是《诗经》第一首诗,亦是《诗经》中所有诗的代表。这里说“关睢”,就等于在说《诗经》。“关雎”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亦是《诗经》所具有的思想情感。古代“五经”,即《诗》、《书》、《礼》、《乐》、《易》,共同组成了华夏“文化”之体,“五经”可视为此“文化”之体的五面,《诗》体现“文化”的情感;《书》体现“文化”的历史,《礼》体现“文化”的形式,《乐》体现“文化”的精神,《易》体现“文化”的道理,“五经”各主表一面,但每一面又都包含其它四面的信息,可谓是“全息图像”,故“五经”内容相通,其理可互证。本章表面在说《诗》,其实是说“礼”,是以《诗》证“礼”。《诗》从高处说,是“文学”的表现,亦是狭义上“文化”的表现,这种“文学”式“文化”,注重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表达的真实性。这种准确性、真实性,亦是对“礼”的要求。《诗》从低处说,是“情感”的表现,这种“情感”,注重的是“中和”,即“情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中和”属性,亦是对“礼”的要求。

“关雎”:即诗之题目,亦即“关关雎鸠,在水之洲”的省语,是“鸣叫丽鸟”的意思,借喻“窈窕淑女”。鸟鸣之音,丽鸟之美,都是鸟之本性的表达。于人而言,“礼”亦是对人之性情的表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评判。“淫”,本义指水的浸漫、渗出,引申为过度。此处“淫”亦有“伤”的意思。“关雎”讲述一位君子对一位淑女的思念之情,思之欲得之,得不到时,并没有伤心大哭,也没有愤怒强夺,而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便是“哀而不伤”。当得到时,也没喜出望外,纵情声色,而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便是“乐而不淫”。总之,作为一位君子,在得失面前,亦有真实哀乐情感的流露,但这种哀乐之情,都在适度范围之内,其度即为“不伤”。君子对情感的这种表达,正符合“礼”的要求。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面上是从“情感”层面论述,其实亦有“文化”层面的涵义。首先,这句话是对“诗”这一类文学“文化”怎样表达的定位,孔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第一要义就是表达,怎样表达,事关语言,“言”是“诗”的功能体现。“文学”语言只有言辞准确、表达真实,“文学”才能让人读得懂,才具有可“化”性。“诗”作为语言的精华,就更是这样。“礼”亦一样,“礼”的形式就是“礼”的语言,只有形式表现得准确、表达得真实,才能让别人看得明白,信以为真,“礼”才行得通,才具有现实意义。其次,这句话是对“情感”怎样表达的定位。所谓“诗言志”,“志”即“意志”。意志的表达要靠情感力量的推动,“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亦指“情感”。各种“情感”归结起来就是“哀”与“乐”。“情感”的表达有强弱之分,不足则难以达情,事难行,过乐则淫,过哀则伤。只有表达得恰到好处,才能让人感到“舒服”,这种让人感到既非不足又不过的状态,就是“中”、“中节”,亦是“中庸”,亦是“和”。从主体作用上来说,“礼”就是对“情感”表达的一种调节,在抒发情感时,损有余而补不足,以使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对外致“和”,即“礼之用,和为贵”,对内无伤,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