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读原著 2021-12-27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神箭手飞卫收了一个叫纪昌的人作徒弟。
  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达到长时间都可以不眨眼的境地,然后才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回去后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边,用眼睛由下至上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就这样练习了两年以后,就算锥子尖倒过来碰到纪昌的眼眶,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便把自己的进度告诉了师傅飞卫,飞卫听后,说:“这样还不够,你还要进一步学会练习更深的注视技巧,要练得能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能把细微的东西看得清清楚楚,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回去后,用牦牛尾巴的毛把虱子挂在窗户上,自己每天都注视着这只虱子,在十天里,纪昌看见虱子渐渐变大了。这样练习了三年以后,在纪昌眼里,虱子已经能变得像车轮那么大了。他再看其他的东西,就好像山丘一样大。

  于是,纪昌就用箭向那窗户上的虱子射去,箭穿过了虱子的中心, 悬挂虱子的牦牛尾毛 竟丝毫无损。纪昌赶快去告诉他师父飞卫。飞卫高兴得跳了起来,拍着他的胸口说:“恭喜你,你已经把射箭的功夫彻底学会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一个人假如想把一门技艺学做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那他必须要有一个前期循序渐进下硬功夫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也曾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孔子在平常的教学生涯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六艺,然后不断教弟子们如何将平常所学用到实践中,进而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实现,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讲的最多的这些东西弟子们可以在日常中闻见,也触摸得到,属于文章,技艺,立身,达人一类。但还有一种更高一层的学问,比如关于生命之性,天道,这些东西孔子平常就讲得少了,为什么?一来这些东西并非是语言所能轻易描述得明白的,二来主要还是源于大多数弟子们的根基,慧根不够,像颜回那样的极其优秀的弟子毕竟是少数。性命之理,孔子很少说,老子则常说,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里几乎都在讲性与天道,不过老子也不是讲给具体的弟子听的,他只是口述,关尹子将其整理成书,然后自然留传于后世罢了,有根基的人自然一看就懂。

  孔子有教无类,五湖四海来的弟子,大多数都属于中等资质。以此,他教给他们最多的是先扎根,修文以立德,这个可以直接看得到效果。这个做好了,才能跟弟子们进一步讲性与天道,性与天道是在有了前面坚实的扎根,修文以立德过程后,自然升华出来的深度生命领悟,无法见诸于言语,是一种水到渠成后的了彻,由自通自化而来。

    除了上面讲的《道德经》外,讲性与天道比较多的还有《礼记·中庸》,《易经》等书,但这些典籍,你没有前面的夯基过程,就不可能真正读得懂它。

  子贡说:“老师关于《诗》《书》《礼》《乐》等文献的讲述,教授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学科,流露出来,我们可以共闻、共视、共学。老师关于人性和天命,以及宇宙本体等方面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