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读原著 2021-12-27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陆羽字鸿渐,不知道父母是谁,有一个僧人在水边拾到他,并将他收养。陆羽小时候,师傅教他旁门左道之书,陆羽说:“我没有兄弟,陆家将要绝后,我能够尽孝吗?”师傅听后大怒,让他辛苦地拿粪去涂刷墙壁,又让他放牧三十头牛,陆羽暗中用竹竿在牛背上练习写字。

  他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会阅读,于是端正地坐着,效仿学童们窃窃而念,好像在背诵的样子。师傅抓住了他,让他去除草。当时他记诵文字,心中有点模糊,好像有所遗漏,就一直不断地复习,但隔一天不去干活,师傅就会鞭打他,让他不堪忍受,陆羽于是叹息说:“时光一天天地过去,而我却不能读书!”竟忍不住哭了起来。

   终于有一天,他趁师傅不注意时独自逃跑了。流落社会,他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做了个扮演杂戏的人,并且创作了数千字的戏谑剧本。天宝年间,因朝中有喜事而州人大庆豪饮,州吏临时任命陆羽为乐师,太守李齐物看见后,觉得他不同常人,于是送给他很多书,陆羽就在火门山结庐,隐居读书。
  
   陆羽是一个很有使命感的人,他要读书,想成贤成圣;他要留下后人,不至于不孝。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他才能不论在什么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保持住自我的清醒,以及对理想的笃定,最后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创造了奇迹,写出了名扬千古的《茶经》,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还有一个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在陈、蔡二国的边境上居住。楚国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动身去楚国。陈蔡二国的大夫商议,如果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那么陈蔡二国掌权的大夫就会受到威胁。于是,二国各派了一些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限制他们自由活动,相当于软禁了他们。孔子和众弟子无法行动,粮食也断绝了。有的弟子饿得病倒了,甚至站不起来。孔子依然泰然自若,不间断地给大家讲学解惑、弹唱吟咏。

   孔子去陈国,路过匡地。由于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而夫子的相貌和阳虎有几分像。匡人以为阳虎来了,就把孔子围困了五天。到达宋国时,孔子与众弟子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想谋害孔子,就把大树砍掉了。于是众弟子就劝他尽早离开宋国。这一期间,孔子曾戏谑自己是“丧家之犬”。

  在陈、蔡之厄中,他和众弟子一连饿了七天,众弟子也都饿得无精打采,心中懊恼、愤愤不平,不理解坚持仁德的君子为什么也会陷入困境?

   这天,颜回在屋外择菜,子路和子贡跟颜回道:“先生两次被赶出鲁国,在卫国受到铲削足迹的侮辱,在宋国受到差点被大树压死的羞辱,在商、周后裔居住的地方被逼得走投无路,如今在陈、蔡之间又陷入困境。那些图谋杀害先生的人,却没有被治罪;那些侮辱先生的人,也没有被禁止。可是先生依然鼓琴而歌,没有中断过。难道君子不念耻辱到了这等地步吗?”

   颜回没办法回答他们的疑问,只好进屋请教孔子。孔子推开古琴,长叹一声,请他们进来。

   孔子诚心地开导他们,说:“岁寒霜降,才真正看到松柏的坚韧生命力。君子不能通达于道,那才是走投无路。我们信守着仁义之道,只不过偶遭乱世带来的祸患,属于修身途中的一种磨练,这怎能说成是走投无路呢!”

   子路听完这番话,心结打开了,走出屋外,兴奋地拿起盾牌,跳起清健刚勇的武舞。子贡也意识到自己言行的浅薄,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还不知道夫子的志向如此高洁,对理想如此坚定。

  司马迁曾说:“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出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原文: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孟子更是讲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说: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孔子周游列国,屡遭险厄,他有道德自信,也有天命自信,以此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他的思想影响了世界二千多年,至今民受其泽。
 
  孔子被匡地的人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后,周代的礼乐文明不都存在于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礼乐文明,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礼乐文明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礼乐文明,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