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边区去牧猪。 

  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皆因家贫而买不起书。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于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则在自己牧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于竹简上。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公孙弘同龄的贾谊被征为博士,一年之中升迁为太中大夫之职。虽然汉文帝喜好刑名学家之言,然而在贾谊一系列的建议下,文帝亦开始慢慢的尝试任用一些儒学之士。汉文帝时期,开始设置儒学的专经博士,最早设立的是《诗》、《书》二经。

  汉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以后,四十余岁的公孙弘拾起书卷,于不惑之年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汉景帝时,专门研究《公羊》的博士胡毋生因年迈回到家乡齐地教书,公孙弘曾多次向他请教学问。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下诏要求朝堂及郡国二千石以上官员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在这次举荐之中,时年六十岁的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

 元光元年(前134年),公孙弘以策问第一而发迹,后升左内史、御史大夫,后拜为丞相。

  他在被任用为丞相之后,在自己的丞相府邸东边开了一个小门(颜师古认为开东面小门是为了与走正门的官吏加以区别  ),营建馆所接待贤士宾客,并与他们共商国事。   

   成语“东阁待贤”即出于此典。后世文学作品中多用此典喻爱惜人才。其衍生词“东阁”  、“孙弘阁”   、“孙阁” 、“弘阁” 、“丞相阁”  、“平津阁”  、“平津邸”  、“平津馆”  、“招贤地”  等指款待宾客、招纳贤才之所;“开阁” 则指纳贤待客。

  据《西京杂记》描述,公孙弘为延宾客一共修建了三处客馆。第一所客馆名叫钦贤馆,用来接待最为贤德者;第二所客馆名叫翘楚馆,用来接待最有才华的人;第三所客馆名为接士馆,用来接待国有才能的人。

  那些能够胜任辅佐君王或协助协调阴阳关系的人,住在钦贤馆;那些才能够得上担任九卿、将军等二千石官秩zhì的人,住在翘楚馆;那些有某种优点,一技之长的人,则住在接士馆。公孙弘自己却过得很俭省,所得的俸禄,都用来奉养招待这些人。

   公孙弘就是这种先在学习上下了硬功夫,然后官也做得好的人。

  《论语·子张》中,子夏曰:“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说,学习优秀,就去做官,以便弘道,进一步推行仁义。

   后又又扩充开来,又能说是,书读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行事中,做到知行合一。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出仕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从政之前,先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理论,礼节,是孔子最赞赏的,这用《礼记·中庸》中的一句话,就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事前笃信,并有充分的准备,厚积,便可以做好;不够足信,没有充分的准备,积累也少,就会陷入穷困。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再去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去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拔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