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才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读原著 2021-12-27

   好友泊凌子跟我聊天时说到一个他最近的修身感悟,这也跟我之前说过的“以德生才,以品格育才,德才合一”的理念相一致,他的原话或许还更宽深一些——

  “蔡志忠先生是天才,天才不是不努力,而是他的努力是:勤修品德。天才与品德是一个概念,不是两个。小时候勤修品德,成年之时,就坐享其成。而成年再修品德,就难上加难,所谓筑基炼己、九死一生。

  这里谈一谈无私(无我),天性(爱好)与小我(私欲)的区别:

  天性是在成年之前,在情欲萌发之前,就自然喜欢做某种事,而且在做这件事时 达到了不知我、不知身的境界。而小我(私欲)恰恰相反,是在成年之后,在情欲萌发之后所做的,跟自己身体的欲望有关、跟自己情绪有关、跟自己的得失成败有关的事情。

  我想,我差不多已经说清楚了。

  你想要有才,必须勤修品德,必须正信、无私、包容 悲悯。我们每做一件事,是不是私心贪欲在主导,自己心里很清楚。私心贪欲会把人的慧牢牢地封起来,不仅如此,还会把人的重要的穴位封起来,不仅如此,还会造成情绪障碍、人生多艰。”

   诚哉是言!

   一个人真正的兴趣爱好,其实在他小时候就种下了种子,生出了萌芽的,是纯粹至极的一种东西。我顶听不惯那些长大后的人谈他们的梦想,因为那时候他们嘴里的梦想多已不再是真正的梦想,而只是一种世俗的功利目标和分外欲望罢了。

  古代的圣贤从没有说过立功立业不好,只不过他们眼里,功业都只是修德时的附带品,余事,末节而已。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其本质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德修顺带之结果。

    王阳明先生说:“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也就是讲,圣贤并不是没有功业和气节,遵循天理,也就是不害天性的真诚,即是圣贤之道。圣贤不是因为功业和气节而成其为圣贤。

   圣贤和一般平庸之辈最大的区别在于心,而不是外在的功业气节等,圣贤只是修身为本,遵循本心,事事上致良知,精一不妄,当建功立业时则建功立业,不当建功立业时则不建功立业,不滞不著,常新常化,该怎样就怎样,正如《传习录》中所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又如《易经》中所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文王、周公建立了现世的丰功伟绩,是圣贤,立言的颜回,庄子等没有建功立业,同样是圣贤,王阳明立功,立言,也是圣贤。这些人有一个根本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德行高深。

   在《与黄诚甫》中,王阳明又写到:“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这话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讲一个人一生最该聚精全神去做的一件事是澄明于自性,忠真于自身,纯诚于自心,这个精一全神的生命状态一旦全力呵护守持住了,那他做什么都能做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德和才的关系,司马光说得最透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个社会更多的是愚人,连真小人都少,伪君子倒是多。 

   接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遇到过很多学生,某些方面很有天赋,或是培训后才华也初显端倪,但后期经过所谓“努力”一段时间,亦或是家长加倍投资更多资金后,他却在一个点上打住了,遇到了瓶颈,再也上不去了,甚至是厌烦,放弃了,有没有人深入去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类悲剧背后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引发因素,即是德的缺失,品格的不夯实。德,品格,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根,才华只是枝叶,根不深,柢不固,这人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当今之世物欲横流,急功近利,什么都求速成,求眼前的投入产出率,以至于一批贼悄然混在了舞台上,并在那里大声吆喝,宣传他们的成功学,贩卖他们自己都不信的虚无理念。大贼培训得越到位,下面的小贼就喊得越卖力,很多人沦为了邪恶奸商的打手还不自知,不可谓不悲。其实,只要稍微心明眼亮一些的人就可以看到,即使是企业家,那些真正让人尊敬的大企业家,真正能在历史上留名的大商人,都是有着良好的品格与修养的。

   唯有德才能生才,养才,让才如虎添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好的才也是为了成全更高的德,否则的话,才就可能走向另一面,不是逐渐烟消云散,就是让人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