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求淡泊明志,只愿良知存心!王阳明:圣贤有功业气节,但循天理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19-05-30

 

我们追名逐利,这是人之天性还是社会使然,答案不一而终。但不可否认,我们离不开这个名利场,或者说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淡泊明志,毕竟人各有志,不是圣贤如何说,我们就一定要怎么做,我们代表的只是自己,这就决定了我们知行永远不可能统一,只会有个大概的方向相同,但具体细节因人而异。我们也不是要批判这种现象,这又有什么需要说的,套用一句现在的话就是,你开心就好。

“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是事功业气节名矣。”

圣贤也不是没有功业气节,但是他们遵循天理,这就是道,他们不是因为功业气节而出名。这圣贤也不是说就没有私欲了,这私欲只要人活着一天就一定会有,因为我们的生活都是七情六欲所组成,所以我们不必觉得自己有私欲是多么可耻的事情,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这不是此心不动,随心而动,完全就是肆意妄为了。

而且圣贤有功业气节之名,却不是为了出名才去做这些事情。这很好理解,却很难做到,我们因兴趣而起,却也因兴趣而终,兴趣和立志也是两码事情。立志是件简单又庄重的事情,我们随便的一个念头那不是立志,最多只是带来短暂的一点动力,却不能成为我们持之以恒的目标。

王阳明:“‘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己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他们从未有停止的时候;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且是真没有忧伤的时候,也就谈不上得与失了。

很多时候我翻阅这些经典的时候,就是一个感觉,很难,真的很难做到。但是我又很羡慕这样的状态,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去学习和实践的方向,不是说无法做到,我们就不去做,就不去管,当然也可以这么做,但我们毕竟还是需要一点追求,有追求总比混吃等死的好,至于追求是好是坏,这就需要在良知上下功夫了。

仔细想来,我们在立志的时候,也许没有那么高尚,或许可能还有些见不得人的目的,可我们毕竟还有良知在管束和引导,这也就是致良知的重要性。

王阳明:“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我辈中人要致良知,也只是各尽其力罢了,今天对良知的认识是这样的,那就将今天的认识扩充认识到底;明天,对于良知又有了新的领悟,那就根据明天的认识,将良知扩充到底。这样,就是精一的功夫。

良知是随着我们的认识在加深和改变的,保持致良知的功夫,就是保持我们做人做事就基本的原则,这需要我们能清醒的认识自身,在结合所处的具体环境,因地制宜,有效而准确的去实践,致良知不是空谈空想,需要我们在日复一日的事情中去磨砺,这就是惟精惟一,我们要谨记不能脱离了实践去空谈理想抱负,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还是少一些。

而且我们也不是觉得自己致良知了,就高人一等,或者见不得别人的一些行为,我们致良知是为了恪守本心,存善去恶,少一些私欲的蒙蔽,如果只是一味的去分个高下,争个输赢,是不是从开始就已经错了,又如何能达到此心光明呢?

就好比树刚发芽,需要的只是少量的水,等树成长一些,便需要更多的水来浇灌,从树苗长成苍天大树,所需要的水量也是不同的;如果才是树苗的时候,就一桶水浇灌下去,那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致良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还需要在惟精惟一上下功夫,但也不要觉得盲目毫无头绪。

每日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就是我们下功夫的地方,虽然我们不与人论高下,但也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我们每个人职业学问认识有所不同,但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责任,这责任是一种负担,却也是我们生而为人需要承担的义务,不可推卸,更不可逃避,只是需要我们能恪守本心,持之以恒,即使求不得那圣人之境,却也能无愧于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