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大火如入清凉境

 简易乾坤 2016-07-04

 

入大火如入清凉境

——怎样读王阳明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7月4日第八版  作者:穆铎

要讲一个人的思想,大抵先有来龙,后有去脉。我们可以参考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粗讲王学来龙与主要精神,王学之流传暂不讲。

心与万物

来龙,依《阳明学述要》,是宋学里面留下的问题。宋儒对哲学本体论的共识是“万物一体”,那么怎样去认识天地万物与我一体,就有分流了:“有些主张从吾心去体认,有些主张从万物去参究”,也就是求诸内心呢还是格外物以致知。“这是宋儒争论未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个人粗浅理解,吾心是小我,万物是大我,有点像小乘禅和大乘禅的意味。

到了明代,是偏重于内心的修养的,也就是重修行轻认知,也就是重小我、轻大我。所以有人讥讽清谈的腐儒们“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简短截说,这个问题传到了王阳明这。

王阳明的经历

看一下王阳明的经历。王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在他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一毫不放松地往前赶着……他似乎是精力过剩,而一时没有找到发泄的出路”。他幼年就想做“第一等事”,心气极高,“狂放地做他认为超俗拔群的事业”。他十五岁那年,就有了经略四方的志向,向往着立功和豪杰的行径。

二十一岁,格竹子,格了七天,病倒,什么也没格到,于是又放弃了格物致知当圣贤的念头。二十六岁遍览兵书,二十七岁又有了遗世当隐士的念头,接着在政界混了三年。三十一岁,告病回乡(浙江余姚),三十三岁又回政界。

三十五岁,因为得罪当朝阉宦,被廷杖四十,贬到贵州。这次经历,“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换,他渐渐地在其中,得到他以后的新活力和新生命”。三十七岁到了贵州龙场驿,“他那种险恶的处境,正是帮他超脱一切的大助力”。于是他给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躺在里面静默悟道,他问自己如果让圣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圣人又能怎样呢?苦苦思索,原来圣人在此也只是坚持下去。于是万虑皆空之后是大解脱,“他在这样抑塞沉郁的当儿,忽而中夜大悟,在寤寐中好像有什么人告诉他似的,呼跃而起”,他明白了格物致知的新学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到此,也就是说王阳明从吾心抓住了万物,小我、大我备于一体了。

心学最大的成就是从唯心走向唯物,由空走向有。宋儒以来养成的袖手谈心性的“空谈”在此得到了纠治,这大概也是开启清代朴学、乾嘉考据学风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王阳明成学前的大概经历。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他有热烈的追求,有强固的抵抗,他从恳切的慕恋里,转换到冷静的洗伐,又从冷静的洗伐里,转换到恳切的慕恋。他狂放地奔逐,他澈悟地舍弃。要研究王学的人,不要忘了他成学前的那一番经历。若忘了他的实际生活,空来听他的说话,将永不会了解他说话的真义。若空听了他的说话,又忘了你自己当身的实际生活,那便更不会了解他说话的一番真义所在了。

王学有三期

王学的发展形成是逐步的,我们可以分三期来看。第一期,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划分到发配贵州时期。这一时期,王阳明是学习、借用前人的话语来论证自己的经验,到第二期则有了自己的宗旨、自己的话语。

第二期,是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功绩卓然,却险遭不测。这番由极热到极冷的反转,令王阳明又有大悟。依然用钱先生文中的话:阳明本是一个豪情壮志狂放不羁的人。他有磅礴的才气,有卓越的理想。他性格又执着,又跳动,又沉溺,又彻悟。现在,紧随着他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后面,危疑震撼,倾谗遏抑,又受到更甚的打击。使他解悟得伸展自己无限的意志,发扬自己无限的感情,运使自己无限的智慧之所在,一切不在外界,而却在他自己之一心。他遂终于进一步地认识了他之所谓良知,而直呼着“致良知”口号,来指点学者与世人。

这是在做“大我”的功业中,注重“小我”心性的锤炼,即内外兼修。所以说,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殊不为过。

第三期,在经历了第二期的风吹雨打、世态的冷热交加后,王阳明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对自心自性的锻造更坚毅,进入了致中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外在的是是非非已经与内心的宁静无瓜葛了。“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读圣贤之书,思圣贤之道,如果心中有名利事物未得清脱,耽溺于富贵声利之场,便入不得圣贤之道。于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知行怎样合一

讲完王学来龙,再讲其主要精神,我们看“知行合一”的涵义。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与行在本体上是合一的,因为人们私心私欲私念阻隔,知行就不合一了。“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心,纯乎天理、无私欲之遮蔽,就是至善,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要找到自己内心的私欲,是私欲隔断了知行。如王阳明所说: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通俗理解,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以坚强而纯粹的小我,去成就功业煌煌的大我。如果心地不纯,境界不够,恐怕是做不到知行合一的。要扫除涤荡胸中尘滓,要没有偏倚、没有私欲,此心澄然,毫无留滞。做事,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哪怕素位而行,也要随适而安,这即是修心。勿戚戚于功名,勿耽溺于享乐。也就致了良知,也就知行合一。

在事上磨炼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锤炼心性不可能在一个纯然明亮的洁净环境中,往往要面对诸多的人和事,甚至是麻烦和负面。按照王阳明的理解,麻烦或干扰正好是磨炼心性和能力的机会。

学生问王阳明:用功收敛心性的时候,有声音和各种颜色在面前,该怎么办?王阳明回答:不要想着可以不闻不见,除非是槁木死灰者或者是耳聋目盲者,正常人肯定是会听到看到的,只是听到看到而心不为之所动,就是了。

人欲与外界的诱惑是无可回避的,贤愚的分界就在于能不能够把持得住,不为所动。甚至王阳明的学生陆澄,接到家里来信,说孩子病危,陆澄于是“心甚忧闷不能堪”,这时候王阳明说:“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换句话说,急难险重的事情,恰恰是锻炼一个人成才的实践课程,这种锻炼首先是心性上的磨砺,以天理良知克制私欲,然后再付诸行动。只意识到了而没有实践,依然不是知行合一,顶多是宋儒般的袖手谈心性而已。

一言以蔽之,“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也就是说实践出真知,天理在实践中,良知也在实践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