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有这说法吗?”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从孝和悌扩充开来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先生也说:“人人皆可为圣。”在儒家眼里,一个人只要勤于修身,常明明徳,时时致良知,那他那一刻就是尧舜,就是圣人。佛家的“人人皆有佛性”也是这个道理。这里面关键的就是去亲自力行圣人之道,而不只是说说而已。圣人之道被笃行之时,便是一个人自性圆满之时。 然而在修身途中,每个人所付出的又有所不同。比如,中等的人,也就是大多芸芸众生,在好的环境中学好,在坏的环境中学坏,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在什么环境中都一样:智者一直学好,愚者则总是学坏。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不怎么改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