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读原著 2021-12-27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郑国人到乡校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通过忠善之举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啊。”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子产在内政方面,不禁乡校,人畅其言,宣泄有道,则民心顺;善善恶恶,以民为师,则民心凝。封沟洫,作丘赋,为民求生,为国理财;财丰民安,财聚国强,此增生机。铸刑书,树秩序。在外交方面,审时度势,或陪简公朝晋,或随定公会盟,周旋应对,要求合理纳贡,平等相待,不失尊严,又不开罪强国,有胆、有节、有理、有利,不卑不亢。在个人思想品质上,子产信德而不信邪,先有公宫火灾,又有“龙”斗深渊,拒绝向神鬼祈禳,主张修德免灾。最后病危交代薄葬 ,廉洁终生,并以为政宜宽猛相济为嘱。总之,子产堪称春秋时执政者的楷模。

   孔子评价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惠人也。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还说子产是:“古之遗爱也。”

   子产可以说达到了孔子眼里仁的标准。

    孔子眼里的仁标准很高。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是仁吗?“孔子回答:“子路啊,可以管理千乘大国的税赋,但是他仁不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那冉求算是仁吗?”孔子说:“冉求啊,可以管理千户的邑地,百乘的大家。但他仁不仁,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那么公西赤呢,他仁吗?”孔子回答:“公西赤啊,他可以身穿朝服,立于堂上,与宾客侃侃而谈,他仁不仁我不知道。”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冉雍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子张曾经问孔子:“楚国名相斗子文,三次出任令尹,但是面无喜色;三次被罢免,又面无怒色,而且还把令尹的政务全盘交代给新的令尹。这算是仁吗?”孔子回答:“这是忠。仁不仁,我不知道。这怎么算是仁呢?”

   弟子子张,很明显没有达到先生仁的标准,《论语·先进》篇里,孔子先生曾这样评价这个弟子:“师也辟”,“师也过”。

  仁的标准至少有三—— 

  第一,“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功夫,不矜善,不施劳,时刻都能省察自己,克制私欲。“复礼”就是复原为人本有的那颗恭敬心,如履薄冰的呵护自己良知的那颗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就是在讲,“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假如人人都能“克己复礼”,那天下平就指日可待。

  第二:“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第三,“仁”还是一种人生境界,仁说难也不难,——“我欲仁,斯仁至矣”;说简单也不简单,——“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连先生最优秀的弟子颜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违仁”,何况其他人呢。“仁”这种人生境界,本质是一个人修身修到一定水平后,所达到的“恒不自欺其良知,恒自信其良知,恒自觉其良知”的既诚又明的一种绝佳生命状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