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读原著 2021-12-27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三桓中的季孙氏,他在他的庭院,派人演了八个行列,一个行列八人,也就是八佾八八六十四人的大型舞蹈,这种高规格的大型舞蹈根据《周礼》规定,本来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的。诸侯只能演六佾,也就是36人的舞蹈;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只能算是正卿,因此他的标准配备该是用卿大夫的四佾,16人的舞蹈,如今的他却直接连越两级,不仅没有把鲁国的国君放在眼里,更是想跟当时天下首领周天子平起平坐,这绝对算是很嚣张很猖狂的举动了!
  
  臣子用天子配备,其背后大都是有一颗谋反的心。举个例子,从穿衣这件小事上来说,唐宋至清末,皇帝的衣服以五爪金龙独享,亲王、郡王则以四爪为荣。一般王公重臣则至多三爪蟒袍。如有僭越,轻则杀头,重者满门抄斩。只有那种已做好自己当皇帝准备的人才不怕这个,历史上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即是。当然如果是站在正义这一边上,以非正常的举动弘扬道义,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这种特殊情况当自当别论。

  礼制是帮助人们修正自己,节制自己,保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途径之一,这个功能在现在社会被一些公约,守则,通则,约定取代了,打个简单的比方,敬老爱幼,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横穿马路,这种通约你违反了可能受不到什么很严重的法律制裁,但是从这些事情中可以返照出你这个人的品格修养,甚至是你对人,对规则,对生命的敬畏程度。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后期了,整个社会早已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在诸侯中时有发生。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桓控制鲁国政权,权势滔天,尤其是季孙氏位高权重,甚至发展到赶走鲁君,摄行君位的地步。鲁昭公就被季平子赶到齐国,鲁哀公也被赶到卫、邹、越等地,而鲁悼公时期,史书上说,三桓胜,鲁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由此可见,鲁国公室到此更是弱小不堪。
   
   古代也有很多糟粕,我们现在该批判,比如就上面穿衣服这个事来说,当下这个社会显然更开明,你想穿一件龙袍,或是穿主席,或是总统的衣服,完全是可以自由选择去买来穿的,不会有什么。但这并不是说这个社会就不需要礼,我们只能说这个社会应当摒弃很多旧礼,但也要尊重那些与人民一起商讨出的与时俱进的新礼,因为无论时代怎么变,礼的核心精神价值是不会改变的,就像上次课说的修身为本一样,这个东西千万年之后还是如此。
  
  如果将礼完全抛弃,则不会有和谐的社会。比如人人见面都不问候,跟长辈之间无任何谦逊,不关怀弱势群体,工作都不守时,人人都不爱护环境,也不尊守交通规则,又比如一个地方官也用国礼来接待宾客,一个部门越职去干涉另一个部门的事,没有任何惩罚和约束,每个人都习惯了枉顾各种规章制度的话,那我们整个社会秩序就无法正常运行,人们的生活也会陷入一片混乱。

  几千年来,礼,外在一直都有变,其本质却未变,——其本质是一种恰到好处,致中和的自我约束,是修己安人,敬己敬人,是反身而诚,以诚待人,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和谦冲,这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还有,这个社会上总有一些伪君子,顶着礼,义的名义,做着自私自利的勾当,那完全是在亵渎礼,义,极让人不耻的,以此,孟夫子就感叹道——

  孟子说:“不符合真正的礼的'礼’,不符合真正的义的'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为之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