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六经辩证模型之建立

 精华集999 2021-12-27
一、六经辩证原理说明
 
1、本说明之说明
下文中“伤寒”指《伤寒论》观点,非指伤寒病。以下不再解释。
古今伤寒家均认为伤寒观点可以处理一切内外疾病,非独处置伤寒外感疾病。故此建立六经辩证模型,可为一切疾病中医辨证提供支撑。
六经辩证是仲景《伤寒论》独有之辩证模型,用来指导一切疾病之治疗,故此不专称“伤寒六经辩证模型”,而称“六经辩证模型”。
 
2、明白六经规律必须明白中医学理论所本原之基本原理。
万物混元一气原理。世间万物都由一气化生而来,只是各有偏得,其禀赋不同,故此其性、其形各不同,任何一物在世间不可独生,乃借他物以自成。同时,万物自身生长壮老已转化的基本原理亦是气的化生。物物相用,靠的也是回到气的层面相互化生。即气是万物化生基本形态。
万物普遍联系原理此由原理一推论而来,既然万物由一气混元而化,故此万物皆同根同源,彼此普遍联系,相互影响。其相互影响之基本方式是“同气相求”,即感应。西学与中学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原理一与原理二。
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气的变化遵循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这是地球大法。阴阳二气的运行规律是自然的基本规律。万物共浮沉于这一自然之门。其核心规律是,阳气为主动一面,而阴气为被动一面,阳气起,而阴气应,阳气离之位则为阴气就之位。阳气起时,天地一切阳气与之相感,继而随之而动,阴气随之相应。
以上三条为中学根本原理,别于西学。
 
3、人禀天地之正气而生。
人是独得天地正气而化生的。这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不同,他们得气各有其偏,故可生可长有意识但无智识,唯人有。
 
4、天地大橐籥,人身小橐籥。
人得天地正气生,故此人象天。天地为一大橐籥,人身为一小橐籥。天地与人身相互感应共鸣。这叫做天人相感,也称天人合一。这对理解六经辩证至为关键。
 
5、天地阴阳之六经类分。
天地以日运动为主导,带动地球整体阴阳二气的运动。
地球两端为南北极。中为赤道。
冬至日,一阳始升。阳气起点为北极点。随着太阳北回,北极地区首先从极夜转向极昼,从宇宙看去,北半球随阳气而生的物候变化,如同点灯依次点亮。所以,把阳气起点的根设定在北极点。接下来呈现从太阳到阳明的转变。即由春而入夏。
随着阳气的由冬至到春分,地下阳气随之而起,从地底而出。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向南运动。阳开始回归自身正位,即南方。此时阳气开始回纳,而阴气随之渐起。北极逐步转入极夜。极夜即极阴。凡阳气离开的地方,阴气就随之占据。到了秋分后,阳气开始收入地下,天下遂寒。按照这样的顺序,粗略的可以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之后是太阴少阴厥阴。
开合枢。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由升转入降。
开合枢。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合。由降转入升。
一日当中,以时辰而分六经,一年当中,以节气而知六经。
天地阴阳二气开合,则人身之阴阳亦开合。此基于前述之原理,可推之。
自然如果考虑到不同时期之季风,又有不同运气的主客关系,于是有更为复杂的五运六气模型,但总纲则是六经。
图片
图一:如果我们把太阳运动产生的昼夜变化线看作是阳气运动线的话,它的投影正是阴气运动线。
图片
图二:阴阳二气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先走了阳,再走了阴。而是阴阳此长彼消。所谓传经,传的是经,传的并不是阴阳。所谓经,就是地理位置。通过经来表达,阳气运动和阴气运动所在的位置而已。再进一步来说,经是纵向线,无论是阳气,还是阴气,都是沿着纵向线消长。《内经》说“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阴阳相成,才是他的规律。
图片
 春分秋分日,即是太阳,太阴。
 
图片
图三:冬至日,从北极看下去,正是厥阴,对应的就是少阳。相反另一面,从南极看下去,正是阳明,对应的正是少阴。
 
6、人体之六经类分。
人体六经类分是为了说明人体中阴阳二气运行的开合枢关系。其在人体内有总的界面。其实人体任何一个组织器官均有六经界面之存在。但确定大的法则仍有助于理解人身气机之变化。
太阳上以双目称为“命门”为“标志点”,称为“结”。下以足小趾外侧点位至阴为“根点”。
比对地球阴阳二气变化,则根点可以理解为北极区域,是为阴阳顺接之点。
以中身象征人体的赤道线。人体正面中身以上之表,就称为阳明界面。阳明界面的“根点”在厉兑,标志点在足大趾的侧次趾之端。是为阴阳顺接之点。
少阳在表面居于太阳与阳明转化的中间界面。其根点在窍阴,是在足小趾次趾端。也是阴阳二气的顺接点。
总体上,阳气从足小趾端起,向背部,向身前旋转,逐步到目。再从身前向足大趾次趾转动,逐步回收。中间的分割部位就是少阳界面。这是在体表来看。
体表是阳,消化道的整个体系从口一直到肛门,与外界贯通,其实也是表。这是从内来看。这个表属于阳明界面。以阳明界面划分成为人身前后两部分,前者为太阴界面,后者为少阴界面。
当阳气从阳明界面由中身以上向下旋转的时候,阴气逐渐升起,“根起”于隐白,就是足大趾的内侧端点,与阳明根点足大趾次趾厉兑合成阴阳顺接点。阴气由此转入在身前表面与阳明胃肠表面之间的体内,就是太阴界面。
阳明胃肠为纵线之后,体表以内属于少阴界面,这一界面的“根起”点也是足,但是是在足底涌泉。
涌泉应该是人体的北极点。
在少阴与太阴之间的区域是厥阴。厥阴的“根起”点足大趾的大敦穴。
我们如果用一些脏腑与阴经相互勾连大概可以更为方便看到一个连线。
大敦穴与厥阴部位如腹股沟、肝、膈的后内侧,以及三焦内肌肉层、心包等连成一个三角区域,这是厥阴。均为阴阳顺接的地方。
隐白与脾、肺连成一个区域,则为太阴界面。此为人体营卫化生之源。
涌泉与肾、心、咽喉、双耳连成一个区域,则为少阴界面。此为人体生命动力之本。
同样太阳则勾连头顶、颈项、后背一直到足小趾至阴,构成人体大表,此为人体卫外的卫气输布的位置。
阳明为胸前、上腹、以及胃肠道,下肢前外侧一直到足大趾次趾之端此为水谷精微输布的区域。
少阳则为胆、三焦内胃肠外,此为阳气运行之枢机,通达一身之气机。
 
7、人体为何会生病?
体内本虚,与外相感。相感而为病,是诸病本源。
一年24节气运行,阴阳升降浮沉,相互转换,体内阴阳二气亦随而为动,如果不能和合则变生为病。
伤寒凡不能救治的(死证)多由本体极虚,而不能阴阳顺接,遂生阴阳离决之大变。
 
 
8、为何是六经辩证?
解伤寒常从太阳起,陈六经规律则应自厥阴始。
伤寒解人体不外气血运行。
因何从厥阴始?因厥阴居于阴阳二气交替之处。故此,阴阳二气不顺接,则厥逆。故曰厥阴。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伤寒论》第337条)
阴阳二气交替之处,首先就是四末,是为阳经与阴经气血交汇之所。顺为从阳入阴,逆为从阴出阳。故此四肢厥冷,为逆。
阴阳二气在膈为交替之处,从上至下,为顺,从下出上,为逆。故逆,则气上冲。
心包,为气血交换之处,从外入里为顺,从里出外为逆,故心痛。
腹股沟处,厥阴位,为阴阳并之处,从上至下为顺,从下至上为逆。
凡肉则为厥阴面。据此可以明白:
六经指气血当中阴阳两种力量转化的规律,非指经络学说十二经中之六经也。
六经中阴阳二气的逆从,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之则和合,和合则为济,济则可以持久,可持久则感外界变化而不生变,人可不病。
六经为何不包含手经,手之诸经与足之诸经,其理同,而总归于足,故用六经即可,而不必强分12经。
六经辩证与脏腑辩证之间关系,脏腑居于内,大表居于外,脏腑有病,皆现于大表。且脏腑以功能为用。用则生。不能用则死。故此中医着眼于能用立意。取经以总统全身,为诊断、施治之“靶点”。取六经则不必着眼于脏腑已明。外邪入内,自体表浅处而入,居于络,则不入脉,居于经脉,而不入六腑,居于六腑,而不入脏。邪自内生,在脏腑,其发病多因外因感而起,故此知其虚。治疗也循经而调,循经而补。故此有六经即有脏腑已明。
经与脏腑、血脉、筋、骨、肌肉、皮肤等器官之关系。
经乃阴阳二气运行之规律在人体之分部界面,故每一脏腑、器官内亦有六经界面,此比类可知。同时,经之界面必含诸组织器官,《内经》有经脉、经筋、经络、十二皮部等等之名称,已明。“经”非独指“经脉”也。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中医古籍孙炳南医书手抄本

古籍屋

不喜欢

确定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辨惑论

古籍屋

不喜欢

确定

清代李敷荣编的一本儿科类中医文献痘科救劫论

古籍屋

不喜欢

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