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不是梦

 看尽人间荒唐 2021-12-27


喧嚣的广场上,一位教练在一群老太妈的围观中,正起劲地扭动着身子给大家示范跳广场舞。

教练是位身材壮实的大汉。大汉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时有些得意洋洋,然后开始腼腆起来,古铜色的脸庞上露出忽闪忽闭的牙齿。随着音乐节奏渐入高潮和周围人们的热情关注,大汉僵硬的身体柔和起来,舞姿甚至有些优美。最后在大家的掌声中,大汉优雅地结束了舞蹈。

 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的展示,不仅仅有舞蹈,还有文字;一个人要想给别人传播思想,不仅有身体,还有文章。

创作是件伤神费脑的事

很久以前,我就想写一部关于自己家族的作品,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人能从我们的成长中得到哪怕一星半点有益的启示。于是,从2018年4月开始,我写作《老屋魂》。

本来计划大概只是随便写一写,一篇文章或者几篇文章,几万字或者最多十万字而已。但写着写着,一下子就写了几十章,很快就超过十万字。但我想要写的,似乎还没有正式开始。

刚好有时间,那就继续写吧。

写作开始的过程,和在众人面前跳广场舞的大汉一样,可能是有表现欲吧,急切而愉悦,甚至,有些得意。

但接下来,开始有些尴尬。

因为我计划写的是“半自传体”小说,却完全按照自己真实的生活,写成了真实的“日记体”纪实。涉及到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有点不好处理。

写作的速度一下子慢下来,有一段时间,甚至停滞。

但内心的逼迫和一种责任,让我咬着牙坚持。

经过调整,我终于又写得顺畅起来。

在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并且穿插着写了另外的文章,《老屋魂》居然写了203章,70万字。

有些累,但意犹未尽,不过我在2019年9月停下笔来。

直到今年,我再开始准备继续完成。

一直反复修改,并要理顺作品中的情节,包括修改其中的错误失误。因为写作《老屋魂》的时候,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我都是在医院照料生病的老父亲,以及出差在外,写作工具是手机,所以拼写的错误以及逻辑上的混乱在所难免。

但是,我在纠正、调整的过程中,还是一次次地对自己当初写作的坚持以及文章中记录的过去,感动得泪流满面。

是的,过去的日子都不容易,不容易的过去都会让人印象深刻。

生活中有些苦,我们心甘情愿去品尝,因为尝透了苦,再有一丝丝甜,我们就觉得生活很快乐、很幸福。

出版是件严肃的事

行距曾经在我开始在《简书》推出连载(初稿)时,给出“这是一部记录乡土亲情的散文集,算不得连载小说”。今天看来,确实有些道理。不过,把写好的文章在秩序上作些调整,情节的跌宕起伏忽然就增强 了很多,具备了长篇小说的要素。

在我写作几万字的时候,有人和我联系,希望能够合作。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我当然高兴。

但是,对方提出的要求令我不能接受。

“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的目的,不只是要让人看到,还要让人从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吸收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只是为了出版而写作,或者只是为了自己要得到某种利益而写作,带给人的却是无用甚至垃圾的东西,无异于谋财害命。

花钱买你的书、花时间读你写的文章,得到的不但没有一点益处,反而是负面的东西,这就是可耻的行为。

我谢绝了要我按照他们意思添加我不认可内容的合作方。我宁愿自娱自乐,也绝不做让人讨厌甚至被人咒骂的写作者。

作品是通过出版来传播自己思想的媒介

在这个人人皆可写作的自媒体时代,展播自己的文字易如反掌,出版纸质书籍,也不是多难的事。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不再是印刷的精美和纸张的质量。

这其实早就经过历史证明。比如民间的经典文学,经过人们口口相传,一字不识的村夫乡妇,一样以此传播孝道、谦逊、勤学的道理。只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今人碎片化阅读日盛,人们对印在纸质上的文字反而多了一份留恋,从而衍生出一种憧憬,甚至崇敬,便自以为是地认为,印在越精美纸张上的文字越有“纪念价值”。

作品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具有独创性而以一定有形形式复制表现出来的智力成果,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出版是准许传播代表自己思想观点和展示自己智力成果的媒介。

所以,不但国家对出版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制定了《出版管理条例》,作者要自觉遵守而外,还要在创作过程中,让自己的作品能够带给他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自媒体时代的写作和阅读

在科技远不如今天这样发达的时候,人们把印在纸质上的东西视为圭臬。特别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传播记载的重要思想,要刻在坚硬的龟壳或者竹简之上,因为不易,更觉珍贵。

然而,在写作便利的今天,出版印刷的容易却促使低质作品泛滥,甚至有害的文字垃圾肆虐。

大众娱乐不是进一步繁荣文学,“大众文学”把文学低质化、粗鄙化。

打油诗、通俗文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毫无文学价值的低质化读物上,对经典文学作品反而置之不顾。

还有,功利的写作完全依靠套路,甚至有的APP还推出“机器写诗作文”。不是说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文件不可取,而是没有独立思想的作品,不能带给人类有益的思考之可悲。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遍地是作家》中写道:“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码字写文章。不但可以写文章,还可以出书、当作家。只要有钱,你就可以出书;只要你出了书,你就是作家。”

人人都是作家,但没有一个读者

对出版这事儿,我也有过观察和分析:

这些为“作家们”做专业“出版”的“专业人士”,其实就是认钱不认作品。只要你写的“作品”不违规,质量差一点是不要紧的。

理由倒是充足得很:“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的质量和份量,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哪有一定之规?

对此,我还是引用这篇文章中的片段奉劝大家:

所以,千万不要盲从,认为任何文字只要印在纸上,或者出版物装帧华美,就一定是可读之物。

不说有些书籍误人子弟,至少会耽误你不该耽误的时间。

在“遍地是作家”、出版物肆虐泛滥的当下,怎么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呢?

读名著是最好的方法。

名著是集名家的成名、成功的优秀作品,经过无数人验证过的经典。

我们即使创作不出经典,但不能漠视经典。

长在楼房里的桥


窗外又在修高架桥。

以前还是一条普通马路,现在忽然长高,在两旁是楼房的中间,多出了一条将来川流不息的车道,像是一座长在楼房里的桥,突兀而且荒唐。我们今天的写作,不正是如此吗?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换,思想也该循序渐进,但先前承载我们思维的方式,要么没有改变,要么变得太快。没有改变的跟不上形势,变换太快的已经超前,比如像今天的高架桥修筑在普通马路之上,而且修筑数层,有的甚至预留了继续加增的基础。

未来的交通,也许不一定要有形的轨道,但一样可以四通八达,而且畅通无阻。长在楼房里的桥,只不过是一座留给后人瞻仰的遗迹。

所以,我对我所著的作品完全负责:宁愿无论我们修高架桥还是跳广场舞,其实都跟写作有相同之处:传递正能量,让思想在独立思考之后流动起来,带给更多人更多正能量。而不是在劳神费力颇费周章之后,还要带给人伤害。不出版,也绝不给读者凭空添堵。

五块石头出品
合作联系个人微信: f443058746

点击下图关注五块石头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五块石头》公众号

点击关注阅读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