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乃诚:商代玉龙研究

 馱夫 2021-12-27

内容提要:玉龙是商代玉雕艺术作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灿烂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重要象征。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商代玉龙已有相当的数量。学界对商代玉龙已有专门研究,但收集的资料有限,未能准确分析和全面揭示商代玉龙的形制特征,尤其是没有具体地分析商代玉龙的细部特征,影响了人们对商代玉龙种类、形制特征、渊源等问题的认识。本研究全面收集考古发现的商代玉龙资料,在仔细分析各种玉龙细部特征的基础上,划分商代玉龙的形制种类,并进一步将商代玉龙区分为虎首玉龙与虺首玉龙两大类,探索和揭示虎首玉龙与虺首玉龙的不同源头及不同的发展演变途径,以期对我国古代玉龙的认识有所裨益。

一、商代玉龙的形制种类

目前考古发现的商代玉龙,大都属商代晚期,主要见于河南省安阳殷墟、山西省灵石旌介、山东省滕州前掌大、湖南省宁乡黃材王家坟山等遗址。玉龙的形制有圆雕玉龙、半圆雕玉龙、片状两面雕玉龙、璜形玉龙、玦形玉龙、玉虺龙、珠状玉龙等多种。

(一)圆雕玉龙

圆雕玉龙的龙首与身躯都呈立体形象,目前发现较少,主要见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如妇好墓M5:408 玉龙与M5:992 玉龙。

妇好墓M5:408 玉龙是目前发现的先秦时期最为精致的一件圆雕玉龙。整体呈立体蟠卷状,首部厚重,几乎占整个玉龙的一半。龙首向前,张口露齿,口内穿孔并呈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眼,圆睛微凸,宝瓶形双角后伏,身躯与龙尾弯卷,呈两重内外并列圆弧蟠状,显示出高超的镂雕技艺。前躯下有足,刻4 爪。中脊饰7 个扉棱扉牙。身躯及尾部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组成的菱形及三角形龙鳞纹。长8.1 厘米,高5.6 厘米(图一,1)[1]。这是商代晚期玉龙中龙的特征最为形象的一件,但其首部为虎头,足、爪也是虎的特征。

妇好墓M5:992 玉龙因料设计,雕琢呈俯视的卷尾卧龙。龙首粗壮,吻部雕出鼻凸,“臣”字形眼,圆睛微凸,额部饰棱形纹,宝瓶形双角,身躯弯弧,卷尾,犹似蟠龙。身躯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为两排16 个带三叉尖的斑块龙鳞纹。长9.4 厘米,高3.2 厘米(图一,2)[2]。这件玉龙没有雕出嘴部等立体形态,是一件接近圆雕的作品。

图片

图一 玉龙

1. 妇好墓M5:408 圆雕玉龙;2. 妇好墓M5:992 圆雕玉龙;3. 妇好墓M5:422 半圆雕玉龙;4. 妇好墓M5:466 半圆雕玉龙;5. 孝民屯71AHM11:1 半圆雕玉龙;6. 宁乡黃材镇王家坟山半圆雕玉龙;7. 妇好墓M5:360 片状两面雕玉龙;8. 妇好墓M5:1118 片状两面雕玉龙;9. 妇好墓M5:424 片状两面雕玉龙;10. 妇好墓M5:369 片状两面雕玉龙;11. 妇好墓M5:995 片状两面雕玉龙;12. 殷墟86APM719:2 片状两面雕玉龙;13. 殷墟77GGM701:1片状两面雕玉龙;14. 滕州前掌大M109:4 片状两面雕玉龙


(二)半圆雕玉龙

半圆雕玉龙的龙首呈立体形象,身躯为侧视的平面形象。数量不多,主要见于安阳殷墟,如殷墟妇好墓M5:422 玉龙与M5:466 玉龙、殷墟孝民屯71AHM11:1 玉龙。湖南宁乡黃材王家坟山出土了一件变形玉龙。

妇好墓M5:422 玉龙较薄。呈勾卷形,首尾相对。虎头龙角,头微前伸,张口露齿,鼻微凸,“臣”字形目,圆睛凸鼓,宝瓶形角后仰。细尖内卷,尾部穿一孔。腹内侧雕一分叉“夔足”。身躯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背脊以两道细线为中轴,两边对称刻双线三角连线纹;两侧身躯平面饰菱形与三角形龙鳞纹。长7 厘米,厚1.5 厘米(图一,3)[3]。

妇好墓M5:466 玉龙较厚。呈勾卷形,首尾相对。虎头龙角,头低垂,虎口不显,鼻微凸,“臣”字形目,圆睛微鼓,头顶立宝瓶形双角。尾尖内卷。身躯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弧形的背脊至尾部饰带三叉尖的斑块龙鳞纹,两侧身躯平面饰六组三对勾角卷云纹。长径5.2 厘米,厚1.8 厘米(图一,4)[4]。

殷墟孝民屯71AHM11:1 玉龙呈觅食状,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虎头龙角,头低垂,口冲下,雕刻出张口露齿的形态,但口部未切开,口内穿一孔,鼻微凸,近方形目,脑后雕一对宝瓶形龙角。弓背,雕出后肢,肢前屈。尾粗壮,尾尖向上翻卷呈圆孔。背部饰交叉双线纹并形成棱形状,腹饰一组勾角卷云纹,臀尾处饰一组勾角卷云纹。长5.27 厘米,高3.12 厘米,厚1.76 厘米(图一,5)[5]。

宁乡黃材镇王家坟山玉龙形体变异。龙首呈虎头状,张口露齿,口内穿孔并呈环形齿状,鼻微凸,双角后倾倒伏。身躯呈长条状,背上有一横凸,尾部上翘,尾尖内勾。在长条状身躯的两侧面遗留微弱的刻线纹饰,已模糊不清。长10.5 厘米,宽4.1 厘米,厚1.8 厘米(图一,6)[6]。这件玉龙的形态已发生改变,年代可能晚于殷墟妇好墓。

(三)片状两面雕玉龙

片状两面雕玉龙的龙首与身躯都呈侧视的平面形象,主要见于殷墟妇好墓等墓葬,形制可分为侧视剪影状龙和勾卷状龙。滕州前掌大墓地M109 号墓也出土一件片状两面雕玉龙,但年代晚于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M5:360 玉龙为侧视剪影状龙,呈觅食状。虎头虎身,头顶立宝瓶形龙角,角大而醒目,角后立小耳。头低平向下,张口露齿,口内穿孔并呈环形齿状,鼻微凸,大“臣”字形目。一足前屈,足雕四爪,凹背脊,凸臀,垂尾内卷,尾尖内勾。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颈部饰一斑块龙鳞纹,腹部与腿部饰一组勾角卷云纹,臀尾部饰一组勾角卷云纹。长8.2 厘米,高4.4 厘米,厚0.7 厘米(图一,7)[7]。

妇好墓M5:1118 玉龙,系利用璜形玉片改制的尚未完工的侧视剪影状龙,仅制作了玉龙的坯子、设计了待雕琢细部特征的刻线。似呈行走状。虎头龙角,头微抬向前,吻部穿一孔,以备雕琢成张口露齿状,凸鼻,头顶立角。尾部穿两孔,似要做成垂尾内卷、尾尖内勾状,腹下一足前屈,足后有两个扉棱。长12.5 厘米,厚0.6 厘米(图一,8)[8]。整个形态似为虎头虎身,但依角定其为龙。

妇好墓M5:424 玉龙与M5:369 玉龙可能为一对勾卷状玉龙,玉质都为白玉,呈首尾相对状,虎头龙角龙躯,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妇好墓M5:424 玉龙首部略小,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目,脑后施刻倒伏的宝瓶形角,身躯勾卷,细尾,尾尖内卷,身躯两面饰菱形与三角形龙鳞纹。直径5.6 厘米,厚0.5~0.8 厘米(图一,9)[9]。妇好墓M5:369 玉龙,首部粗壮,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目,脑后雕刻倒伏的宝瓶形角,身躯勾卷,尾粗壮,尾尖外卷,身躯两面饰3 组勾角卷云纹,弧形背脊面饰菱形与三角形龙鳞纹。直径5.8 厘米,厚0.9 厘米(图一,10)[10]。妇好墓M5:424 玉龙与M5:369 玉龙,形制基本相同,但工艺粗细有别,两者的尾部造型与身躯纹饰不同,或许是表示雌雄的区别。

妇好墓M5:995 玉龙呈首尾相对的勾卷状,虎头虎耳龙躯,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头部较大,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长方形眼,脑后雕刻后伏的三角云朵状耳,身躯勾卷,尾粗壮,尾尖内卷。身躯及尾部饰四组勾角卷云纹。直径6 厘米,厚0.7 厘米(图一,11)[11]。

殷墟86APM719:2 玉龙呈环形的首尾相对勾卷状,尾部收尖,并与首部下颌相连。虎头龙角,施刻单阴线纹饰。首部刻出张口露齿的嘴形,口内有一圆凹,凸鼻,不规则梭形眼,脑后雕刻后伏的宝瓶形角。身躯勾卷呈环形,并按照勾卷身躯形态施刻两道阴线。长径3.53 厘米,短径2.62 厘米,厚0.72厘米(图一,12)[12]。

殷墟77GGM701:1 玉龙呈侧视剪影的觅食状。虎头龙角,头低平向下,刻画张口的形状,口内穿一孔,鼻微凸,近长方形的梭形眼,头顶立宝瓶形角。腹部雕出虎腿状,足勾屈,足雕四爪。凸弧背。尾后拖,尾部穿孔,尾尖向前翻卷。长5.17 厘米,厚0.35 厘米(图一,13)[13]。这件玉龙的形制与前掌大M109:4 玉龙接近而略显原始,不见于妇好墓所代表的殷墟二期,年代应晚于妇好墓,可能属殷墟后段。

滕州前掌大M109:4 玉龙呈侧视剪影的觅食状。虎头龙角,头低平向下,刻画张口的形状,口内穿一孔,鼻微凸,近长方形的梭形眼,头顶立宝瓶形角。一足前屈,拱背。尾后扬,尾部穿孔,尾尖向前翻卷。腹部施刻一道阴刻卷云纹,已模糊不清。长4.12 厘米,宽2.1 厘米,厚0.1~0.3 厘米(图一,14)[14]。这件玉龙器形小且薄,年代晚于殷墟妇好墓,可能属商代晚期后段,或许在商周之交。

(四)璜形玉龙

璜形玉龙也是片状两面雕玉龙作品,形状如璜。主要见于殷墟妇好墓,灵石旌介2 号墓也出土1 件。

妇好墓M5:917 为制作完整、保存完好的璜形玉龙。龙首、龙尾特征清晰,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长方形眼,脑后为宝瓶形角,身躯装饰带有3 个尖齿的斑块龙鳞纹,以双弧线相间,共有6 组。尾部向外勾卷,尾尖内勾,尾部穿一孔。外弧龙背趋薄,制作7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斜勾状凹口。这是殷墟时期典型的玉雕动物的扉棱扉牙装饰风格,可能象征动物的脊椎。长12.1 厘米,宽2.4 厘米,厚0.3 厘米(图二,3)[15]。

图片

图二 璜形玉龙

1. 妇好墓M5:917 与M5:872 璜形玉龙;2. 妇好墓M5:893 与M5:873 璜形玉龙;3. 妇好墓M5:917 璜形玉龙;4. 妇好墓M5:872 璜形玉龙;5. 妇好墓M5:391 璜形玉龙;6. 妇好墓M5:1024 璜形玉龙;7. 妇好墓M5:932 璜形玉龙;8. 妇好墓M5:935 璜形玉龙;9. 妇好墓M5:345 璜形玉龙;10. 妇好墓M5:971 璜形玉龙半成品;11. 妇好墓M5:1259 璜形玉龙半成品;12. 妇好墓M5:1289 璜形玉龙半成品;13. 妇好墓M5:1429 璜形玉龙半成品;14. 殷墟减地阳纹璜形玉龙;15. 灵石旌介2 号墓璜形玉龙;16. 滕州前掌大M206:18 鱼尾状璜形玉龙;17. 滕州前掌大M109:6 鱼尾状璜形玉龙


妇好墓M5:872 为尚未完工的璜形玉龙,已雕出龙首、龙身的形状,但卷尾等细部特征尚未雕刻。首部为虎头龙角。一面已雕刻龙首,嘴部穿孔,口内呈环形齿状,但口部未切开,尚不显张口露齿的特征。凸鼻,长方形眼,脑后为宝瓶形角。身躯装饰带有3 个尖齿的斑块龙鳞纹,以双弧线相间,共有7 组,尾部最后的一组斑块龙鳞纹因空间较小而变形。尾部与尾尖处分别穿一孔。另一面尚未施刻纹饰,为素面。外弧龙背趋薄,制作8 个扉棱扉牙,但仅雕出各个长方形薄片,尚未雕刻斜勾状凹口。直径12.1 厘米,宽2.4 厘米,厚0.3 厘米(图二,4)[16]。

妇好墓M5:917 璜形玉龙与M5:872 璜形玉龙的形制、纹饰相同,弧度与直径相同,宽度与厚度亦相同,直径12.1 厘米,宽2.4 厘米,厚0.3 厘米。一件为小半个环,一件为多半个环,似为同一件窄体玉璧改制的作品(图二,1)。

妇好墓M5:893 璜形玉龙与M5:873 璜形玉龙是利用同一件窄体玉璧改制的作品。玉质、大小、宽窄、厚薄、弧度与直径等都相同,应是一对。直径11.3 厘米,体宽2.4 厘米,厚0.5 厘米。两件璜形玉龙的形制也大致相同,仅细部略有区别,如头部、尾部大小不同,说明是分别制作的。这两件都是半成品,仅雕出龙首、龙尾及脊背扉棱的轮廓,尚未雕刻细部纹饰(图二,2)[17]。

妇好墓M5:391 璜形玉龙与M5:1024 龙虎形璜可能也是一对,但细部有区别。M5:391 璜形玉龙利用一件窄体玉璧残件改制而成。两面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刻纹相同。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部没有切开,口内为环形齿,鼻微凸,近方形眼,脑后为宝瓶形角。颈部饰一个斑块龙鳞纹。颈下雕四爪足。尾部向外勾卷,尾尖内勾。身躯及尾部饰4 组勾角卷云纹,其中第一组勾角卷云纹似表现腿部纹饰。外弧龙背趋薄,制作9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斜勾状凹口。直径7.8 厘米,宽1.7 厘米,厚0.2 厘米(图二,5)[18]。

妇好墓M5:1024 璜形玉龙是利用一件窄体玉璧残件改制的。仅雕出龙首及脊背扉棱扉牙的形状。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穿一孔,凸鼻,眼尚未雕,脑后为角。外弧龙背制作12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上雕刻较大的斜勾状凹口,使得扉牙特征鲜明,形成成对细小扉牙的效果而失去长方形薄片内斜勾凹口扉牙的特征。尚未雕刻细部纹饰,身躯两面都为素面,尾端断面保留窄体玉璧残断后修整的痕迹。直径7.5 厘米,宽1.6 厘米,厚0.4 厘米(图二,6)[19]。

妇好墓M5:932 璜形玉龙可能是利用施刻同心圆纹饰的有领玉璧残件改制的,留有一道同心圆宽凹槽弦纹与数道线纹。改制后,尾端受损,残缺一角。两面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刻纹相同,线条较为流畅。首部为虎头虎耳,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臣”字形眼,脑后雕云朵状耳。颈部饰一个斑块龙鳞纹。颈下雕四爪足,并饰腿足纹。尾部向外勾卷,尾尖内勾。身躯饰3 组勾角卷云纹。外弧龙背趋薄,制作7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在内侧雕刻4 组扉棱扉牙。残长11 厘米,宽2.6 厘米,厚0.3 厘米(图二,7)[20]。

妇好墓M5:935 璜形玉龙为细窄环体状,保存完好,周身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刻纹精致。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鼻微凸,圆睛微凸,脑后雕龙角。束颈。尾部穿一孔,尾端面平齐。外弧面背部饰菱形龙鳞纹,两侧面为三角形纹,内弧面腹部饰节状纹。长11 厘米,宽1.1 厘米,厚0.5 厘米(图二,8)[21]。

妇好墓M5:345 璜形玉龙亦为细窄环体状,保存完好,周身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刻纹精致。形制、纹饰与妇好墓M5:935 璜形玉龙相同。唯尾端削薄呈榫头状,其上穿一孔。长10.2 厘米,宽1 厘米,厚0.7 厘米(图二,9)[22]。

妇好墓M5:935 璜形玉龙与M5:345 璜形玉龙都为细窄环体状,可能由直径超过10 厘米的大型玉环或玉镯的残件改制。两件细窄环体璜形玉龙,大小接近,形制、纹饰相同,都十分精致,可能是一对。

妇好墓中还出土了不少可能由玉璜或玉环残件改制,尚未完工的璜形玉龙,如妇好墓M5:971(图二,10)[23]、M5:1259(图二,11)[24]、M5:1289( 图二,12)[25]、M5:1429(图二,13)[26] 等。

殷墟还出土了一件施刻减地阳线纹饰的璜形玉龙。首部为虎头龙角,雕出张口状的嘴部,但没有穿孔,口未切开。鼻微凸,“臣”字形目,下颚处有对钻的小孔。脑后雕龙角。颈下部雕出足爪。身躯饰勾角卷云纹与卷云纹。尾部趋薄,素面。长6.61 厘米,宽1.13 厘米,厚0.82 厘米(图二,14)[27]。这件璜形玉龙的纹饰为减地阳纹,其制作年代或许较早,可能在商代晚期之前。

灵石旌介2 号墓璜形玉龙,形制较为特殊。首部为虎头虎耳,张口露齿,口内穿孔,鼻微前凸,圆睛,脑后雕耳。身躯由粗而细,至尾部细尾向上翻卷呈圆孔。身躯及尾部施刻19 道弧线,形成节理纹。长4.6厘米,宽0.9 厘米(图二,15)[28]。这件璜形玉龙的形制与纹饰都比较特殊,而且器形较小,其年代应晚于妇好墓,可能属商代晚期的后段,而节理纹的特点似显示其或是商周之交的作品。

此外,在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鱼尾状璜形玉龙,如前掌大M206:18(图二,16)[29]、M109:6(图二,17)[30],都呈虎头龙角、虎足虎爪、鱼尾状。还有尾部为刻刀的璜形玉龙,或称龙形玉刻刀,如前掌大M38:35(图三,1)[31]、M38:25(图三,2)[32]、M109:5(图三,3)[33]、BM3:40(图三,4)[34] 等,都呈虎头龙角、虎足虎爪、尾部刻刀状。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这些鱼尾状璜形玉龙与龙形玉刻刀的年代都晚于殷墟妇好墓,可能属商代晚期后段,或许在商周之交。

图片

图三 滕州前掌大龙形玉刻刀

1. M38:35;2. M38:25;3. M109:5;4. BM3:40



(五)玦形玉龙

玦形玉龙也是片状两面雕玉龙作品,形状为玦。目前主要见于殷墟妇好墓,共有9 件。其中,妇好墓M5:589 玦形玉龙为有领玉璧改制而成,即在原有领玉璧残缺领壁的部分切口,分别改制成龙首与龙尾,在周边边缘制作扉棱扉牙。在有领玉璧两面由内而外刻两组、每组两道同心圆线纹,刻纹浅而细,可能遭磨损,现存的两组同心圆线纹相对靠外侧,推测原有领玉璧的边体要比现在见到的宽很多。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尚未雕刻眼纹及其他纹饰,脑后为角。尾部向外勾卷,尾尖内勾。外弧一周背脊部制作14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形成扉牙,其中有两个扉棱已受损,在第三个扉棱上穿一小孔。直径9 厘米,孔径5.8 厘米,孔壁高1.2 厘米,边厚0.2 厘米(图四,1)[35]。这件玦形玉龙除去改制前的同心圆线纹外,没有另外施刻纹饰,似为尚未完工的作品。

其余8 件玦形玉龙可能都是利用玉璧芯雕刻而成。形制基本相同,都为圆环形勾卷状,首尾间切开,呈首尾相对的玦形,两面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

妇好墓M5:469 玦形玉龙可能是利用玉璧芯制作的最大的一件作品。直径7.8 厘米,孔径2.5厘米,厚0.5 厘米,也是形制最规范、雕琢水平最好的一件。玉龙大头卷尾,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臣”字形目,脑后雕刻龙角,身躯勾卷,尾尖外卷,身躯至尾部饰3 组勾角卷云纹。外弧一周趋薄,制作9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斜勾状凹口(图四,2)[36]。

妇好墓M5:988 玦形玉龙可能是利用玉璧芯制作的最小的一件作品。直径4.8~5.1 厘米,孔径0.9厘米,厚0.6 厘米,雕刻较为粗略。玉龙大头卷尾,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臣”字形目,脑后雕刻龙角,身躯勾卷,尾尖外卷,身躯至尾部饰两组勾角卷云纹。外弧一周趋薄,制作6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斜勾状凹口,在第一个扉棱上穿一孔(图四,3)[37]。

妇好墓M5:392 玦形玉龙,器型不大,但中孔较大,整器宽窄一致,形制十分规范,直径5.8 厘米,孔径2.2 厘米,厚0.4 厘米。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目,脑后雕刻龙角,身躯勾卷,尾尖外卷,颈部饰带3 个尖叉的斑块龙鳞纹,身躯至尾部饰5 组勾角卷云纹。外弧一周趋薄,制作9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在第二个扉棱上穿一孔(图四,4)[38]。

妇好墓M5:600 玦形玉龙,器型不大,但中孔较小,显示龙躯较为粗壮。直径5.5 厘米,孔径1.2厘米,厚0.5 厘米。首部为虎头龙角,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鼻微凸,长方形形目,脑后雕刻龙角,身躯勾卷,尾尖外卷,颈部饰3 个相连的弧线,身躯饰两组勾角卷云纹,尾部饰一个勾角云纹。外弧一周趋薄,制作6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在第一个扉棱上穿一孔(图四,5)[39]。

妇好墓M5:394 玦形玉龙,形制较为规范。直径5 厘米,孔径1.5 厘米,厚0.7 厘米。首部为虎头龙角,呈张口露齿状,但口部尚未切开,鼻微凸,“臣”字形目,脑后雕刻龙角,身躯勾卷,尾尖外卷,身躯至尾部饰3 组勾角卷云纹。外弧一周趋薄,制作7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斜勾状凹口(图四,6)[40]。

妇好墓M5:437 玦形玉龙,器型不大,中孔边缘内凹,形成的实际中孔较小,保留了一面钻孔的鲜明特征。直径5.3 厘米,孔径1 厘米,厚0.6 厘米。首部为虎头虎耳,张口露齿,但口没有切开,口内为环形齿状,齿状孔较大,尖角凸鼻,“臣”字形目,脑后雕刻云朵状耳,身躯勾卷,尾尖外卷,身躯至尾部饰3 组勾角卷云纹。外弧一周刻凹弧线并制作8 个较矮短的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图四,7)[41]。

妇好墓M5:384 玦形玉龙,形制不规范,中孔为半圆状,大头,身躯粗壮,但尾部收尖,其特殊的形制可能因玉料的限制所致。直径6~6.3 厘米,厚0.5 厘米。首部为虎头虎耳,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目,脑后雕刻云朵状耳,身躯勾卷,尾部收细正对口部的尖齿。颈部饰带3 个尖叉的斑块龙鳞纹,身躯至尾部饰两组勾角卷云纹,刻纹较浅。外弧一周趋薄,制作13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在第一个扉棱上穿一孔(图四,8)[42]。

图片

图四 玉龙

1. 妇好墓M5:589 玦形玉龙;2. 妇好墓M5:469 玦形玉龙;3. 妇好墓M5:988 玦形玉龙;4. 妇好墓M5:392 玦形玉龙;5. 妇好墓M5:600 玦形玉龙;6. 妇好墓M5:394 玦形玉龙;7. 妇好墓M5:437 玦形玉龙;8. 妇好墓M5:384 玦形玉龙;9. 妇好墓M5:1030 玦形玉龙;10. 妇好墓M5:413 玉虺龙;11. 妇好墓M5:435 玉虺龙;12. 妇好墓M5:986 玉虺龙;13. 妇好墓M5:414 玉虺龙;14. 妇好墓M5:985 玉虺龙;15. 花园庄M54:450 玉虺龙;16. 花园庄M54:368 玉虺龙;17. 花园庄M54:371 玉虺龙;18. 殷墟77GGM701:87 珠状玉龙;19. 花园庄M54:327 玉虺龙


妇好墓M5:1030 玦形玉龙是一件半成品,一面为素面,一面雕刻了待加工的玦形玉龙图案。直径5.5 厘米,孔径0.9~1.3 厘米,厚0.5 厘米。首部为虎头虎耳,张口露齿,口内为环形齿状,凸鼻,长方形目,脑后雕刻云朵状耳,身躯勾卷,尾尖外卷。身躯饰6 个带3 个尖叉的斑块龙鳞纹,尾部饰一组勾角卷云纹。外弧一周可能拟制作7 个扉棱扉牙(图四,9)[43]。

依据妇好墓M5:1030 玦形玉龙的形制与图案的特点,可以探索这类玦形玉龙的雕刻程序与方式,先在玉璧芯(圆形玉片)约中部位置穿一孔,在圆面上设计图案并进行线条雕刻,然后进行嘴部与卷尾处穿孔、周边打薄,再锼锯、切割出完整的造型,最后进行细部加工以及抛光。

(六)玉虺龙

玉虺龙,头部为虺首,与前述的虎头状玉龙迥异;身躯呈龙形,纹饰与前述玉雕龙的纹饰相同,故名,为半圆雕作品,个别接近片状两面雕作品,有的是半成品。目前主要见于殷墟妇好墓、殷墟花园庄东地M54 号墓,共有9 件。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虺龙共5 件,形制大致相同,呈首尾相对、身躯勾卷的玦形,或是首尾相接呈圆环状。首部雕出嘴、鼻、圆眼、耳的特征。吻部呈扁状前凸,身躯勾卷,卷尾。其中,妇好墓M5:413(图四,10)[44]、M5:435(图四,11)、M5:986(图四,12)[45]3 件玉虺龙,扁吻前凸明显;妇好墓M5:414(图四,13)[46]、M5:985(图四,14)两件玉虺龙,呈短吻,并有虎头状的嘴部开口刻线。

妇好墓M5:413 玉虺龙的形体最大,也最厚,为半圆雕作品。直径5.8 厘米,孔径1.5~1.7 厘米,厚1.83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虺首,吻部扁平前凸,吻部前端面刻2~4 道横凹槽线,似象征着嘴与鼻孔,吻部上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臣”字形目,其内圆睛凸鼓,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横向扁平状宽立耳。身躯圆弧勾卷,勾尾,周身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外弧背脊面饰菱形与三角龙鳞纹,两侧面自颈部至尾部饰7 个带3 个叉尖的斑块龙鳞纹,最后尾部的一个斑块龙鳞纹因空间不够仅刻斑块龙鳞纹的前端部分。背部穿一孔。

妇好墓M5:986 玉虺龙为半圆雕作品,直径4.5 厘米,孔径1 厘米,厚1.5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但玦口内尚保留小部分没有切开。虺首,吻部扁平前凸,吻部前端面刻三道横凹槽线,似象征着嘴与鼻孔,吻部上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阴线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横向扁平状宽立耳。身躯圆弧勾卷,勾尾,周身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两侧面连同外弧背脊面自颈部至尾部分别饰三组勾角卷云纹。

妇好墓M5:414 玉虺龙为半圆雕作品,形体较小,直径4 厘米,孔径1.4 厘米,厚0.6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虺首吻部扁平略前凸,吻部前端面刻一道横凹槽线,象征着嘴或是鼻孔,吻部底边刻一道向内的竖刻槽线,似为嘴部开口的刻线,嘴部呈虎头状。吻部上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凸鼓的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纵向扁柱状短立耳。身躯勾卷,勾尾。周身施刻双勾阴刻阳线纹饰,两侧面自颈部至尾部分别饰3 组勾角卷云纹。外弧脊背面饰折弧线象征节状纹,在颈背处穿一孔,并在背脊上有一个近半圆切的凹口。

妇好墓M5:435 与M5:985 玉虺龙都为半成品,已雕出整体的器型形态,如虺首以及勾卷的身躯与勾尾,但身躯上尚未施刻细部纹饰。[47] 其中,妇好墓M5:435 玉虺龙为半圆雕作品,直径4.9 厘米,孔径1.88 厘米,厚0.8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但玦口内尚保留小部分没有切开。虺首,吻部扁平前凸,吻部前端面刻两道横凹槽线,似象征着嘴与鼻孔,吻部上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微凸鼓的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横向扁平状宽立耳。身躯圆弧勾卷,勾尾 。妇好墓M5:985 玉虺龙为半圆雕作品,直径4.9 厘米,孔径0.8 厘米,厚0.8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但首部较短、尾部向内收尖,形成了较大的喇叭状玦口。虺首,吻部扁平略前凸,吻部前端面没有刻横凹槽线,吻部底边刻有一道向内的竖刻槽线,似为嘴部开口的刻线,即似呈虎头状的嘴部开口刻线。吻部上端鼻凸处穿一系孔。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阴线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横向扁平状宽立耳。身躯勾卷,勾尾。

殷墟花园庄M54 号墓出土的玉虺龙共有4 件。其中,花园庄M54:450 玉虺龙,形制与玦形玉龙接近,首尾相对,身躯勾卷,尖尾内勾,外弧背脊面饰扉棱扉牙,唯首部为虺首,并且首尾相连、玦口未开,整器呈环状。直径5.67 厘米,厚0.92 厘米。虺首,吻部扁平前凸,吻部前端面刻两道横凹槽线,似象征着嘴与鼻孔,吻部上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凸鼓的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横向扁平状宽立耳。身躯至尾部饰3 组勾角卷云纹,刻纹较深。外弧一周趋薄,制作7 个扉棱扉牙,每个扉棱为在长方形薄片上雕刻小斜勾状凹口(图四,15)[48]。

花园庄M54:371 玉虺龙与M54:368 玉虺龙,形制相同,并且与妇好墓M5:435 玉虺龙的形制相同。半成品,已雕出整器的器型形态,但身躯上尚未施刻细部纹饰。其中,花园庄M54:371 玉虺龙,为半圆雕作品。直径5.57 厘米,厚0.76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但玦口内尚保留小部分没有切开。虺首,吻部扁平前凸,吻部前端面刻两道横凹槽线,似象征着嘴与鼻孔,吻部上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微凸鼓的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横向扁平状宽立耳。身躯圆弧勾卷,勾尾(图四,17)[49]。

花园庄M54:368 玉虺龙为半圆雕作品。直径4.87 厘米,厚1.08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但玦口内未完全切开。虺首,吻部较厚呈椭圆形柱状前凸,吻部前端面刻一道横凹槽线并延至一侧,象征着嘴,吻部上端为鼻凸,鼻梁微起折棱,鼻梁两侧雕凸鼓的圆睛,额部向上分叉,形成左右外撇扁平状宽立耳。身躯圆弧勾卷,勾尾。颈后背部有一双面对钻的穿孔。首部后侧器身有一道切割痕(图四,16)[50]。

花园庄M54:327 玉虺龙为半成品,已雕出整器的器型形态,但身躯上尚未施刻细部纹饰。为半圆雕作品。直径4.47 厘米,厚1.01 厘米。呈首尾相对的玦形。首部近虎头状,吻部低垂,吻部底边向内切开,表现为虎头张口状,口内穿一孔。凸鼻。鼻梁两侧雕微凸的圆睛,额后为一对向后及两侧弯卷的角,形似绵羊角。身躯勾卷,勾尾,尾尖内勾(图四,19)[51]。

(七)珠状玉龙

目前发现的商代珠状玉龙,仅1977 年在殷墟出土的一件(77GGM701:87)[52]。形制尤似红山文化的兽面玦形玉器,但器形很小,高(最大直径)3.53 厘米,宽2.39 厘米,厚1.49 厘米,中部穿孔,没有形成玦口,似珠状,故称为珠状玉龙。首部所占比例较大,形制近似虺首。吻部前凸,吻部前端的上端面刻两道凹槽线,似象征嘴与鼻孔。吻部内端为扁平状鼻凸,鼻梁起折棱,鼻梁两侧雕凸鼓的椭圆形眼,眼中部刻一横向凹槽线。额部向上施刻较深的分叉凹槽,形成左右外撇的两个纵向扇形大耳,耳上施刻勾角云纹。额部的这个分叉凹槽沿身躯外弧面一直延至尾端,在尾部分叉并扩大呈喇叭状,分别延向两面形成勾卷的尾尖。身躯两侧面阴线刻出勾卷的身躯与卷尾,尾尖部形成一个圆凹。在勾卷身躯的中部向内侧阴线雕刻一腿足,足雕四爪(图四,18)[53]。这件珠状玉龙,器形很小,首部的五官明显、勾卷身躯及尖尾勾卷呈圆环,腿、足、爪等特征都表现得相当清晰,是一件十分精致的玉雕珠状龙作品。

珠状玉龙与殷墟77GGM701:1 玉龙出自同一座墓,年代应晚于妇好墓,可能属殷墟后段,即殷墟77GGM701:87 珠状玉龙的年代要晚于妇好墓的5 件玉虺龙。花园庄M54:371 玉虺龙与M54:368玉虺龙,形制相同,并且与妇好墓M5:435 玉虺龙的形制相同,其年代可能接近。这表明了殷墟77GGM701:87 珠状玉龙的年代要晚于上述的9 件玉虺龙。

二、商代玉龙的形制特征

按照龙首的形制特征,上述商代玉龙可分为虎首玉龙与虺首玉龙两大类。

(一)虎首玉龙的主要特征

虎首玉龙数量较多,前述圆雕玉龙、半圆雕玉龙、片状两面雕玉龙、璜形玉龙、玦形玉龙等都属于此类,有40 多件。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虎首玉龙的首部为虎头上雕宝瓶形龙角。少数几件虎首玉龙的首部在虎头上雕虎耳,即妇好墓M5:995 片状两面雕玉龙、妇好墓M5:932 璜形玉龙、旌介2 号墓璜形玉龙、妇好墓M5:437 玦形玉龙、妇好墓M5:384 玦形玉龙、妇好墓M5:1030 玦形玉龙(半成品)等。妇好墓M5:360 片状两面雕玉龙的虎头上既雕龙角又雕虎耳。这表明在虎头上雕宝瓶形龙角是虎首玉龙的主流形式,并且是区别于虺首玉龙的主要特征。

第二,有的虎首玉龙还雕出一虎腿足与虎爪的特征,如孝民屯71AHM11:1 半圆雕玉龙、妇好墓M5:360 片状两面雕玉龙、妇好墓M5:1118 玉龙(半成品)、殷墟77GGM701:1 片状两面雕玉龙、前掌大M109:4 片状两面雕玉龙、妇好墓M5:391 璜形玉龙、妇好墓M5:932 璜形玉龙、殷墟阳纹璜形玉龙。

第三,虎首玉龙的身躯与尾部大都呈勾卷状或璜形。仅3 件为拱背状,即孝民屯71AHM11:1 半圆雕玉龙、殷墟77GGM701:1 片状两面雕玉龙玉龙、前掌大M109:4 片状两面雕玉龙。两件则为虎身状,即妇好墓M5:360 片状两面雕玉龙、妇好墓M5:1118 玉龙(半成品)。这表明身躯与尾部呈勾卷状或是璜形是虎首玉龙的主流形式。

第四,虎首玉龙身躯上的纹饰,有菱形及三角形龙鳞纹、带三叉尖的斑块龙鳞纹、勾角卷云纹、多道弧线组成的节理纹。玦形玉龙、部分璜形玉龙以及一件圆雕玉龙的背脊部还饰扉棱扉牙。其中,身躯上(除颈部之外)的龙鳞纹、背脊部的扉棱扉牙装饰不见于商代晚期的玉虎上。

上述四个特征,以第一个特征最为显著。其中,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显示虎首玉龙与玉虎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第三特征与第四特征中的龙鳞纹与扉棱扉牙,则是确定其为玉龙而不是玉虎的重要特征。它们是将这些玉雕作品定为虎首玉龙的主要依据。

(二)虺首玉龙的主要特征

虺首玉龙数量较少,前述玉虺龙、珠状玉龙属于此类,目前所见有10 件。这类虺首玉龙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虺首玉龙的首部大都是吻部呈扁状前凸、头顶雕扁平状宽立耳。少数虺首玉龙的首部具有虎首的特征,或扁状前凸的吻部较短,或吻部底边刻一道向内的竖刻槽线,或吻部底边切开作张口状。其中,妇好墓M5:414 玉虺龙、妇好墓M5:985 玉虺龙,花园庄M54:327 玉虺龙的虎首特征则较为明显。

第二,虺首玉龙的形制都是首尾相对的勾卷状。其中,6 件虺首玉龙的首尾间切开呈玦形;4 件虺首玉龙的首尾间没有切开呈环状或珠状,如花园庄M54:450 玉虺龙、花园庄M54:371 玉虺龙、花园庄M54:368 玉虺龙、殷墟77GGM701:87 珠状玉龙。

第三,个别虺首玉龙的身躯上雕刻了一虎腿足与虎爪的特征,如殷墟77GGM701:87 珠状玉龙。

第四,虺首玉龙的身躯上纹饰,主要为勾角卷云纹,也有菱形及三角形龙鳞纹、带三叉尖的斑块龙鳞纹,一件在背脊部还饰扉棱扉牙。

虺首玉龙的这四个特征,以第一个特征最为显著。其中,第二特征与第四特征是确定其为玉龙的重要特征。第一、第二、第四特征是将这些玉雕作品定为虺首玉龙的主要依据。而第三特征及第一特征中少数似呈虎首的特点,则说明这类虺首玉龙与玉虎存在着的某种关系。

三、商代玉龙的形制探源

商代玉龙的各种形制不是凭空产生的。依据上述对商代各种玉龙形制、种类与主要特征的分析,以下对商代玉龙的渊源进行分析。虎首玉龙与虺首玉龙这两大类玉龙的形制应各有源头。

(一)虎首玉龙源自玉虎

虎首玉龙具有鲜明的玉虎特征,据此可以推测虎首玉龙源自玉虎。

依据目前的发现,虎首玉龙是从商代晚期才开始出现的。而在商代晚期,玉虎已经大量流行。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8 件玉虎,如妇好墓M5:409 圆雕玉虎(图五,1)[54]、妇好墓M5:359 片状两面雕玉虎(图五,2)[55] 等。商代晚期虎首玉龙与玉虎的首部形态基本相同,区别主要是角与耳,说明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商代晚期玉虎的形态是由商代早中期玉虎发展而来的。目前已发现商代中期的玉虎,如郑州白家庄M3:23 璜形玉虎,张口露齿、“臣”字形目的虎首特征十分清晰[56]。商代玉虎的形态还可以往前追溯至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玉虎,如湖北省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谭家岭W3 玉虎(图五,3)[57] 等。

图片

图五 玉虎和兽面玦形玉器

1. 妇好墓M5:409 玉虎;2. 妇好墓M5:359 玉虎;3. 谭家岭W3 玉虎;4. 妇好墓M5:405 圆雕玉虎;5. 妇好墓M5:1310 玉虎;6. 妇好墓M5:358 片状两面雕玉虎;7. 妇好墓M5:991 片状两面雕玉虎;8. 牛河梁N2Z1M4:2 兽面玦形玉器;9. 牛河梁兽面玦形玉器;10. 辽西兽面玦形玉器


虎首玉龙是从商代晚期才开始出现的,而商代晚期的玉虎有的则具有龙的特征。妇好墓M5:405圆雕玉虎头上雕有一对向后倒伏的宝瓶形龙角(图五,4)[58];妇好墓M5:1310 玉虎的头顶亦雕有角(图五,5)[59],其整个形态则与妇好墓M5:360 玉龙接近。商代晚期一些玉虎颈部的纹饰,也带有三尖叉的斑块龙鳞纹,如妇好墓M5:358 片状两面雕玉虎(图五,6)[60]、M5:359 片状两面雕玉虎、妇好墓M5:405 圆雕玉虎、妇好墓M5:991 片状两面雕玉虎(图五,7)[61] 等。这些现象显示商代晚期玉虎与虎首玉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或许显示了玉虎向虎首玉龙演化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虎首玉龙的宝瓶形角、身躯上的菱形及三角形龙鳞纹特征不见于商代晚期之前的玉虎上,在商代晚期的玉虎上也出现了宝瓶形角的特征,但更多见于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龙纹饰,如殷墟妇好墓M5:777 蟠龙纹铜盘的龙纹饰(图六)。这显示商代晚期的虎首玉龙的宝瓶形角与龙鳞纹的特征,以及玉虎的宝瓶形角特征,都应是受商代晚期青铜器龙纹饰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笔者认为商代晚期的虎首玉龙是在商代晚期由玉虎演化而来的,并且同时都受到青铜器上龙纹饰的影响。

图片

图六 殷墟妇好墓M5:777 蟠龙纹铜盘


(二)虺首玉龙源自兽面玦形玉器

虺首玉龙的虺首特征鲜明,虺首形态与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的兽首形态接近。不仅如此,整个虺首玉龙的形态与兽面玦形玉器接近。据此可以推测,虺首玉龙可能源自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

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已经发现不少。这类兽面玦形玉器具有共同的特征:呈首尾相对、身躯勾卷的玦形,其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的肥大扇形双耳作为首部的轮廓线,并饰有象征双眼、鼻、嘴的纹饰。颈部穿一孔,用作穿线系挂(图五,8)[62]。

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的形制存在着由早到晚的演变过程[63]。其中,早期的兽面玦形玉器的兽首形制表现为熊首的特征,如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群内采集的1 件兽面玦形玉器(图五,9)[64]。兽首为肥首大耳,轮廓线鲜明,首部占整个兽面玦形玉器的三分之一,在兽首上阴线刻出眼、鼻、嘴。鼻梁内凹,使额部及鼻嘴部突出。连接两眼圈及眉脊与鼻梁的线条构成中部没有交叉的大横“8”字形。圆睛,横水滴形鼻孔,嘴微启,两侧露出上下一对獠牙。额部向上施刻较深的分叉凹槽,形成左右外撇的两个纵向扇形大耳。首尾内侧连接,尾部外沿有棱。这件兽面玦形玉器的最主要特征是首部肥大,有短獠牙,首尾内侧相连接,其首部形态具有熊首的特征。在牛河梁遗址曾出土了熊首、熊爪、熊下颌泥塑品[65]。

形制较晚的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熊首的特征已经弱化,而且器形变小。例如,辽宁省文物商店在辽西地区征集1 件兽面玦形玉器首部较小,占整个兽面玦形玉器的比例五分之一略多。吻部有两道横凸棱和3 道横凹槽,凸棱上有凹弧线,使整个吻部形成多道皱纹线条。圆睛突出。额部向上施刻较深的分叉凹槽,形成左右外撇的两个纵向扇形立耳,首尾缺口较大,尾部弧形内收,形成尾尖(图五,10)[66]。

将辽西地区征集的这件兽面玦形玉器与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群内采集的兽面玦形玉器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兽面玦形玉器的演变趋势:器形变小,首部比例缩小,首部五官由形象而抽象,吻部逐步前凸,形象的嘴、鼻刻纹由凹凸横刻线代替,逐步形成扁平状吻部,眼睛由阴线刻纹而呈圆凸,扇形立耳由大变小,首尾玦口由小而大。

而将商代虺首玉龙与辽西地区征集的这件兽面玦形玉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形制比较接近,尤其是两者首部的形制具有前后演变发展的特征,如吻部更加前凸形成扁平状,扇形立耳变小等。

据以上分析,可以确认商代虺首玉龙是由红山文化晚期的兽面玦形玉器演化而来。目前发现的虺首玉龙,年代最早的见于商代晚期,故还可以进一步认为虺首玉龙是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演化至商代晚期而形成的一种器形。在商代晚期虺首玉龙中,个别还具有玉虎的某种特征,说明它在形成过程中还融入了玉虎的一些特征。

由商代晚期虺首玉龙向前追溯至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中间间隔1600 多年的时间,在这1600 多年的间隔期内是否存在着介于兽面玦形玉器和虺首玉龙之间的中间过渡形态的器型,目前尚不清楚。这涉及商代晚期虺首玉龙产生的过程,即虺首玉龙是直接由兽面玦形玉器一步一步演化的结果,还是商代晚期玉工曾见过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饰,受其影响与启发创作了虺首玉龙,又或是商代晚期玉工对红山文化晚期兽面玦形玉器进行再加工,改制为虺首玉龙?这些都有待新的发现与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虎首玉龙自商代之后,形制不断发展;而虺首玉龙在商代之后难觅踪迹,大致在西周以后基本绝迹,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玉龙演变发展的主流。
图片

注释



向上滑动阅读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妇好墓玉器》,岭南美术出版社2016 年,第337 页。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妇好墓玉器》,第338 页。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妇好墓玉器》,第338 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妇好墓玉器》,第337 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69 页。

[6]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湖北·湖南》,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166 页。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190 页。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07 页。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191 页。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191 页。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7 页。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第65 页。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第70 页。

[14]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东》,第119 页。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7 页。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9 页。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8 页。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9 页。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6 页。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7 页。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5 页。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25 页。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299 页。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299 页。

[2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295 页。

[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00 页。

[27]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河南》,第76 页。

[28]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西》,第68 页。

[2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 年,第405 页,图二九二.1。

[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第405 页,图二九二.2。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第405 页,图二九二.6。

[3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第407 页,图二九四.1。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第405 页,图二九二.7。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第405 页,图二九二.10。

[3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05 页。

[3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3 页。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0 页。

[3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1 页。

[3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2 页。

[4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0 页。

[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0 页。

[4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2 页。

[4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1 页。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2 页。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4 页。

[4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4 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4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天地之灵:中国社会科

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商与西周玉器精品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年,第111 页。

[48]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河南》,第80 页。

[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 年,彩版三五.3。

[5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彩版三五.4。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彩版三五.2。

[5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第64 页。

[53]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河南》,第98 页。

[5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195 页。

[5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9 页。

[56] 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市白家庄商代墓葬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第10 期。

[5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湖北天门市石家河遗址2014~2016 年的勘探与发掘》,《考古》2017 年第7 期。

[5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196 页。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197 页。

[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08 页。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编:《妇好墓玉器》,第339 页。

[62]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下册),文物出版社2012 年,图版六九。

[63] 朱乃诚:《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研究》,《考古学报》2008 年第1 期。

[64]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下册),图版三一九。

[6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下册),图版一九。

[66] 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 年第6 期。郭大顺、洪殿旭主编:《红山文化玉器鉴赏》(增订版),文物出版社2014 年,第164 页。

(作者:朱乃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博学刊》2021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