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妇好墓 玉龙 此件商代晚期玉龙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玉龙长72毫米,宽71.6毫米,厚14.5-16.0毫米,重量为118.4克;未受沁部位硬度为6-6.5莫氏度。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玉龙整体呈碧绿色,可见絮状物,局部可见绺裂;微透光,油脂光泽明显,局部可见土色沁;器身可见朱砂痕迹。 玉龙为圆雕,作蜷曲形,头尾相接,中有缺口,细尾内卷;龙首为圆雕,张口露齿,鼻梁隆起,臣字形眼,眼珠突出,细长眉,两个锤形角微上翘;腹较厚,其下有两短足,背部中脊隆起;角上饰折线纹和小卷云纹,身、尾饰菱形纹兼三角形纹,背两侧饰连续三角折线纹;背部有左右钻透的牛鼻孔,可佩戴,尾尖一面有一未钻透的圆孔。 知识拓展 龙是中国人的祥瑞之物,龙与玉器的结合非常非常古老,其精神内涵又非常丰富,超过其他任何动物。在史前和三代,龙纹玉器无论是数量上的庞大、规制上的精细、造型上的诡秘,还是组合上的丰富,都表明它绝不仅仅是仿生玉雕那么简单,它有精神使命,包含着文明诞生的秘密。大概玉龙是王权中的王权,神圣中的神圣,玉中之玉。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C形龙 新石器时期 玉猪龙 中国最早的玉龙,也是最早的中国龙,出自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龙,龙嘴前伸,龙眼凸起,有长长的鬃毛向后飞扬,龙身呈现完美的C形。红山文化遗址中,这种C龙和猪龙是极其典型的。史前时代,生产能力落后,琢玉水平有限,人们却煞费苦心地制造这些不可思议的玉龙,也许正是这种努力,使得中国玉器上的龙,从一开始就拥有磅礴气势。 商周时期,龙被广泛雕琢在玉玦、玉佩、玉璧、玉饰上,与更加庄严辉煌的青铜器上的龙遥相辉映。这时候玉龙头上有角,背上有背脊,身上有三角纹、菱形纹、鳞片纹等,而且商代玉龙往往有硕口锯齿,那种森严即使隔着3000年依然逼人。 妇好的这只有角卷曲蟠龙,是商代玉龙风貌的集大成者。眼睛凸起,大嘴咬噬状,卷角后收,龙身C形盘曲,身上菱形纹格,放在龙群中,一眼可知是商龙。更为精妙的是,在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上,见到了一模一样的龙,金石为盟,这龙是何等威风! 殷墟妇好墓 玉柄形器 此件商代晚期玉柄形器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玉柄形器长116.9毫米,宽22.4毫米,厚2.2-7.4毫米,重量为36.9克。经红外光谱仪检测,确认材质为透闪石。 局部放大图 ![]() ![]() ![]() ![]() 玉柄形器材质呈黄绿色,可见絮状物及绺裂,半透光;局部有白色及土色沁;整器呈扁方柱状,柄平首,其下束腰,下端有短而薄的榫,其上有圆孔;器身一侧留有开料痕迹,两面以双阴线技法各刻简化兽面纹六组,上面三组口朝下,下面三组口朝上。柄形器最早见于夏代,商周时期的遗存中多见,其用途至今尚未明确,有琴拨说、佩饰说、玉簪说、玉圭说、祭祀礼器说、剑柄说、玉节说等不同观点。 知识拓展 在玉器表面做阴刻纹,实是一件要事。从洪荒时代起,先公先王们便琢磨着去勾勾画画,于是这横平竖直、钩回点卯之间便产生了艺术,而艺术又催生了更高的要求,所谓韵味、所谓风骨、所谓传神,不就是几笔几何图形吗。可那欲识未破的艺术情操,那吞云吐雾的艺术功底,在3000年前已经暗藏机锋。 ![]() ![]() ![]() 左:妇好墓出土玉璜 右上:西周中期 镂空人龙纹璜 右下:东周 透雕龙纹玉璜 商代玉器大多在表面做阴刻纹,纹饰大多寥寥几笔,思想大多来自王命,精确传神大多马虎不得。商饰不比周饰繁复华丽,一件西周玉璜上可以出现令人头晕目眩的复杂纹饰组合,甚至辨析手耳尚需时日,及至东周,尚繁之风更盛,通体满纹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商器上的纹饰毕竟不同,线条之少、留白之多、写意之疏狂,实非后玉可比,但却是这简单的勾勒,非见真功夫不可。越是欣赏商代玉件日久,越是惊艳于其大道至简的艺术理想,让人无法自拔。 妇好墓出土柄形器不在少数,这一件通体有阴刻纹饰,却不多见。柄形器功用神秘,概是古礼中遗失的要器,素面足以见其诡谲,纹饰其上者更稀有。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