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听餐饮经营故事

 heii2 2021-12-27
图片

很多餐馆创始人对自己餐店第一天开张记忆犹新,然而,在徐纪元的记忆里,他的农家乐却没有“第一天开张”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当时他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从事餐饮,那时他的头脑里也没有“农家乐”这个词儿。徐纪元结缘餐饮,还要追溯到30 年前他的另一桩生意。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浪波潮涌动, 徐纪元下海做起花木生意。当时有不少外地客户找上门来采购花木。而徐纪元当时居住的老屋环境比较简陋。客户来了之后觉得条件太差,连喝茶的地方都没有。这让徐纪元感到很尴尬。

“我做花木生意挣到第一笔钱后,首先的想法是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提升生活环境。这样能够更好地接待花木客户。”徐纪元说。

由于徐纪元经常去外地跑花木市场,见多识广,他也留意别人家房子的建筑风格。1986年,他在新居前围了一个三合小院子,修起花团锦簇的花坛,摆起小巧精致的盆栽……规模比之前大了不少。到访的花木客户很满意,周边公社的群众得知他的新居建筑新颖,有人还专门前来参观,就连县城干部下乡检查工作,也要特意赶过来喝杯茶。

回忆昔日情景, 徐纪元感慨万千:“那时我觉得能接待县上的人喝茶,很自豪。”

有些客人喝茶到了中午, 想回县城吃饭, 但是交通不便, 很耗时间。于是有人对徐家人提出:你屋里头做饭多做些嘛, 我们也顺便吃个饭。本分的徐家人答应了:“我们做饭的时候就多舀些米, 田地头蔬菜多摘些回来。”

图片

△第一代农家乐旧址成了大院景点

“最开始他们没说给饭钱,我们也不提收钱。时间久了,他们吃了两三回,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就主动提出给我们点饭钱。说实在话,我们当时没有餐饮方面的经营意识。下午他们继续喝茶,我们去干活,管理花木。有的人临走时就留下点钱。”徐纪元回忆道。

“后来有客人说,我们做饭还是要收点成本,毕竟做饭花时间,也影响到我们干活的时间, 我们不好推辞……就这样,慢慢地,我们开始做餐饮生意了。他们在我屋里给钱吃饭,也心安理得。”

此前还只是零散的客户来吃,到了1987年,县上有个接待会议,想找吃饭的地方,有人想到徐纪元那儿环境不错。屋里桌子不够,怎么办,徐纪元去外面借桌子回来摆了七八桌。

客人们吃完后很高兴,其中有个客人欣然为徐纪元题字:“郫县小徐家,致富靠种花, 全国都学他, 小康满中华。”此后,还有个领导为他家题了“农家乐”三字。

城里的游客们下乡玩,对啥都感到新鲜:“他们有的看我的盆景,有的看我的花木,有的看我养的猪……”

客人越来越多,他们一家忙不过来,花木生意也暂时搁到一边,后来请了厨师专门操办农家菜。

“你们农家小院那时候靠做啥菜,征服了他们的胃口?”笔者问。

“我们的菜是正宗的农家土菜,有手工石磨豆花,有农家回锅肉,有自养土鸡做的凉拌鸡块,有自家腌晾的香肠腊肉,还有' (火巴)(火巴)菜’,从泡菜坛里捞出来的老泡菜……”

就这样, 徐家大院新居从零开始,到接待三五人,再到置办三五桌……徐家小院子从自家住宅小屋,发展成接待食客的农家乐餐饮雏形。

徐纪元当时没有想到,他不过是把自家新居的居住功能稍稍做了更改,然而,这样一个小小举动,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影响了整个郫都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带动起周边农家乐产业效应。

成长之“四级跳”

逝者如斯夫,30多年的光阴消逝在徐家大院的每一个日出日落中,消逝在院内紫燕飞走又飞回、红梅花谢又开之中…… 徐纪元当年的满头黑发, 如今也变成两鬓斑白。岁月静好, 徐家大院却没少折腾——30 年来,它先后有过数次大规模的土木兴建,每一次新建,都在规模、设计、设施、园艺、布局等方面有大变动,徐家大院也从第一代农家乐,成长为第四代农家乐。

第一代农家乐, 也就是在1986年,徐纪元靠做花木生意挣来的钱,推倒旧屋兴建三合小院,并开始接待客户用餐。

第二代农家乐,扩建于1995 年,此时正是国内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期。此建筑为一栋小洋楼, 色彩夺目,远远就能感觉到主人的气势,非常洋气。

第三代农家乐,扩建于2003 年,这是徐家大院跨越式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分别由两栋川西层叠的别墅组成,融合了品茶、休闲、会议、餐厅等诸多功能,外观更加雄伟大气,农家乐的接待量和服务也随之提升。

第四代农家乐,扩建于2011 年,徐家大院此时从农家乐逐渐走向综合性五星级乡村酒店。这个阶段,徐纪元把农家乐的概念扩大了,经营思路也开拓了, 乡村旅游的层面也扩大了。此时徐家大院更加上规模、上档次,占地二十余亩,集会议、住宿、茶楼、酒吧、烤全羊、草坪婚礼、营地拓展等于一体。农家乐各种附带功能都备齐,拥有大型会议室5个,可同时接待近千人开会,还有住宿128间,可同时容纳近300人。

图片

△徐纪元和他设计的园林式农家乐

“我们要引领农家乐一直往前走,推动徐家大院的发展。”这是30年来支撑徐纪元不断朝前走的理念动力。1991 年9 月,乡村赛歌会在郫县举办,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八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在徐家大院欢聚一堂。

1996 年9 月,胡锦涛同志来到这个农家小院,与徐纪元共话农家经营之道。此后,吴邦国、贾庆林、李瑞环等多位国家领导人来小院做客。

2006年7月,“首届国际乡村旅游论坛”十五国代表聚集该院,以徐家大院的发端和发展为例,研讨乡村旅游的发展之道。

2007年10月,徐家大院的“农家乐史料馆”成为“中国首届乡村旅游发展大会暨乡村旅游节”活动现场。

2012 年4 月,央视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组专程来郫都区摄制、采访徐家大院,并以《一张桌子带出来的千万生意》为题进行报道。

…………

所有这些令餐饮人羡艳的荣誉,都是上天对第一个勇于吃螃蟹者之奖励。

三次关头化危为吉

徐纪元掌舵徐家大院几十年来,如大船航行海洋, 前边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今日站在颁奖台上的徐纪元风光无限,谁又知晓,这位大院主人在农家乐发展道路上曾面临三次危机关头。

第一次危机,是在1986年。那时就自己的新居是否要全面开放接待客人,家人和亲友中有人间接反对,在外面一时也招来甚多风言闲话。

“他是花木生意做不起走了,要开始伺候别人。”“别人来,你要杀鸡、磨豆花, 别人吃完, 你还要打扫卫生。”“放着好好的花木生意不做,干这累活儿。”……在一片质疑声中,徐纪元陷入了沉思。他当时想,人家来这里办事,中午要吃饭,他不可能把人家撵走。

徐纪元下决心承接招待客人的活儿。徐家大院的客人越来越多,多到接待不完。周围那些当初说闲话的村民,也仿照他纷纷开起了农家乐。

“到了1997 年10 月,胡锦涛同志来我们这里考察,过后那两年,是我们这里农家乐发展的高峰期,我们县总共有七八十家农家乐。节假日有上万人来旅游。其中有从北京、上海等地过来'取经’的。当然了,我们这也有农家乐主人不善经营,把院子租给别人开,当时出租院落的都有二三十家。”

第二次危机,是在2000 年左右,堪称是徐纪元的第二次创业。当地农家乐发展高潮过后,成都周边其他区县学习郫县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 纷纷建起各种形态、规模的农家乐,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锦江区打造的三圣乡“五朵金花”农家乐。郫县农户乐的客户被逐渐分流。

“原来我们院子周末有三四十桌,一下变得冷清了许多, 有时都坐不满。我们周围有的农家乐甚至关了门。”

市场竞争催逼去改进。于是他们组队去外地参观、考察,看人家的农家乐是怎么做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回来的路上,有些人打起退堂鼓:“算咯,人家弄得那么好,我们的农家乐看样子真不行咯……”

徐纪元个性执拗。他心里在想,自己好不容易弄起的农家乐,这才十来年时间就要消失,他不甘心!

回来后,他对徐家大院的经营管理做了很多改动。比如把大院分成三个小农家乐, 分别交由三个儿子经营,对外则统称“徐家大院”……此后,他进一步统一打造,在保留原有三合小院的基础上,扩建了二代农家乐。在经营上则加大了参观旅游接待的分量……农家乐的生意逐渐好转。

第三次危机,则是2010 年左右。此时国内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已经逐渐成熟,很多地方的农家乐在接待环境、建筑格调、文化氛围、服务设施、菜品口味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这给徐家大院这类老牌农家乐带来了新的市场冲击。

图片

面对新形势,徐纪元果断投资上千万元,重新修建了两栋古香古色的庄园式建筑, 并在各方面下功夫。

2014 年1 月,徐家大院被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五星级乡村酒店。

如今的徐家大院, 最为突出的是,大院本身也成了景点。这里既有多个就餐大楼,也有棋牌长廊、品茶露台、草坪婚礼场地;既有徐家菜园、假山喷泉、篮球场等游玩场地,也有徐家大院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农家乐的原址参观景点。

菜肴从乡土到土洋并重

徐家大院的菜品,最开始是一些他们平时吃的农家菜,诸如豆花、回锅肉、甜烧白、炒时蔬等,传统的土菜让城里的客人吃得很满意。随着到访的客人数量增加,为了照顾不同地域和年龄段客人的口味, 在菜品种类、味道上也逐渐有些变化。

菜品如何改?徐纪元身边的亲友一时也有很多意见。餐饮行业专家对他说,要保持传统的乡土菜品,越土越好。可徐纪元接触到的现实消费群体却不完全如此。农民致富了,办婚宴、寿宴时,他们不想再吃土菜,想享受服务, 也想吃城市酒店类的菜品, 想吃海鲜等比较洋气的高端菜品。后来,在大院内部开会培训时,徐纪元提出,如果大院只做土菜,那么就拒绝了致富农民这一队伍庞大的客群。“我们农家乐消费群体不但要针对城里人,广大农民致富了,他们也要进农家乐吃城市酒店菜。”

如今,徐纪元始终坚持大院要针对不同的客人做不同的菜品。曾有一个阶段,大院数次更换厨师长,因为他们在外面打工多年,回来后做不出当地农家乐的风味特色……

“怎么满足不同地方来的客人口味需求?我认为, 既要做新鲜的江湖菜,也要保持农家乐的乡土味。我们在土菜基础上,要增加一些上档次、比较洋气的菜品。”

2016年,全国酒店协会农家乐专委会成立,在成都金牛宾馆开会,活动地点则安排在徐家大院。开会时,临时安排他上去发言,只有15 分钟。他还是第一次在这样的大会上演讲。时间不够,他干脆把讲话稿丢了,讲自己的创业历程。他从农家乐的起源、发展,讲到今后的前景,最后两分钟,主持人让他用三句话总结下。

他说了三句后,全场轰动。“哪三句呢?”面对徐纪元“卖关子”,笔者也很好奇。

“第一句:发现市场。第二句:研究市场。第三句:走自己的路。”

他的大会总结言简意赅,却让人深思。

采访后记

“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奉劝自己要知足常乐,我认为这是经不起挫折缺乏进取毅力的一种自我安慰方式。”“只有多想、多闯、多实践,发展才有机遇。”……

采访结束,徐纪元上述这些话,还在笔者耳边萦绕。

徐纪元给笔者留下三个印象:朴实、灵活、勤奋。徐纪元善于动脑筋,他第一个把自家住宅用于餐饮接待,他把餐饮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他把农家乐旧址变成景点,他把会议接待融入农家乐功能中……这些,都是值得餐饮人借鉴的。

周思君/文、图    编排/Hana

菜品提供:成都市郫都区徐家大院

厨艺指导:李井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