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阁洼山下的记忆

 平型关杂志 2021-12-28


前阁洼山下的记

马晋国

人人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少年。现在想起来觉得,这个快乐与你的生活档次没有多大的关系。快乐来之于你的心里,只要你内心单纯无忧无虑向往快乐,那快乐也就与你结伴而行。我的童年和少年正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物质的匮乏那是不言而喻,只要是从个时期走过来的人,都有亲身感受。可就是如此这般,我和同伴们童年少年时光同样是快乐愉悦的。每每空闲时,我就把思绪撩拨在那个扣人心弦的时光,尽管是苦涩寒酸的往事,可那心里总会涌溅起一股股欢快的热流,甚至一个劲地卷入梦乡……

我的家乡小柏峪村,座落在繁峙图东部的黄土丘陵带。穷山僻壤,荒秃丘,自古以来就是一穷二白的地方,解放后的一度时期至到开革开放前,一直是靠吃国家救济,是国家挂上号的穷村穷队。即便是这样,祖祖辈辈在这里滚爬着打拼着,我们的先人与这穷地方结下了不懈之缘,并在年复一年的挥汗劳作中期望着换个富裕的模样。

那时的长辈们说,我们村富不了是靠山不行。也是,前阁洼——乍听这个名字也还很富有含义,庭台楼阁洼水涟池。可传世的古迹奇谈没有,是那个荒瘠光秃样确是难以描述,荒山瘦岭废石磊积,缺水干旱杂植萎长,你说有什么灵气惠泽我们?先辈们为了达到强烈的奢望祈愿,单从留存在现今的旧房舍即可表现出来,宁可忍寒负冻,都是后墙向南门窗迎北,目的是背有靠山面向河川。也不知从哪年起,人们为了向阳取暖,新盖的房屋又变成面朝南背靠北,这下子靠山更玄乎了——北岳恒山,尽管是遥不可及。而前阁洼的靠山变成了照山。靠山也好照山也罢,那都是虔诚的祖先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祖祖辈辈爱这穷地方,可又祖祖辈辈无奈摘不了这穷帽子,为此煞费苦心地寻理由找根源。现在细细琢磨这些,感觉虽然没有科学依据,可也从某种角度上反应着一定的道理。俗话说得好:靠山山靠水吃水。穷山恶水却是我们村的自然特征,何靠之有?再从地理位置上讲,虽然毗邻五台山的佛景之地,又系盛名的滹沱河畔,然而这些美其名曰,只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种渺茫的幻想心态,或是给舞文弄墨者多了几项说道,其实际的根本没有所谓的庇荫和福赐,那是在自欺欺人自我愚弄。在我记忆中,村里的人们家家户户不说为吃穿的为难,就是水和柴也是闹心的,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吃水困难如吃油,烧火找柴也犯愁,这是过去我们村的真实写照。

一 挑水

印象中,每年到了夏季有了降雨,人们除了接些雨水糊弄着吃外,邻近口子村的水井也就水旺了,这样顺着修好的引水渠流在村西的蓄水池,那人吃水便解除了暂时的忧虑。可一到春天,因干旱无雨有时雪水也供不上,这时人蓄吃水就只好到邻近的口子村去抬。每年的这个时期,正是春播大忙季节,于是男女劳力可真够忙乎。披星戴月抬水的,队里饲养员赶上牲畜去饮的。当时全村就有十五个小队,每个小队的牲畜马骡足有四五十头,成群结队噪声四起的晨夜之景,确这个穷困的山村焕发着无限的生机。

抬水的方式一直从古老的木制水梢水桶的背挑,渐渐地进展到后来通用的铁皮水桶。回想当时想买一担铁皮水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没有那个吃穿外的余钱,即便是千辛万苦攒够了,货源也不是那么方便,还得什么券呀号呀。这样一来,人家有在外边工作的,托付捎回也就先你一步的更换。那个时候,看到谁挑着一担或白或黑铮亮的水桶,可真羡煞个人了。

说起铁皮水桶,那是一桩最让我铭刻在心的事。因为叔叔为了买一担铁皮水桶还有一折有趣的经历。我记得有一天,因为没有水,奶奶不能做饭,我迟到学校误了两节课。虽没受老师批评可心里挺不是滋味。家里四口人,叔叔还没有成家,奶奶年迈能给且做点饭,大爷又是瘸子,家里家外就靠叔叔承担。我虽说也进舞勺之年,可打小身子单薄,要从五里多的口子村往回挑水,说实话还从不敢想过,一担木制水桶少说也在二十多斤,仅空水桶挑起走那么远的石头河槽路就够受了,更何况要挑水,再说他们也从未指望我这个宝贝圪塔承受这份苦力,一是怕误了上学,更主要是怕累坏了。那天当我下学回家一进门,奶奶和大爷就忙说:“你叔叔顾出地忘了担水了,今还没给俺孩做饭了”。原来叔叔就在口子村的附近整地,他趁出地的时候就把水桶捎上了,本想收工时一并把水挑回,结果地里的活不值得留在下午再去,为了把营生赶并完就己经有点过晌了,当忽然想起家里还等水做饭时,火急的叔叔赶忙拿上工具挑上水桶向前方的水井奔去。可是越在这个关键时刻越是易生是非,当叔叔摇上灌满了水井绳上糸的公用橡胶水桶,往自个儿水桶里倒的时候,木水桶四处的冒水,眨眼间倒入水桶的水流干了。这时叔叔才恍然大悟,是自个儿太疏忽了,木水桶那能经得起耗破琉璃瓦的春风,几乎是一整天的肆虐,风干的没零乱儿了就够好了。眼瞅着却再急也没办法,叔叔只好把水桶掉下井浸了一袋烟的功夫,辛好此时没有人挑水。虽还是有点滴漏也总算把水挑回了。“你奶奶大爷迟会儿吃饭是不怕,就是把俺国小饿的又误去了学校”。叔叔急匆匆挑着水边进屋边念叨。看着叔叔汗流满面的样子,我的内心深处翻动着一种莫大的内疚感。“没事的叔叔,看把你累的”。我一边帮叔叔收拾担杖一边说。至那日起,我和叔叔的内心深处便各自潜伏了欲念:叔叔打定了买铁皮水桶的主意;而我要为叔叔分担点挑水的想法同时萦绕在脑海里。

那是来年的二月吧,又是一年的春暖时节。叔叔得知,在北京丰台铁路上工作,叫富贵的本家叔叔,要回来休假过村里的传统庙会二月十九。于是叔叔误了工到大营邮所拍了电报,那时的通讯很是落后,写信又怕误事,唯有如此才是最快捷最保险的。

一天下学回家走到窗前,从玻璃空上瞅见富贵叔叔在坑上坐着,正和奶奶.大爷.叔叔拉答着什么。“多会儿回来的富贵叔叔,捎回水桶没?”我兴冲冲一股迫不及待的样子,边喊边推门进屋。“今天中午”。富贵叔叔回应着我。“下学啦晋国”?”嗯”窑洞里借着开门的光亮,冲眼是明晃晃的一对黑漆铁皮水桶,在进里屋的墙脚摆放着,仿佛憨笑着向我这陌生的小主人报道呢,看到了铁皮水桶我也真是喜出望外,很亲呢地左瞧摸。待和富贵叔叔寒暄后,我拿上叔叔早已做好的担杖,挑上水桶绕院走了一圈,感觉比原来的木制水桶轻多了。

次日正是礼拜天,我笫一次相跟上伙伴们尝试挑水。“呵呵呵,看看小晋国国儿的水桶新的,”明才笑着说。“甭你兴,可要压你个嘴啮了,”哥哥也笑着朝我说。“先少挑点,我一开始就挑了多半桶,这也支予肩肩疼哇,”国胜走在我身后提醒。“没吩咐叫你叔叔接你?”闰生从后边急走了几步到前笑着问我,“心当不小,我看你空走一趟哇”。还有别的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笑着。“看你们把我小看的,非挑它一担回来不可”。我很自信地说。“怼,你别嘴硬,咱等着看红火哇”。润拴在一傍高声叫喊。我们一共相伴了六七个,都是一个班的同学,除哥和润拴大我两岁外,别人都是同龄,可他们的体质都比我高大壮实些,所以在他们眼里我总是小弟弟。

我们一路嚷嚷说东道西,和着太阳耍着笑着往前走,一会儿你抢我答说的开心就走在了一块儿,水桶互相撞击,一会儿听一人说又走成一队,像大雁一样不停地变换着阵势。我童心未泯生怕撞坏新水桶总是走在前头。“挑水的少先队今又出阵了”。迎面挑水的人和我们打着招呼。也不是自个儿的新鲜劲还是我们贪玩的心里支撑,觉得没有多大的功夫就到了口子村的水井上。

这是一个不消停的地方,除早晚人蓄挑水饮水是高峰外,一天不住地总有挑水的人。我们各自把水桶放下,待前边的人都走了便开始从井里绞水。哥和闰生帮我找了三根杨树枝子,两根弯成圈放在水桶边,一根拆成小短截分放在两个水桶内,人人都这样可防止桶里的水,在走路时受力不匀往桶外洒水。初来乍到我不敢绞水,托着辘辘架子往井底一瞅,啊,好深好深。

哥和明才他们两人一组,往井底放水桶时只需一个人,为了提高效率必须有精干的技巧,左手托着辘辘架身,右手虚握辘辘曲柄,这样来控制水桶下井的速度,当水桶下井时带着绕在辘辘上的绳子呈似自由落体势,曲柄在掌心内旋转特快,当听到水桶着到水面“咚”的一声,立即把住辘辘曲柄,这样可以防止井绳万一脱落,另外防备水桶继续下沉。往起绞水时另一人站在井口对面,右手托着辘辘身架,左手帮着对方绞,水桶绞至井口一人把稳曲柄,一人一手把着曲柄一手提水桶,然后将水倒入排放的空桶内。“小晋国往前拿水桶,给你先倒满头了走哇”,明才吆喝我。“真想挑满一担了?”哥问我。“把多半担挑回就不错了。”众人附和着。听大家都这样认为,我也没有硬反对,心想:不满就不满哇,也没亲身体验过,挑满桶走不了半路倒掉不白废他们绞水的力气。

倒好的水离桶口还有我一扎的距离,国胜又和我把圈在桶边的杨树枝往靠近水面按贴了一气。“怎的个沉不?”我挑上肩后国胜问,“……也行了哇”。担杖压在肩膀上觉得沉沉的还有隐隐的疼,我心里在想:不怨人家都不让我挑满呢,看来这些也足够挑了。于是回答的有些迟疑。

我走出刚有一里来地他们就都追上来了,就数明才和润拴走的快,看那脚步轻盈,担杖随着脚步的一起一落而上下颤悠,那轻松自如的姿态比只身行走还洒脱呢,桶里的水也不漂动象凝固的一块。“赶紧走,到前面沙路的平处咱好歇歇”明才走前扔下一句。别人虽没答话可大慨心里都在说:肯定够呛了。这时的我己感觉有点力不支体,肩头一股一股的疼像有绳子勒着。

我也想学他们边走边换肩肩,可怎么也换不过去,摆弄了一气肩肩没有换过还险些把水桶掉下肩膀,之后只好把水桶放在地上来换,可砂石河槽踩出的路大都有露角的石头,由于着急顾不上选择地点莽撞的动作照前顾不了后,水桶倾斜又险些把水洒完。当担杖落在左肩肩上挑起水桶,可走了没有三丈远就觉得疼的厉害又只好放下,我抺下帽子边擦汗边揉了揉汗水遮挡的双眼,看着他们己把我甩在了后面很长的一段。我把帽子垫在了右肩肩上,双手抱撑着担杖咬紧了牙又走了那么有三四十步,肩上又压又疼,心想快走几步赶紧放下,可桶里的水四处乱溅,只好强忍着疼稳走,这时己经是精疲力尽了。

我也不想再追他们,独自坐在石头上喘粗气。看见哥和明才在前面放下了水桶朝我走来,他们也都在前方歇息,有几个一放下水桶就撕拽着玩起了。“看你不行还逞能了,你以为挑塑料桶了?”哥和明才走近我实着他们的预见。是啊,用塑料桶挑水那实际是在玩耍,不过也给后来挑水的肩头打了些基础,不然光挑一担空铁皮水桶也会吃力。

那时的塑料桶也不是想有就有的,我记着是叔叔和在供销社工作的长生叔要的,每只装有五斤的塑料桶等了好长的时间才拿到一对,那是到东河槽去挑由大湾村修下的水。村里那些年为了吃水也真没少投放人力物力,大湾沟口的东面黄土梁上修了蓄水池,那一阵全村的人都参加,还有我们学校的学生去义务,工程挺大的。在挖好的锅底式土坑里,绕边分层用水泥石块砌起,工程大耗时耗料耗力大,可后因质量不精无法蓄水而报废,前功尽弃。至今个引水渠还在,沿半山坡开通的显白色石崖查,故而村里人称之为白砂道。我记得,用塑料桶从河槽的聚水坑挑回的水还有小虫子,奶奶说那叫水虱,极端情况下那也的吃,用箩子招招,总比没有多了。

哥和明才轮换着帮我挑到他们竭息的他点,然后明才号召大家:“我们分开走前帮晋国挑回去,反正不能丢下不管哇”。“那肯定的帮,不然丢下怎办了”,众伙伴异口同声地说。我的肩膀到了不能触担杖的程度,空着走也感觉生疼生疼,比锥子扎还受不了,后段的路程基本上是他们轮着帮我挑回,我只跟着照料一下前后他们放在路边的水,不让路过的羊群搬倒了。

笫一次挑水尽管弄的很狼狈,肩膀头整整疼了一个礼拜。不过通过这个第一次,也为我以后的无数次开了个头。它告诉我失败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敢于勇于就行,人生的道路,不都是从艰难困苦的开端走过来的吗?

二 割柴

有多少次每当生火做饭的时候,就和老伴唠叨起过去找柴难的事来。农村里生火一是为了蒸饭再是为了取暖,传统的家暖一条坑至今还在延续着,可如今柴炭充足,再不为生火弄柴而发愁。

个时期,村里的人们除了殷勤田地的农活外,其余的时间就全扑在抬水和抬柴上。为了弄回烧火柴也真用尽了心思,除了用镰刀割外,还有招筢搂钗子掀和镢子刨。镰刀普遍割在平川与山坡长着的杂草,招筢是在春秋季搂那些庄稼蜕下的皮秸和枯萎的草,钗子是在耕地里翻挑覆在土下的禾苗茬子,镢子就是到山坡上刨些圪针或老篙的根子。不管什么方式需有一股子干劲外,也得有多般花招和技巧。比如秋天搂柴,不会搂的看上去费事可搂不着柴,搂下的毛毛柴又整按不在一块,背不回去。我在开始就是这种情况。

搂柴的筢子有两种,小的叫招钯,有用竹条和铁丝制的两种,招的人站在中心,从四方成圆排着往回搂散柴禾,直到园心积成一锥。大的叫拖筢,制法和小招筢一样,用豆丝(粗铁丝)在粗细约有5Cm的兩根木条子上,平行等距离穿固起来,一根豆丝穿两个眼,一般的用十几根,特别的也有十二三根,再把豆丝的两头扭成钩钩儿式,然后用一米多长3.4Cm的木棒拧在穿固好的两根木条子上,大拖筢也就制好了。制招筢最费劲的是在两根平行木条上穿烧眼儿空,有的借用木匠的兔霍蝼,大部分人是用烧红的铁锥子烫。把两根木条依次锥烫好眼儿空,然后把铁丝两头分别穿在木条的眼儿空里。只可惜那时的柴禾热量不高,所以得等几回蒸午饭的空当才可完成一个拖筢。用拖筢楼柴首先要舍得用力气,左手把着拖筢柄的把端,右手恨劲摁住拖筢柄身,左肩上还用绳子拖拉着拖筢,躬身伏地边走边看好有杂草多的地方,并不时的翻起拖筢,向上往紧摁摁筢子上搂着的柴,大约往下褪四五筢子为一膝,一背柴需要在十几膝。为了搂足一背人们刁晌卖竭的走遍平川峁梁,有时你去的地方人家早己捷足先登了,故而只能苦了双腿再找它处

搂有梢枝梢叶的好往一块整按,最不好整按的是黄黑豆叶。一开始我真是不会,看着人家的做法是按起了,可往起一背没走几步,背上的柴便四分裂的散开了,那是因为关键的要令没掌握。后来才知道首先把柴的迎背处弄坚实了,按的时候叫三搭法,而中间一搭必须厚实,背后还必须想尽办法弄几根较坚硬的长柴棍子,起不散的控制作用。

再说割柴,这也不是一件轻而易的活。记得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看到叔叔利用工闲时间在四处搜寻可烧的柴禾很是辛苦,甚感焦急。于是我也和同学们在假期揽起割柴的事,意欲为叔叔解轻些许负担。当然通常是在暑假里。夏天山坡上有了雨水会长起叫青叶.扑柚.六道等的杂植,我们又是和挑水一样相伴一伙。炎阳高照的酷暑天,虽然一年四季找柴的人不住地搜寻光顾,尤其是前山(离村近些的山),象人们说的:没顾的长当被割了,草也长不迭,可此时的山坡上也还是呈现一派绿意,百花齐放鸟鸣蝶飞,同有登山眺望心旷神怡之感。我和伙伴们爬上最高的山,走很远的地方,什么叫磨石沟,厢子沟等,沿着沟沟壑壑的逶迤小路排成一行,唱着歌兴冲冲的遊走,那歌声笑声吆喝声伴着回复的山音儿,简直要惊呆那群山万壑,尽情地散发着少年时期的开心欢乐劲。里去割柴的人少,有齐腰高的陈年老蒿子,镰刀快一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割的够背了,可路途太远几乎要消磨一整天。

我在学校是喊操的,润生叫我把哨子带上,到了可割的地点他吩咐大家听哨声,统一割同时整按柴,同时起背集中一块回。每到这个时候有手慢的赶不上时间又急燥整按不结实,慌忙背起赶到集中点已溜丢很多,笑的伙伴们前仰后合,又只好和他重收拾,那种快乐与开心我想当今的少年们是无法体会的。

有时我们就到平川田地的土塄上割青草,实际这个对初割者确实更难。不高的抓不住,人家会割的用镰刀处了,就是先割点较高的攥在一起,对附在要割的草苗上,使其抵着草苗不倒,另一手瞄着草根部不停的挥割,同时攥长草的手配合移动,这样连续处上一气或一阵子,被攥着长草附地的一端就积下一大捉,手攥不住就再撩手里的几根长草,把割起的绕握在手掌继续割。一圪夹需三大把,一铺是三圪夹,这样量力而行该割几普自个儿定。土塄处的浑浑的,割一背也很是费事。我为了学到这门“手艺”也可没少费心费力。众人教用心看,总算由慢到快掌握了一些,自从那时起,我便逐渐成了家里挑水割柴的主责人。

一九七一年,县里的工作队驻进公社,工作队长陈三权,是赴过朝的老革命,此人性格豪爽雷厉风行,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处处体现着军人的严励风格。他立下誓要解决小柏峪村的吃水问题。也是那一年,老陈带着他的两位组员:魏和德,李祟山。跑上串下找资料核位置,最后决定,在距口子村约二里地的xX沟下的当河槽心,施行截潜流工程。经过近二年时间的大会战,终于把水引在村里,基本上实现了老陈的承诺,真真实实地为小柏峪村办了一件大事。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祖国大地,同样也掠过前阁洼山和这山下的人们,随着社会的进展,以及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有上级政府的支助,村里对截潜流的水源重新进行机械挖掘,更换了塑料管道,并家家户户铺引入了自来水。从此,小柏峪村人吃水难已成为历史,永久地翻过去了。

而今的小柏峪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与祖国各地的新农村一样,汇卷在祖国民族梦的洪流中,正喜气洋洋地向小康社会挺进,前阁洼山下换新颜。这正是:

新型农村面藐变

脱贫攻坚喜报宣

感恩社会感恩党

人人甩贫奔小康

柴难水难己作古

生活美满慨而慷

到处呈现新气象

水泥道路通村庄

家家户户有车辆

拉运外出自主张

困难户 特团户

政策扶贫来帮助

建新屋 修危房

珠红大门砖砌墙

孩子入学新课堂

穷困帮扶园梦想

老人权益有保障

低保劳保有所养

尊老爱幼新风尚

忠孝伦德在发扬

医疗保险在实施

农民看病心不慌

国家医疗搞预防

人民身体保健康

安全饮水有规范

饮食卫生不传染

全村改建农电网

夜如白昼街灯亮

党的政策就是好

人民生活大提高

如今农村大变样

脱贫脱困摘穷帽

勤劳智慧去创造

未来生活更美好

谁是照山与靠山

  唯有中国共产党!



超过3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马逢青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