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吸引青年参与社区?

 旷达致远 2021-12-28
文章图片1

发一篇去年的文章,青年参与社区是难点,如何破?要弄清后面的逻辑。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

当下,青年社区参与的状况普遍不好。受到时间、环境、氛围、政策、家庭等因素限制,青年极少参与社区事务。老年人成为社区参与的中坚力量,社区空间的设计、社区服务的对象、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多为老年人,从社区党员到楼组长,从志愿者到文体人员,无不例外呈现“老龄化”特征。

因此,社区工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焦虑:社区治理,包括社会创新、基层党建、公共空间运营,包括业委会等社区组织,都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加入。比如,某高档社区住的都是青年精英,入户只能输密码、刷脸,或者物业人员带着。因此,居委会不可能像传统小区一样“进千家门”,这对于社区管理提出了挑战。小区业主群,社区干部很难加入,即便入群了,说点什么,也容易受到被业主质疑,业主们更认业主领袖。

今天的社区治理已经进入到了深度治理、精细化治理阶段,无论是社区党建的全覆盖,社区工作水平提升,还是公共服务的升级,都进入了这个新阶段,要啃这块硬骨头——如何提升青年人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促进青年人的社区参与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如何促进更多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既是关键点,又是难点。本文将从外部力量、社会逻辑、项目逻辑三方面分析促进青年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和行动逻辑。

文章图片2

一、创新顶层设计,强化外部力量推动,

促进青年参与社区

青年社区参与率是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推动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状况来看,青年社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尽如人意。原上海团市委书记王宇认为:“青年需要社区远比不上社区需要青年”;一个社区的青年人参与多了,这个社区才有活力,这成为社区工作者的共识。

01

(一)青年参与社区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区活力营造的必要条件

从实践角度看,青年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创意力量,凡是有活力、有创意项目的社区,无一不是有年轻的居委书记或带头人,调动了丰富的青年资源。笔者在社区调研时,街道领导、一线社区工作者都希望改变社区老年人参与的现状,期盼更多青年人参与,参与人群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社区治理创新、社区营造的大潮中,成都、上海、南京等已有丰富的创新实践,大家都在突破一个难点:如何发现更多的社区达人,重点是青年达人,并使他们成为积极行动者。

社区治理的创新在于青年力量,已经成为各级领导、社区工作者的共识。2018年,上海团市委第十五次团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往社区走”、坚定不移“往网上去”,是未来五年上海共青团的核心目标。

文章图片3

02

(二)通过创新性的顶层制度设计,形成促进青年参与社区的外部力量

如何推动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在我国社区治理“一元多方参与机制”体系之中,行政主导、自上而下是制度优势,也是路径依赖,通过创新性的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吸引青年参与社区的机制,形成较为强大的外部推动力量。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青年参与社区的渠道更丰富、做法更多元、参与更受社会认同。党政相关部门、群团组织通过党建的倡导引领,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出,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为青年参与社区提供更多的制度安排,使青年参与社区成为社区风尚。

外部力量推动的机制创新已有丰富实践,主要体现在:

1、设立机构。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落脚点,当前,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党中央、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社区治理,成都率先成立了专门的社区治理委员会,并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主任。共青团系统积极搭建支持青年参与社区的平台机构,如上海团市委成立专门项目部,推动“青年往社区走”专项工作。

2、创新机制。党政相关部门、群团组织通过发文等形式,推出创新性的制度。如结合社区“双创”,支持青年社区项目,资助青年发起的众筹、众包、众创项目;倡导志愿服务,推出“随手公益”的社区治理微实事,吸引青年参与;推出简单易行的社区治理项目包,如社区微更新、“一平方米菜园”或者社区公益跳蚤会等项目,吸引青年在社区有事可做,并且可以做成事。同时,推出激励机制,使优秀的社区参与青年骨干获得相关荣誉、兼任共青团相关职务。

3、设立专项资金。设立青年参与社区的专项经费,或者发动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用来购买、支持青年社区治理创新项目。上海70多个社区基金会中支持青年参与社区的项目非常多。有的居委会也开始通过“自治金”创新项目大赛,吸引青年参与社区项目。

4、开展社会倡导。大力宣传倡导,营造青年参与社区的社会氛围,使更多青年不再抵触参与社区事务。举办青春社区节、青年社区行动月、“青年往社区走”创意项目大赛等活动项目,在大学生、企业青年群体中倡导“往社区走”。

文章图片4

03

(三)单纯用外部力量推动不符合社区治理创新的本质

外部推动有极强的行政色彩,其本质是行政动员,和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思维有理念上的冲突,因此,青年容易成为被动参与者,对上负责,而不是从青年需求出发,导致项目活动的短期效应以及形式主义效果,从而产生典型的“行政有效而治理无效”,最终带不来社区的活力。

单纯的行政力量,资源从行政来,队伍从体制来,动员路径是体制化路径,因此,体现不出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质,形不成开放平台、多方参与、自下而上参与的特点,容易导致内卷化,社区活力不足,社区治理水平仍然低水平徘徊。如社区基金会本是一个社区治理的创新主体,是促进社区治理生态的好项目,但是如果基金会仍然体制化运作,必将成为街道的“自治二办”,发挥不出本该有的作用。

文章图片5

二、遵循社会逻辑,重视社区社会资本积累,激发青年社区参与的内在动力

社会资本区别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包括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社区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社区这一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范围内通过交往形成的关系网络,以及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信任、规范、积极的情感等,这些要素能够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促进居民相互合作,从而维护和增进社区的公共利益。(方亚琴、夏建中,《社区、居住空间与社会资本——社会空间视角下对社区社会资本的考察》,学习与实践,2014(11):83-91)

青年的社交、社群和青年社会参与意识密切相关,青年聊天、参加活动、会议,参加各类型组织,就是构建信任、规则和网络的过程。社区治理是个长期事业,社会资本的积累是个很难但必须经过的过程。青年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积累社会资本,并且随着交往的程度而逐渐丰富其社会网络,这是一个有内在动力的逻辑。反之,青年的社会关系、社群也会影响青年的参与行为,因此,要重视青年社会参与的关系网络的培育。

01

(一)改变青年与社区弱连接的现状

你也是社区一员,你会不会关心你的社区工作?你参加过多少次你们社区的活动?从你的答案便可知,青年人不关心社区事务是自然现象、客观情况。中国的社区不像西方的社区,有教堂等信仰之地、仪式化的公共空间,有营造社区共同体的深厚精神基础,居民有天然的社区归属感。国内的社区,更多是居住意义上的社区,精神上的连接不强。

在我国,最强的精神连接就是党的信任。很多党员的关系是挂在社区的,有一些外企、两新组织的党员关系挂在社区,但对这些参与过社区党组织活动的青年党员的访谈可知,他们普遍不愿意参加社区党建活动,参加过几次,发现没有青年人,都是老年党员,没有共同话题,在这样的氛围中觉得不自在,活动也不感兴趣,去过几次就不太愿意去了。

而没有很强的精神连接就很难吸引年轻人。年轻人有很多现实问题,打拼事业、养家糊口;年轻人是夹心层,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时间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人都是有惰性的,外力可以促成参与,但后面一定要配合以激励,并且要重视内在激励。如果青年参与社区项目,并且的的确确在社区里做成了事,可以得到居民们的认可;获得了自身能力得到提升的绝佳锻炼机会,这些都是内在激励。当然这种激励不一定是物质的,对青年人来讲,精神的激励,或者参与本身这件事,如果能够带来成就感和愉悦,对于青年来说本身就是激励。

搭建社区认同网络,可以是汇智团(上海团市委发起的凝聚了一批关心青年事务、乐于议事惠民的青年议事会和“青年智库”),可以是便于青年参与的网上社群。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采用微信群管理方式,通过线上互动,保持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利用青年群体关注家庭、关注孩子成长的这一特征,开展儿童教育活动,将青年人聚集在一起,带动家庭参与社区。

文章图片6

02

(二)激发青年参与社区的内在动力要素

如果是居委会青年社区工作者,因为发工资,是职业;对于社会组织,因为是购买服务,也是职务行为。那么对于其他青年,我们就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参与社区事务?他们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第一、利益。以青年骨干参与业委会为例,青年人更关注产权,关注自己房产的保值增值,也关心自己专业能力的发挥,以及家门口的邻里社交。如果动员得当,他们是有动力参加业委会建设的。杭州有一个青年用志愿服务时间换取敬老院居住的项目,参与社区服务首先也是出于利益。敬老院里的标间,住宿条件还不错,只向青年人收取月租300元。300块钱能够住进条件不错的标间,虽然是和老年人住在一起,但是切实地解决了他们的住宿问题。

第二、兴趣。发现、引领青年的兴趣,并根据兴趣吸引他们参与。比如,静安区有一个青年夜巡队,这个项目就结合了青年人夜跑活动开展。很多青年人晚上需要锻炼,跑步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他们夜跑时,穿上专业装备,戴上黄色警示灯,再带上宣传喇叭,他们也不觉得怎么突兀。而这样的结合了兴趣的社区参与是一种比较创新的举措。

第三、成长。青年人拥有很多技术特长,有的是规划师、设计师,有的是律师、会计师,他们在市场上拼杀的能力未必强,但这些能力用在社区治理、社区营造上已经游刃有余了。所以,在社区里面练手,使社区成为他们的第一个项目,第一个伤口,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台湾的社区规划师,有很多是初阶的设计师,在社区中练手也是各方都认可的事,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第四、情怀。杭州养老院的例子可以看出,青年人住进养老院,除了月租便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也是志愿者,每个月要奉献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自愿陪老人聊天,给老人表演节目,发挥专长为老人服务。这更多可以上升到情怀这个层面去理解。

吸引青年参与社区,可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可以出于利益,可以出于兴趣,也可以出于求知和成长,也可以出于情怀,当然,更多情况下,青年参与是复合目标。

03

(三)在社区治理多方机构中挖掘培育赋能青年骨干

1、重视青年社区工作者的赋能

截至2020年最新公开数据,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5.2万人,平均年龄39周岁,38%为35周岁以下,年轻化的趋势极为明显,而青年社区工作者做青年工作有年龄上的优势。因此,要重视对青年社区工作者的赋能,提升他们社会化开展青年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青年加入各类社区治理主体

青年人即使关心社会发展,也有自己的方式,普遍不喜欢向正式的组织反馈,也不愿意参与行政组织。即使对社区有意见要反馈,更多通过微信、朋友圈评论等等。因此,引导青年参与各类社区治理主体,并不局限于党组织、居委会等正式组织,业委会、议事会等主体更能够体现青年作用。

青年进业委会项目是一个绝佳的志愿服务项目,进入业委会的青年本身是典型的社区志愿者骨干。因此,吸引团青骨干进入业委会要借鉴志愿服务激励手段,比如评选优秀志愿者、进行服务时间积分、开展志愿者沙龙、组织公益活动等等,激发他们的志愿情怀。

3、引导青年建立社区治理的专业机构

现在上海各类正式注册的,以社区为注册名称的社会组织有1300多个,每个社区都有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但多是自娱自乐的组织,或是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真正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不多,因此,要鼓励青年发起成立专业社区治理机构。

对于现有青年社会组织,鼓励他们大力参与社区治理事业,给予购买服务等经费支持,对于其中的社工给予人才激励政策。对体制内的青年参与者给予行政认可,对体制外的给予荣誉强化引导,都是好办法。

文章图片7

04

(四)找到社区青年关系中的纽结点,发现关键青年(KOL)

关键青年就是社区能人达人,他们是社区社会资本中的纽结点。重点应挖掘两类青年达人:

第一类是有技能的青年达人,给他们搭建一个实现专长的舞台,使其成长为社区专业志愿者。根据他们的参与意愿以及参与时间,可以利用他们松散的、碎片化的时间参与社区事务,并且应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第二类有动员能力的达人。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社群人”、“社会人”,已经在组织各类业主活动,或已经是社区意见领袖。要善于利用他们的动员能力,一方面可以给予他们更多荣誉,这样的青年人,喜欢做社区活动,不辞辛劳动员大家做事情,他们是有参与意识,并有参与能力,是我们具有“公民意识”的人。同时,他们比较在乎社群乃至社会认可,要重视激发他们的社区成就感,有合适的项目能够发挥他们的专长。若我是一个律师,那么去参与社区邻里调解会有成就感;若我是一名设计师,参与到社区规划里会有成就感。同时,给予这些有动员能力的人一定荣誉激励。

05

(五)营造青年社区社群

青年参与社区建设,最初是被动的参与,社区邀请、活动吸引,但在参与过程中,要重视通过社群力量使青年由被动的参与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参与。社区是一个很好的阵地,容错性很强,包容性强。对于青年而言,社区是一个可以折腾出各种可行的开放学校,社区治理的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社群协作课程,因此,大中学生、青年社工、刚踏入社会的创业者……都可以在社区里面操作项目,提升能力,锻炼本领。

一旦参与,就会形成各类社群,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青年自组织,情感连接会随参与行为而大为提升。以静安区青年夜巡队为例,赋予了公益内涵后,夜跑队成员的交往更加深度,对于社群更加认可,参与更深,后来又拓展了不少社区创新项目,社区的活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文章图片8

三、体现项目逻辑,吸引青年广泛的社区参与

社区治理创新的一切工作,终将化为项目;社区治理的成效,也必在每一个项目中体现出来。微观层面看社区治理创新就是一个一个项目,因此,如要引领更广泛的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创新,一定要有项目思维,重视项目创新的核心作用。

一个好的社区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社区营造的很好的故事开端,使青年的参与自然而流畅。如成都郫都区郫筒街道的“恋爱博物馆”,就是一个青年参与的体验式主题空间,成为触动社区参与式营造的起点,该项目也是激发社区共同体的创意IP,吸引了社区青年共同的文化归依。当然,一个好的项目也是社区社群的灵魂,一个好的项目就能够吸引一批人,一批志愿者,成为大家愿意出钱出力的触点。当然,社区里面特别缺项目,尤其是创新项目。一个社区有活力,做得好,必然有很多好的项目在支撑推动。

01

(一)外来型项目的天然弊端

外来型项目需要更加广泛的资源支持,有天然弊端。当然,社区受各方面限制,好的项目并不多,因此,好的创新项目多从外面而来,市里、区里有一些创新大赛的项目落在社区;一些外来社会组织会把好的项目引入社区。

这些外来型项目落地到社区后,符合不符合社区的特点?社区干部和居民被动接受,愿不愿意配合?项目结束后,没钱了,执行方走了,会不会在当地持续发展?所以,引入外来项目后,也要实现本地社区化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02

(二)内生型项目从何而来?

外来型项目落地社区,更多是示范性、引领性、指导性的意义,而真正的要让社区有活力,内生才是最重要的。内生才能够可持续,资源来自内部,项目来自内部,参与来自社区达人和社区居民,项目才能可持续。

绝大多数社区自发产生好的创新项目的可能性不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以社邻家和UPBEING共同推出的“行动村”项目为例,“行动村”就是助力于社区创新项目的一个工具、一个品牌、一个小平台。为什么“行动村”项目会激发那么多的青年创意项目,因为它很好地激发了这些青年群体的成就感,吸引青年人(包括大中学生)成为社区行动者,激发了成长的动力,再加上被动(有些学校会有社会实践的要求)和自愿的诉求,社区也会成为他们泼洒创意激情的地方。大家一起众包、众筹,再加上社区创业的推手,一起培育更多的元项目。这些元项目又可以复制到更多社区,带动更多的社区项目,社区治理会变得充满创意。

“行动村”是社区治理创新项目的孵化器。“行动村”平台上面已经有了很多项目,有些是雏形还在创意过程之中,有些已经执行完成成为“元项目”。目前的平台上面已经有五六十个“元项目”,比如:一本与居民共创的社区杂志、万能生态砖、废弃物倡议工作坊……

在行动村,你可以找灵感、找资源、找合作,正如行动村所倡导的“这里是你个性化 '备课'的地方;在上面找到可以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在“行动村”上整合项目;灵活结盟,随时解散;在“行动村”,你可以发起项目,挥洒你的创意”。“行动村”是一个不断研发项目这样的平台,是社区治理项目、创新项目的孵化器。同时,“如果你有好的项目,我们帮你优化,帮你展示,帮你推广,为你提供一条龙的服务:你将拥有机构的专属页面,过往所有你发起的或是参与的项目都将一一罗列,让更多人了解,有效的展示机构的项目路径和项目成效。而对于潜在的购买方和未来加入者而言,也相当于一份动态的、可视的、可溯源的机构履历。”

文章图片9

03

(三)社区项目的参与重点是已育青年

已育青年是社区参与的重点人群。从传统意义上看,18到45岁的都是青年。18到25岁结婚之前这个年龄跨度的青年是极难影响的。他们刚离开组织化的生活,大学刚毕业,一下子进入到社会,新鲜感还没有过去,大量的时间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去社会上活动,社群交友、唱歌娱乐、听演唱会,这些占据了他们几乎所有的业余生活。社区在他们眼中是无所谓的、枯燥的,他们也不太可能把时间放到社区来。这一点很多商业企业、社区O2O企业倒看得极为精准,消费客群的重点从不是这批人,从不把18到25岁的这批人当成重点客群。

最有吸引力的社区项目是亲子项目。很多社区的亲子活动做得好,会吸引很多年轻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这样的活动。吸引更多青年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要重视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亲子活动的空间要小而美,像居委会的很多活动室就比较单调,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因此社区微更新中要重视小而美空间的设计和运营。一些社区的图书角可以更新成为绘本馆,方便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一起读绘本、一起玩,周末开展故事会或亲子绘本课程。

文章图片10

04

(四)要以社区创业思维创新社区项目

社区是一个包容的学校,是一所可以陪你失败的学校。因此,社区可以成为创意策划、宣传营销、规划设计、法律服务等社区青年创业者的第一个独立项目实施地。

“行动村”就是这样的项目,一下子激发了很多想做事的青年创业者、国际学校学生等的参与,他们一起构建各类“共创组织”,这些青年社群扎根社区,开发出了上百个“元项目”,例如“瓶水相逢”DIY、“意义小酒馆”、“打群架”等创意项目,引发了众多社区的复制推广。

因此,在社区中要重视打造类似“行动村”的青年乐意参与的协作平台,以社会创业、社会企业的理念创意、运营项目,打造行动学习网络,通过集体智慧与社群的众包,在终身学习的基调中慢慢建立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资源及公共财产,共造”社会空间“。从而系统性地为个人成长及进阶创造真实有趣的场景,帮助个人以不变的内核应对不断变化的未来。

05

(五)形成多方共赢、闭环的参与机制

社区项目要形成闭环,形成多方共赢的机制,形成闭环的社区参与生态。比如社区跳蚤会项目,是一个家长孩子都可以参加的亲子项目,孩子练摊,家长一边帮助孩子理东西、摆摊,一边鼓励孩子和社区居民交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社区共治项目,卖的钱的一部分可以捐给社区。社区跳蚤会还可以引入积分机制,可以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卖东西可以积分,做志愿者可以积分,积分对小孩子很有吸引力。孩子的参与锻炼了社交能力,激发了潜能,家长必然欢迎。

再如,有个小区招物业行风监督员,居委会干部灵机一动,说不能再去招那些老太太了,他们虽然有时间,但是他们已经参与的够多了,要招小小行风监督员,然后就在居民群里发出招聘消息。反应极其热烈,半个小时就把行风监督员招好了。

项目宣传渠道要丰富多元,有创意。可以结合很多业主论坛进行宣传、招募,在宣传的口吻上一定要亲民,而不是像政府发的通知一样,策划包装营销很有必要。充分利用“社区微脑”等小程序、微信群等进行宣传,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人群运营,目前此类客户运营软件值得引入,如这次疫情期间武汉的很多业主群在大的平台都暂停的情况下,将社区小平台对接周边资源,充分发挥居民作用,运营得很好。

文章图片11

06

(六)营造青年社区构建社区生态

使青年参与成为制度安排,不仅是个人参与,而是群体参与;也不仅是青年群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社区生态体系。这就是我们讲的“青年社区”或者“青年共享社区”。推动这样的社区建设,以青年为符号的社区,有很多模式:

第一个是商业模式。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看到很多所谓的“青年社区”,其实就是青年公寓的升级版,青年人在这里可以交友、创业、娱乐、共享办公,在这里的公共空间搞社区活动。他们的宣传点在于,这里除了能居住之外,还可以社交,能在公共空间、社区活动里很方便地找到同好。这是商业运营模式,背后有可以讲得通的逻辑。因为大家都在这里住,年龄差不多,有共同的消费,共同的文化,可以形成共同的爱好的社群,有些活动是收费的、高端的,所以能够在彼此之间形成更强的连接。有的青年社区已经成为比较纯粹的青年创业群体的小聚落。

第二种模式是由政府、共青团等推动的青年社区。这些青年社区由专职或者兼职的团干部推动。青年社区有制度,有一系列指标和标准,鼓励青年创新项目,吸引青年参与。这里面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动员,自下而上参与也是他们的追求。

第三种模式是理想模式的青年社区,是所谓的有理想情怀的共享社区。一批青年艺术家在大理的湖边聚集,一批青年对于自给自足感兴趣,就聚集到一个地方,共同打造社区,运营社区,大家一起修订这个社区的公约,然后以自己理想化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是理想情怀的青春社区。

这三种社区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最终诉求是一致的,无论以什么样的逻辑走,商业的、政府的、理想情怀的,最终还是希望这个社区能够真正地动员起来,把整个社区打造成为一个青年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