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旅散记】杨恩章||​福地红址——禹门口

 昵称70808387 2021-12-28
福地红址——禹门口
——全景式概叙禹门口的红色印记和胜景
杨 恩 章

禹门口(又称龙门),是我老家山西省河津市(北魏至北宋称龙门县)的地物标志,是我70余年来始终心向神往的神奇地方。


我的老家庄头村,处于河津地界的最东边,距最西边的禹门口相距55华里。我15岁那年,伙同几个同村儿时玩伴,有生以来第一次徒步游赏了禹门口,喜不胜收,流连忘返。当19岁入伍离乡后,大凡每次回乡差不离都要去黄河边品乡愁,总起来大约有近十次。


我所以对禹门口久念不忘,屡去不厌,是因为这块风水宝地,是神话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山水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汇聚地。这里,有美妙绝伦的神话传说,有自然天成的山河胜景,有血色铭刻的红色印记。

(一)大禹疏河、鱼跳龙门的祥址

禹门,又称龙门。龙门,古文称为夏禹所定名。据地质专家考证,龙门形成于3000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2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
传说过去的龙门,没有两岸的峡谷,原来的西边的黄龙山和东边的龙门山连在一起,黄河无去路,横冲直撞,溢山漫流,水患肆虐。据《水经注》记载,夏禹从两山之间劈开河道后,东西两山夹河,河宽不足40米,两岸悬崖绝壁,相对而立,形状似门,又犹如咽喉,黄河从中间狂泻而下,撞山击石,浊浪腾空,声震山野。“唯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奔腾的黄河,受到峡谷约束,横冲直撞到峡谷尽头龙门口,一个急转弯,又撞在峭壁上,掉过头来又扑向对岸巨石,又一次咆哮着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屿,再一次疯狂地将一道道水柱喷向高空,再落入谷底,跳出龙门。这就是龙门三激浪的奇观,“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古诗名句,形象地勾绘出了龙门三激浪的神奇景观。


据测算,黄河在禹门口的最大流量为每秒21,800立方米,一般流量为200至700立方米。最大流速为每秒10米,一般流速为每秒1米。洪水时最大水深为11米,平时最大水深3至7米。可谓水深流急。
黄河一出龙门向南,则是坦坦荡荡的平原,水面宽展,水势平缓 ,潺潺而流。平常一千米宽,发大水时猛增到三五千米甚至更宽,洪水信马由缰,肆意闯荡,淹没两岸的大片良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形象地再现了黄河河道屡屡变迁的情形。唐朝时在永济县黄河边所建的蒲津渡遗址和4尊铁牛,现已西距黄河东的堤岸2.8公里。据传,人们为了纪念夏禹的功绩,又将龙门称为禹门。因禹门自古以来是晋陕相通的渡口,便称为禹门口。


龙门一带,有夏禹凿山疏河鬼斧神工般的镌迹,还有不少有趣的神话传说。鱼跳龙门 便是其中之一例。
传说鱼类的祖先居住在东海,每年春暖花开,河水上涨,鱼类便成群结队,迎水而上,游到龙门处。因水流湍急,落差较大,鱼类一般很难平稳游过,最多只有72尾鱼能跃登龙门。跃上者,随即遭雷电袭击,尾巴被烧掉,从而变成真龙;不能跃上者,只好重回东海,继续为鱼。因而,人们就把鲤鱼跳跃的地方,起名为“龙门”,也因此有了脍炙人口的“金鲤跃龙门”的典故。唐朝李白在《与朝荆州书》诗中曰:“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身家荣显,即称为登龙门。时至今日,一些临近高考的学子,仍然要到此烧香许愿,希图一考高中。

(二)白求恩有惊无险的福地

在河津市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禹门是福地,白求恩有福相,在河津有惊无险,这是言之有据的。


1938年1月8日,求恩大夫在加拿大组织了一个援华医疗队,并自费购买了一批器械药品,乘“亚洲女皇号”邮轮,自加拿大温哥华港启程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月下旬,白求恩到达武汉,与周恩来见了面,他要求直赴山西八路军抗日前线工作。2月22日,白求恩一行与队友尤恩及周恩来派的警卫员离开汉口,乘火车周恩来考虑到从延安去晋察冀更安全些,他建议白求恩一行北上延安再前往前线。可是,这一路并不容易,白求恩一行数十辆大车运送医疗队物资的车队,上有敌机,下有追兵,20多头骡子被炸死炸伤,数人受伤。为了躲避敌机,他们只能深夜赶路。当北上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前线卫生部报到时,因前线卫生部在战火中已经转移,他们又于3月3日从临汾到达山西河津县。3月4日,在河津,人们为白求恩庆贺了他的48岁生日(他的生日其实是3月3日的)。

3月6日,白求恩一行来到禹门口,于次日从该渡口乘坐木船渡过黄河,安全抵达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县。说来甚为惊险的是,就在白求恩他们刚刚离开禹门口的第二天,日军就占领了河津,真是天佑人助使白求恩躲过了一大劫。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我们和紧跟后面的日军之间没有一点遮拦,这实在使人毛骨悚然。
白求恩大夫一行,在韩城住了9天后,从南路经西安北上延安,于3月31日,最终到达革命圣地,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白求恩一行。他们一行在同年6月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从此,白求恩亲自参与到中国抗日军民伤病员的救治工作,一直到1939年11月,因医治伤员患上血液中毒症,由于根据地医药缺乏,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毛主席特地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赞扬了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和“两个极端”的无私作风。
白求恩同志虽然在河津只停留了短短的5天时间,但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抗日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光辉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河津人民的心中。龙门古渡,白求恩大夫有惊无险的福地,必将永久成为人们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的好地方。

(三)阻止日冦西犯的屏障

在禹门口的东南方向,巍然屹立着一座抗日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向一九三八年在禹门英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壮烈牺牲的二百九十位烈士暨在八年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军民同胞致敬!”这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军民共同奋勇抗日的“禹门口保卫战”的历史见证。


日寇于1938年3月5日侵占河津,在县境东西南北交通要道设立了20多个据点,在县城东南修筑了简易机场,盘踞河津长达七年之久。日军所以在河津驻扎重兵,其觊觎之心在于占据河津西北部的黄河渡口禹门口。这个重要的黄河渡口,是秦晋的咽喉,西北的屏障,是日军进攻西北乃至近半个中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当时,守卫在禹门口东岸的是阎锡山属部,西岸韩城的守军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师。日军一占领河津,就不断以小股部队袭击禹门,遭到我军民迎头痛击,阴谋未能得逞。
当年12月25日,日军集结重兵5千余人,大炮20余门,飞机数架,兵分三路,朝着禹门口进发。这一天,寒风凛冽,白雪盖地。日军地面部队为了隐蔽作战,全部穿上了白衣,悄悄地向我军阵地移动。在炮火的掩护下,几千名日本拥向禹门口的几个重要目标。
而此时守卫在禹门口的我方兵力仅有700余人,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但我全体将士,面对强大的日军攻势,毫不畏惧,勇猛还击,牢牢地坚守着禹门口的阵地。
随着日军火力的不断加剧,战斗越来越惨烈,守卫在禹庙顶峰云中寺的一个加强排的将士们,全部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其中有的战士,为了不当俘虏,抱着枪支纵身跳入了滚滚黄河,以身殉国。
这次鏖战,从12月25日开始,到30日结束,共打了六天六夜,在反复争夺中,云中寺等主阵地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多次,日军终久没能抵挡住我中国守军的反击,拖着一千余具尸体逃窜。日军回到河津县城后在城隍庙内焚烧了五六天尸体,腐臭冲天。
嗣后,尽管日军多次进攻,并一时占领了黄河东岸,但他们妄图渡过禹门口西犯的企图终未得逞。
在这次禹门口战役中,我守军也牺牲了包括连长以下的战士290名。河津的民众,不顾敌人的炮火,为这些民族英雄们收尸送葬,在禹门口的东龙门山麓筑起了一个大大的坟冢。后来,又将大墓搬迁到了新建的烈士陵园。


禹门口保卫战给日军以重创,使得日军西渡黄河进犯陕西的计划破产,有力地保障了大后方的安全。消息传出后,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国民政府要员纷纷题词褒奖,于1939年9月,题刻于禹门口高崖石壁上。石刻分别镌刻着:气壮山河 、精神不死、伟绩千秋 、成功成仁、制仰(又剑扫、?却)扶桑、气壮龙门等。禹门口抗日纪念摩崖石刻,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解放军进军大西北的通道

在禹门口的黄河岸边,有几组我军将土西渡黄河的巨幅群雕,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王震所部及华北野战军19兵团西渡禹门,挥师大西北,围剿蒋匪军的情景。将时间再往前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 129师就先后东渡禹门口,奔赴抗日前线。禹门口几十年来一直闪烁着光荣的历史光环,镌刻着红色基因,传承延续着红色文化。


1948年1月,经毛主席批准,我西北野战军准备以“围城打援”的战法,消灭蒋匪援军于运动之中,在宜川打一场大歼灭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先以一部兵力佯攻宜川,调动几处敌军来援。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先歼援敌,然后再夺取宜川城。

1948年2月,调4个纵队分别由陕北地区向南开进;王震率领的2纵队同时从晋南曲沃地区出发,经禹门口西渡黄河参战。禹门口作为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驻守黄河西岸的蒋军,妄想凭借黄河天堑,阻挡我军渡河进入大西北。
当地政府动员了数百名民兵和船工,征用了9条大船、43条小船、60个小包(皮筏),还征调了300多头马、骡子和牛,支援部队过河。
许多村民自愿参加了当时设在村里的粮站、开水站等支前工作,并主动把200多块自家的门板卸下来,送到河边,让解放军从河滩铺路上船。


2月23日夜,先是艄公划小船载着二三十个解放军战士,冒着河对岸敌军机枪扫射,凭借娴熟的艄公技术,眼观河道,手把船舵,不时躲闪着河里的流凌。当船接近河对岸时,头一条般的船工原根邦不幸中弹,后边船上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冲锋强渡,西岸敌守军抵挡不住,弃防而逃,禹门渡口很快就被我控制,使后续部队顺利上岸。
这次我军部队过河,连续8天8夜没有停船,一共运送了8万余人(加上19兵团人员共20万左右)。 渡河中,部队未伤亡一人,战马未丢一匹,大炮未掉一门,而十一名船工光荣献身。


12月29日 宜川战役开始。我西北野战军以主力五个纵队转入外线作战。从四面向敌军发起猛攻,仅两个月就歼敌近3万人,毙敌第29军军长刘戡。3月3日,攻克了宜川城。

宜川战役,严重震撼了蒋家王朝,蒋介石匆忙从南京赶到西安,急调华东、中原兵力增援西北,这就使我军获得联合发起洛阳战役的战机,有力地策应了中原战场的作战,西北战场的形势也大为改观。


(五)率先跃过“龙门”达小康共富的“金鲤”

在禹门口黄河东岸,有个闻名遐迩的河津市龙门村。

该村有3500多口人,1700多亩耕地,人均不到半亩。解放前,龙门村靠龙门古渡做苦力和背纤拉船度日,后来多年仍是“吃粮靠供应、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95、96年,本来穷得叮当响的山村,连续遭到了泥石流和山洪的袭击,200多户无家可归,真是雪上加霜。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党委书记原贵生,带领村民们奋力拼搏,不仅很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一跃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和中国十佳小康村。这真是“金鲤鱼”跃进了新龙门。

作者基于实地考察,并研究有关资料和报道之后,得出了一个最深印象,就是龙门村所以能在全国村镇率先成为跃过“龙门”脱贫奔小康的“金鲤”,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党委书记原贵生和党委班子的领导下,近25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理念,坚持走“共富、绿色、可持续和全面建设”这四个正确的发展之路。



一是走共同富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龙门村逐步走出一条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支撑、采取集体经济、股份经济、联户经济、个体经济、混合经济多元化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2020年,村办集体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8亿元,跻身山西省百强企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7万元。年底,为每位村民人口分红达5100元。养老医疗全覆盖,村民看病基本不花钱,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费用村里全包。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实行政策倾斜,还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450——600元的养老补助金。全村没有巨富户,也没有贫困户,而是同走富裕路,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二是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多年来累计投入1.6亿元,持续开展人居环境的改善,率先从严从高完成焦化等行业提标改造,通过义务植树建成千亩环村林带、千亩环厂林带,林木覆盖率达到47%,同时绿化加美化,村内街心花园、绿树、草坪、雕塑、楼台、亭阁、喷泉、假山错落有致,实现了村在林中、景在村中、人在景中。今年3月,该村被评为2020年度的“全国生态文明村。”


三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龙门村所有企业,总共占地30公顷,全部分布在原来的荒山野岭上,是龙门村先后投资几百万元开垦荒山造出来的。“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原贵生在发展龙门经济的同时,也保住了宝贵的可耕之地。

四是走全面发展之路。龙门村在大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风民风的改善。通过办村史展览馆、警示教育馆、图书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馆、道德大讲堂、开展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地加强社会主义新道德风尚的建设,相继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示范村”。与此同时,龙门村依托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利用禹门口红色印记,大力兴办文化旅游业。如今,黄河湿地公园、水上运动休闲园、大禹庙、明清街、梯子崖、飞龙栈道等景点,颇具特色和规模,每年都吸引来数十万游客,为村里增加了大笔经济收入。今年8月,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随着龙门村的全面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中国十佳小康村”等殊荣,龙门村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龙门集团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原贵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七、十八、十九大全国党代表。

(作者基于几番实地观察,并借鉴了有关资料和网文,文中插图也多来自网络。这里特向首创者致谢!)



作者简介 
杨恩章,山西省河津市人,1965年2月入伍,当年9月入党。曾任65集团军宣传处长,193师(前身为红一师)政治部主任、政委等,在正师职岗位退休。年轻时被军内外几家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或特约记者,写有《官德与官能》《官德与理性》《官德与官戒》三本书,前两本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