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型街区的概念与特征

 昵称45199333 2021-12-28

图片


创新型企业向城市中心区特定区域集聚这一特殊现象,在不同城市可能说法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最核心的目标是吸引知识型员工以集聚高技术业务;努力推动知识型员工间的创业和思想交流;提供丰富多元的街区化城市生活。创新型街区是目前城市创新区中规模最小、创新要素布局最紧凑的一种类型,不仅具备创新区的一般要素,在地理空间、经济活动和城市性方面也呈现出一些专属特征。


创新型街区的地理空间

位置与规模

当前国内外创新型街区大多集中于一些城市中心和次中心的“锚机构”附近。该地区常常已经具备完善的商业设施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同时配置了价格合理且有吸引力的居住空间,体现为居住工作一体化的城市区域。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地,创新型街区不需要太大的地理空间,多以小区块为主,如伦敦的国王十字区的面积只有 0.27 平方千米,纽约曼哈顿硅巷的发源地熨斗区(flatiron district)的面积也只有 0.35 平方千米。创新型街区通常是没有具体边界的,其规模随着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与创新功能的空间扩散范围而变化。

由于知识传递的空间边际成本不断增加,城市创新区企业对于密度和距离的敏感度较高,创新企业大多相互靠近,同时也接近相关科研机构。大学和研究所是创新产业的重要技术来源和城市创新区的重要空间参与者,在一些原来没有大学的创新区,管理者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大学在这里建设卫星校园。

公共空间形态

在创新型街区,公共空间都是围绕知识创新这一核心功能来组织的,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和实用性,而知识与信息获取的公平性也使得创新空间表现出更好的平等性。

以公园、广场、街道等为代表的具有活力的开放型公共空间往往被重新规划创制,通过嵌入式配备高速互联网、无线局域网、计算机与数字播放设备等,具有了数字化的可通达性。空间中的街道大多被灵活地转化为创新技术的实验场所。例如,在波士顿、巴塞罗那、艾恩德霍芬、赫尔辛基、首尔等城市,街道与公共空间常常被用于测试新型街灯、废弃物收集、交通管理系统以及数字技术等。

同时,传统的建筑空间也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以服务创新型人群,促进创新行为,如多种价格梯度的混合型住房、社区服务零售店、研发与商务复合体等。以商务楼宇为例,此类建筑往往针对初创企业规划提供更具弹性的工作室、实验室以及面积更小、成本可负担的区域。

地理连接性

创新型街区具有高度的内外部地理连接性,通过新型交通、信息、互动媒介、服务体系的链接作用,构建起彼此紧密互动的创新体系和网络。

优质开放的城市空间模糊了工作场所与社会空间之间的界限,不断吸引人们参与知识的交流与互动。其中,以零售空间和开放空间为代表的社交型公共空间在吸引人气、增加沟通机会、激活创新活力上作用突出,利用免费Wi-Fi、室外座位与人行道互通、中等价位、24 小时营业、时尚氛围等优势,吸引人们频繁访问。开放空间往往彼此连接,拥有连续的双向行人流,交通流量随之增加使空间显得更具活力,进而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因此,创新型街区的道路交通组织也基于区域内的混合功能布局而倾向引导高密度、无阻隔(如没有围栏隔开的高速通行道路)以及绿色通行,而随处可见的公交、自行车、步行道等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设施既增进了创新型街区与所在大都市区之间的内部连通性,也是创新型街区优质生活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创新型街区的重要标志。城市更新型的创新型街区大部分由旧工业区转型而来,本身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随着 20 世纪中期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对城市中心区造成的空间伤疤往往将城市内部统一的社区分割,破坏了城市街道的有机组织和空间的连接性。为此,希望复兴城市活力的地方政府致力于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各种交通方式应对城市空间的割裂,以提升地区交通的整体流动性。2012 年,耗费 5.5 亿英镑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改造完工,加上原有的 6 条地铁线路,这里成了英国最大、最重要的综合交通转运站,进而将国王十字区与整个伦敦地区的其他地标串联起来,大幅提升了街区的交通可达性,吸引了英国飞机发动机巨头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公司,以及信息技术行业的谷歌公司、脸书公司等多家科技巨头区域总部入驻。纽约硅巷所在的曼哈顿地区则密集布局了 15 条地铁隧道,共运行 20 条线路,区域内轨道站点数量达到 148 座,站间距仅为 500 米左右,站点 600 米半径覆盖率达到 95%,车站密度是纽约全市平均水平的 17 倍。多线路、密站点、多出入口的轨道交通设施所打造的高品质出行体系,有效支撑了面向整个曼哈顿地区更多的人口和工作岗位的交通服务。

此外,在创新型街区,信息沟通基础设施同传统物理设施的建设处于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其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在有限的空间范围里无限扩展与外部的连接。“无线城区”“智能城区”是创新型街区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具体涉及高速无线上网全覆盖且低成本、智能代理服务、智能社区、智能交通与物流、智能城市安全等。

创新型街区的经济活动

创新型街区代表了一种和传统经济不同的发展模式。与以往单纯强调商业发展的城市复兴策略不同,创新型街区通过增加企业和网络提升区域的全球价值链竞争力,通过创造动态空间氛围来强化知识溢出效益,融合不同行业和专业,成为提供产品、技术和市场解决方案的空间聚集场所。

知识溢出显著

活跃的知识溢出和交换是形成创新型街区高质量经济活动的关键。创新型街区同时集聚了创新驱动和创新培育两类经济活动要素。创新驱动要素主要是指研发机构、医疗机构、大中小企业、初创企业以及单个企业家、创业者等创新主体,致力于开发符合市场化的前沿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要素则是为创新主体以及创意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类组织,包括孵化器、加速器、创意论证中心、技术交易平台、业务共享空间、地方高校、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以及部分法律咨询机构、专利律师和风险投资公司等。在此基础上,各类创新活动空间作为连接不同要素的媒介,推动了企业家、雇员、研发人员与投资者在创新型街区的集聚,并促使上述主体进行基于市场的创新创意协作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原住居民参与并鼓励这种互动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型街区中创新活动的经济应用属性。

创新型街区尤其重视社会关系与网络资产的建设,以增强不同经济活动要素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联系。例如,通过专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会、创新集群专业会议等方式推动强化相似领域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而网络早餐会、技术创业课程班以及在不同创新项目承载楼宇之间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等则是推动建立新兴特别是跨领域间社会网络的主要形式。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大多数创新型街区的发展都是基于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在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兴需求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转型发展。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后,伦敦科技城(硅环)的新创企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数字技术创新与当地传统金融产业优势融合的结果。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一个触手可及的庞大市场和众多金融机构,硅环的创新者在金融业基础上叠加科技创新,催生出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和项目,在信用贷款、转账换汇、移动支付等方向快速衍生。同时,伦敦时尚行业的市场规模和时尚文化所奠定的市场需求也为时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欧摩时公司(ASOS)、珐菲琦公司(Farfetch)都已是市值过百万美元、业务全球化的科创企业。而在纽约曼哈顿硅巷,新一代的创新者依靠本地传统媒体、印刷产业以及先锋文化基础,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与之充分融合,最终促使当地成为新媒体产业的初创集聚地。

产业与本地社会生活的连接

创新型街区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自然交织、富有街区活力与人文特色的城市型创新区域,其产业和经济活动与街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一方面,创新成果首先应用于创新型街区居民和区域内的设施更新,直接影响着创新型街区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为支持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围绕各类人群的工作生活需求,创新型街区内零售、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态也更为丰富。例如,为使创新产业更有效地服务于本地,匹兹堡上城区积极鼓励创新机构充当城市问题解决者,包括支持杜肯大学建设城市实验室,分析监测地区交通流量、空气污染、能源消耗、雨水排放等方面内容,支撑城市决策,并以杜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UPMC)为核心设立“服务商会”,组织本地机构、企业联合处理解决社区面临的交通、医疗服务、城市风貌、开放空间等问题[29]。此外,创新型街区对传统街区的改造并不采用“拆光旧的—盖全新的”的二元行为模式,而是坚持“适应性重新利用”的理念,强调在对既有物业建筑、街区文化和环境品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对其在功能、业态等方面进行开发与重新激活,进而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增长,带来经济动力。

创新型街区的城市性

人口结构多元化

一个健康的创新型街区应该包含多元化的人群结构。创新型街区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人们在这里更乐于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以增加自身的收入,是创新型街区保有和谐社会氛围的基础。同时,各阶层人群在创新活动中互为支撑。其中,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管理者等“精英阶层”是创新发展的核心人群,更直接地从事着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而普通从业者、学生、老年人等“大众阶层”则通过增加创新型街区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密度、创造更多消费需求,为“精英阶层”打造创新经济提供必需的用户和信息,进而共同维持着创新型街区的创新活力。

创新型街区普遍具有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因此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域的种族、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此集聚,而随着创新型街区内的人群结构更加多元,文化异质性特征也会日益凸显,各种文化与生活方式在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新的创意火花,成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型街区空间品质的新动力。事实上,创新型街区的演进正是随着“新人群”“新文化”的嵌入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形成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过程。

社会功能突出

创新型街区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强调创新的外溢效应对本地居民的带动,在促进邻近社区共享教育和就业机会、为弱势群体提供住房保障、推动公共设施更新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首先,创新型街区注重雇用、培训及支持当地劳动力,致力于为低收入就业者提供更具成长性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帮助其获得可持续的家庭收入。地区内的各类创新主体为获得更丰富和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往往自发地积极参与当地公共教育质量和数字化联通水平提升的相关工作中,有力支持了地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其次,创新型街区通过各种混合功能的建筑设计,确保了不同阶层和工作类型人群的居住需求。例如,为年轻的单身“创新人”打造微型公寓;通过提供保障性住房、建立信贷基金等方式完善对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措施;针对学生、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出建设具有针对性的住房设施等。

最后,地区政府通过建立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础的与私营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实施创新型街区开发,形成了更有利于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住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例如,在传统的开放空间和市政基础设施改善的基础上,加入了与公司创业、创新文化和就业相关的公共利益改善类型,很多创新空间的建设都与新型教育机构、开放办公空间、网络信息等设施更新紧密结合。

高品质生活环境

创新型街区既是物质空间,也是社会空间,更是公共领域,是生产、生活、消费等多功能组合的集聚地,因此创新型街区建设更加注重对创新创业人才生产与生活诉求的协调与满足,具备充足的医疗诊所、商店、酒店、咖啡馆、小型宾馆等便利服务设施。创新型街区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产业或某类资源,而是学习、研究、创新和生产活动的汇集与交织,更加强调创新的开放与共享,并利用创新的成果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城市创新型街区既关注基础设施、城市规划设计和功能建筑等物质环境,也重视社区环境的作用,通过提供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均可承受且各具特色的住房选择、零售与服务行业以及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提升地区的吸引力。创新型街区商业态和住宅等级的配置充分体现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特征,以满足处于从初创到行业领袖的不同阶层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采用混合布局的方式促进空间上的流动性,提升了整体空间的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