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搌布 刷锅把子 扫地把子

 品茗客人 2021-12-28

一、搌布

  在我们盐阜地区的方言中,“展”的读音有二:黄沙河北的几个县,读如“俭”jiǎn;黄沙河南的盐城、建湖是读作尖音,如ziǎn。再向南,东台、大丰,虽是同一个行政区,却不属于同一方言区,那里的读音,我就不清楚了。

  搌,是抹、擦的意思;搌布,就是用于擦桌子、灶台子的布。

  四五十年前,搌布,不是值钱的,没有人家舍得花钱到店里去买一块专用的毛巾回来作搌布用的。家庭主妇,很少不会做“针线”。翻找几块旧布,洗干净了,拿针和线纳一下,做成一本书那么大小的搌布,在一个角上做一个小扣子,便于悬挂。一块搌布就纳成功了。

  吃饭之前,尤其是在吃中午饭之前,拿搌布把桌子搌一下,开始摆碗筷、摆小菜了,盛饭。吃饭。吃过饭了,桌子收拾了,再拿搌布把桌子搌一下,洗碗盆里加些热水,先搓筷子后洗碗。碗筷洗干净了,将搌布淘一下,挤干,桌子再搌一遍。搌过,将搌布再洗干净,就要挂到门口墙上晒干、晾干。

  晚上,睡觉之前,仔细的妈妈往往还得检查一下,挂在外面的搌布有没有收回来,不要被人偷走了。

  那个时候,搌布只搌桌子和锅台子,不用于擦手,更不能用它来擦嘴。说是用搌布擦嘴的小伢子,会没人欢喜的。

  过去,家庭里不具备洗澡的条件。天气还没特别热的时候,一天生活做下来,身上有汗了,打一盆热水,挤一个毛巾把子,将身子擦一下,也叫“搌”的。但搌身子是要用手巾,而不可能用搌布的。

  日子好过了,有专门买来的粗毛巾做搌布。名称也因为普通话的普及而改叫“抹布”。

  搌布也就渐渐从日常中消失了。

刷锅把子

  搌桌子、搌桌子用搌布,刷锅就要用刷锅把子了。

  我们老家最早的刷锅把子是用芦粟秆子做的。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还有大灶。灶上有一里一外两口锅。锅用过了,要洗要刷,就要用上刷锅把子了。舀一瓢水进锅,拿刷锅把子在锅里刷几圈,再将水舀出来,倒掉。烧菜的时候,锅里还有些残余的水,也就拿刷锅把子在锅里转两圈,将水汽弄干。

  计划经济时代,粮油全是上计划的。一个城镇人口,一个月才供应四两食用油。做菜,没油可不行;油放多了,也不行,哪个会过日子的人家平时敢多用油啊。刷锅把子又承担起一个特殊的使命——相当于后来专用的油刷子。做菜之前,滴些油在锅里,再拿刷锅把子在锅里刷一圈,让大铁锅四周都均沾一些油花子。

  1970年代末,苏南的下放户们带来了另一种刷锅把子,用竹丝做的。用那个刷锅好像要比我们苏北老家用芦粟秆子做的要干净,但,不能用来刷油。苏北人家一般不太习惯用。

  “刷锅把子戴个斗篷——也要你朝他鞠个躬。”

  很小的时候,就曾听大人们说过这话。意思是,人在外,得隐忍,要会谦恭。

  如今,厨房里用于刷锅的专用工具多了,有百洁布,有钢丝球。刷锅把子也就成为历史记忆了。

扫地把子

  过日子的人家,日常的生活少不了扫地把子、畚箕。

  扫地把子,也是用芦粟秆子做的。讲究的家庭主妇,会在一把新的扫地把子买回来之后,先用细绳将扫地把子再编一两道,耐用;把手处,还会用旧布条子包裹起来,不剋手,好拿。

  过去,人们住的是平房,家里也是泥土的地面。地,天天要扫的,但扫的基本是灰尘。泥土的地面,也不伤扫地把子。一个扫地把子能用上好几年。

  第一次知道这扫地把子叫“扫帚”,是小学二三年级读、背《毛主席语录》的成果。

  “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如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老师告诉我们,什么叫“扫帚”?就是我们家里头用的扫地把子。

  讲究的人家会将扫地把子也弄个小扣挂在墙上。一般人家就将它往墙根一戗也就行了。

  后来,又知道,扫地把子又叫“苕帚”,还有不是用芦粟做的,而是用另一些植物的细枝做成的。但那都是家常扫地用的,小的。大的,就是用竹枝做的了,在我们的方言里,叫“苕竹把子”,是有一人高的那种,专门打扫室外空旷的地方的。

  1995年,搬进学校分配的福利房,虽是楼房,地面是地板砖的,还是要用扫地把子的。

  那一年,同事俊江兄弟送了我一把他老父亲亲手扎成的扫地把子,不是芦粟做的。相当好用。我用了十多年。

  住木地板的房子,用上吸尘器,用上塑料丝做成的扫帚,用不到老式的环保的扫地把子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