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岁女孩当街暴打妈妈被全网骂:真相却没这么简单!

 昭德心理官方 2021-12-28


前几天,一个15岁的女孩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

原因是她动手打了自己的母亲。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事发地在常州某繁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女孩和妈妈来到一家手机市场,因为她的旧手机坏了想买一部新手机。

原本她和妈妈商量好了自己出4000元,剩下的2000元由妈妈补齐,可到了手机市场妈妈却反悔了。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因为妈妈听人说旧手机修修还能用。

女孩见妈妈反悔,虽然不开心,但这并不是她崩溃的缘由。

此时的妈妈为了让女儿认识到她不该买如此贵的手机,所幸停下车子让众人给她“撑腰”。

驻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没过多久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女孩成了大家口中的“不孝女”,她被众人围在中间指指点点、奚落指责。

所有的人都在评论孩子的不对,女孩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孩子打母亲的行为肯定不对。今天,我们抛开道德对错的评判,一起来聊一聊这类“情绪失控”孩子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缘由。


什么点燃了孩子心中的怒火?


我们把女孩当成了“疯子”,但她的崩溃“发疯”却有迹可循。

首先,妈妈失信在先,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女孩想买的手机,是妈妈答应自己的;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她对不信守承诺的大人无计可施。

父母口中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心中的一份期待;

失信于孩子,浇灭的不仅是一份期待,更会让他们丧失信赖别人的根基。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其次,妈妈不仅失信,还道德绑架女孩。

面对妈妈的失信,女孩只是催促妈妈快点走,但妈妈却一动不动。

她的想法是让众人劝解孩子不该买那么贵的手机,让女儿不要浪费金钱。

女孩看到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她也逐渐崩溃,女孩歇斯底里地喊:“走不走,走不走啊!”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面对大家的指责,女孩只想尽快逃离。而妈妈则想借悠悠众口,让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最后,看客们不明真相的指责,点燃了最后的导火线。

一个15岁的女孩正值青春期,是一个要面子的年纪,却被当成反面例子,她要接受不明真相的人们对她的指责、辱骂。

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视频发到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指责女孩;

舆论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所有人都开始“讨伐”女孩。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视频的最后是,女孩无助地坐在冰凉的地上,歇斯底里的哭喊声让这个冬天更加寒冷。

那是她内心的绝望与气愤,还有委屈的呐喊。

《情绪心理学》一书中,解释了人们由愤怒到攻击别人的心理变化:“诱发攻击行为的情绪,是愤怒积压造成。”

女孩打人固然不对,但她内心的情绪是被一步一步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别让孩子活成一座孤岛


在浙江温州两个女孩因为家长爽约爬到4楼的雨棚想自杀。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事发当天,本来答应去对方家里玩耍的家长,却没有做到;

两个女孩一时想不开便相约跳楼。

好在被及时赶到的消防员救下,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有的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遇到一点小事就轻生。

对于家长可能是小事一桩,对孩子来说却如同整个世界的坍塌。

在日积月累中,孩子对家长的信任被消磨殆尽,内心早已成为一具空壳。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知乎上,有个问题说:不被父母理解是什么感受?

有个最高赞的回答说:他们让你明白什么叫人生而孤独,即使是最亲的人也不能理解你,那种孤独感令人窒息。

就像约翰·正恩有句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同理,也没有一个孩子想活成“心理孤儿”:如果一个人从小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就会形成“孤独心理”,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我们就把他称为“心理孤儿”。

心酸、绝望和无人诉说的痛苦,把一个个孩子切割成了一座座孤岛。

长此以往,可想而知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有多大。


请抱抱那个绝望的孩子!


心理学家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如果缺乏教养,爱就会失去意义。

只有正确的教养方式,才能教出懂事理、明是非的孩子。

让我们参考以下3条方法,来看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需要修正。

1.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怎样回应孩子的要求”时,提到先鼓励孩子与你交流,一些要求提3次时满足1次。

比如,当孩子想要买小汽车时,父母可以跟孩子说,有什么事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只要你要求合理,咱们可以商量。

当类似的事提及了3次左右,可以适当满足孩子一次要求。

孩子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要求,背后是他渴望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很多时候,孩子表面上是在向你索取物质,同时也是在向你索求关注和爱。

其实,他们更在意的是父母通过买玩具或物品这件事来证明“爸妈是爱我的”。

当我们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好好沟通时,就是在维系亲子间的爱。

2.言出必行,遵守原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项孩子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调查,其中“说话不算数”排名第一。

父母随口的承诺,可以立即安抚吵闹的孩子,同时又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满足。

如果,当满心欢喜的孩子跑来向你兑现诺言时,你却装傻、辱骂,无异于给孩子欢喜的内心泼一盆凉水。

图片来源:《爸爸回来了》

就像《四重奏》里那句台词形容的一样:“比悲伤更令人悲伤的,是空欢喜。”

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会信任你。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威信何在?

孩子又拿什么来重建信任,去相信周围的人和事?

3.创造温馨的成长氛围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节目里分享过和儿子的相处模式:平等且相互尊重。

郑渊洁在儿子郑亚旗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儿子要称呼自己的名字。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不可思议,岂不是不把父母放在眼里?

实则不然,这样的相处模式使郑亚旗更喜欢和父亲一起高谈阔论,宛若好友;而遇事他又都会和老郑商量,寻求建议。

对于郑渊洁父子来说,正是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相处模式拉近了父子俩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是父子亦是好友,跟孩子既能平等相处又能互相尊重。

郑渊洁父子平等相处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家庭,家长们想要和孩子平等相处还可以这样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会议、讨论和家庭决定中,给孩子一定的话语权,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在重大决定中适当参考孩子的看法。

心理学家珍妮佛也曾通过研究证实: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喜爱和接纳,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行为。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反之,父母创造的恶劣成长环境可以把孩子硬生生逼成扎手的刺猬。

曾几何时,他也是软糯糯跟你亲昵的宝宝。

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呢?

或许是孩子需要你时你一次次以忙碌为借口,敷衍且冷暴力的时候;

或许是孩子想跟你分享喜悦你嘲笑他幼稚、异想天开的时候;

或许是孩子想要你兑现承诺你装傻欺骗他的时候……

孩子身上的每一根刺,也许都是你当初亲手扎向他的责骂、欺骗、冷暴力,一次次的伤害催生出了他保护自己的厚厚铠甲。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最终,铠甲隔绝了伤害,也阻断了亲情。

难道,这样的孩子是你想要的吗?

父母肯定回答:不,我想要暖心明媚的孩子。

那么,请从现在开始,自己先做一个温暖和煦、坚持原则、言出必行的父母。

所谓,爱出者爱返。

只有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爱和关怀,内心拥有满满的安全感后,才会从心底里长出暖意,散发出阳光的气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