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造学社“寻宋”,从破译天书开始

 苏迷 2021-12-28
《姑苏晚报》2021年12月28日 A03版

  本报记者 周缘

  一套由民国风云人物朱启钤收藏的陶本《营造法式》,曾摆放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栋梁——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入口处最显眼的展柜里,这个以梁思成为主线的展览,在今年下半年吸引了众多热爱古建筑艺术的人士参观。而在这本《营造法式》的旁边是一张复制的扉页,上面写着梁启超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寄语:“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

  在《营造法式》打开的一页纸上,斗拱样式的示意图标注着“卷杀”“铺作”“出跳”等术语。192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的梁思成收到这本书,心情或许和今天的读者一样,先是“一阵惊喜”,随后是“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它如天书一样,无法看懂。在此之前,这本“天书”已沉寂数百年。

  《营造法式》由李诫编修,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堪称古代建筑学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宋室南迁,原镂板毁于战火,它能流传至今,得益于宋代苏州刻书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苏州刻书业的助力,流传后世的《营造法式》成了“催生”营造学社和梁思成在中华大地上的“寻宋之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

  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指出,《营造法式》在南宋有过两次重刻,都是在平江府(今苏州)。第一次是绍兴十五年(1145年),平江知府王㬇得到旧本《营造法式》后,重新“开板”印行,此事见于现存各本后的重刊题记。王㬇曾任工部侍郎,到苏州任职后,多项建设工程在他的主持下开展,如姑苏台、百花洲和重建的天庆观,天庆观后改名玄妙观,现在的玄妙观三清殿还保留着当年的木架结构。

  另一次没有史籍记载,据多位学者考证,应是在绍定年间(1228年至1233年)。自1919年起,清内阁大库陆续散出三卷半《营造法式》,虽只余残卷,但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孙中旺介绍,残页上的刻工姓名有金荣、蒋宗、贾裕、蒋荣祖、马良臣等,他们共同参与过平江府官刻《吴郡志》和私刻《碛砂藏》的刊刻工作,说明这极有可能是平江府官方主持的再次翻刻。另外,金荣和蒋荣祖均为杭州地区的刻工,在杭州参与过《经典释文》《武经七书》《太玄经集注》《冲虚至德真经》等书的刊刻,可知当时苏杭一带刻书业的紧密联系。这些刻工并不是被浓墨重彩书写的大人物,我们很难知道他们的生平事迹,可他们在刻书版心留下了小小的名字,在当时是为表明责任并计工费,在后来则成为古籍版本鉴别的重要参考。

  南宋亡后,《营造法式》不再具有验收工程的作用,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江浙一带的藏书家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其中以北方官式建筑为样本的建筑术语,却让《营造法式》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悄然流传,在苏州就有钱氏述古堂抄本、张金吾抄本、张蓉镜抄本、瞿氏铁琴铜剑楼抄本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路珂认为,这一方面是源于江南的藏书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朝统治下的江南文人仍将宋文化看作是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试图用这种方式来保留它。

  1919年,朱启钤作为“南北和谈”的北方总代表前往上海,途经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找到了来自晚清杭州藏书家丁丙“八千卷楼”藏抄本《营造法式》,如获至宝,立即与当时的江苏省长齐耀琳协商,第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称为“丁本”。刻书家陶湘遵照朱启钤嘱托,考证校勘,又重新出版“精刊精印”的“陶本”。这是梁思成收到的版本,他意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一套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学科的体系,需要深入、系统研究。

  朱启钤将《营造法式》比喻为“可以启无数之宝库”的钥匙,以此为契机,他在北京创办营造学社,邀请梁思成、刘敦桢分别担任法式和文献组的主任。那时,梁思成29岁,刘敦桢34岁,他们留美、留日归来,毅然放弃稳定的教职,全身心投入从零开始、艰难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中。

  书本自有其命运,经再版、传抄、收藏、失传、复得,《营造法式》在数百年后再遇知音。在这个过程中,江南的刻书与藏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朱启钤曾说:“《营造法式》一书重刊于平江,明清以来写本流传,亦以江浙故家为最,故今苏杭建筑,若月梁琵琶斗等,犹如宋制。”可见《营造法式》亦对江浙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明清建筑中仍保留着宋代的典型特征。

  带着这本宋代的建筑教科书,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中华大地上开始了一场“寻宋之旅”:先通过对《营造法式》的初步研究获得线索,然后实地调研、测绘建筑遗存,再将实物结构与书本一一对照、验证,最终将这本宋代天书破译出来。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刘敦桢各自带队,走访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测了27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发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国宝级建筑,并构建起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营造学社位于当时的北平,华北地区又留存了大部分宋辽金元的古建筑,因此前期的大部分调查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抗战爆发后,学社向西南内陆转移,只能在云南、四川两省开展调查。为数不多的几次“下江南”,成为更加值得珍藏的回忆。

  上个月,吴文化博物馆一场题为《从大村西崖到中国营造学社——近代苏州宋元建筑的记录和研究》的讲座,引起了人们的访古兴趣。千年前拔地而起的古建筑、80多年前营造学社的考察路,与今天我们的再探究,在三个时空中重合交叠。营造学社的探寻江南古建之旅走了怎样的路线?有哪些惊喜与遗憾?我们将继续在“寻宋江南”主题融媒行动中为你揭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