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重新认识一下,1000岁的“王安石”能长成啥样

 传统服饰 2021-12-29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前几天大家都忙着祝王安石一千岁生日快乐,然后我就发现大家使用的王安石画像都不太一样,索性就来聊聊“王安石的形象”。

这个话题可能有点枯燥,试图感兴趣的大概可以看作“古人真实形象的探寻与再现”。啊,换个题目果然看起来高大上了不少呢!

△ 王安石1000周年诞辰当天截屏

一般来说,像王安石这样当过官的大佬,都会留下画像,但不一定是王安石留下的,也可能是王安石的后人、我们的先人留下的。

简单说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名人形象主要能分两个大类,一种是形象比较端正的个人肖像画,有全身的也有半身的,一般会收录在祠堂、族谱、作品集里和名人画像辑录里,另一种则会附带情境,姿态随意,多以故事性的文人画形式出现。由于前者的身份更确定,本身用途也更严肃,所以像教科书以及这次“生日会”里用到的多是这种。

如国家图书馆举办“千年回望王安石——纪念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百部经典》阅读推广特别活动里,王安石的形象明显有别于宋代装饰,而是一身明朝人打扮。

△ 图片来源:新华网

△ 国家博物馆藏王安石像

这幅画像据传原来是挂在抚州“荆国公祠”中,“为其生前画像唯一摹本”。“荆国公祠”也就是现在的抚州王安石纪念馆,原来是安石先祖故居,在他过世之后就建为祠堂,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日军炸毁、六十年代又遭劫难被拆毁,如今的纪念馆是八十年代重建的。

正祠内正中供奉王安石生前画像,“著帽束带,神采如生”。这幅画像是王氏子弟从金陵定林庵墙上临摹来的副本,并配上王安石夫人吴氏的画像,一同供奉在祠堂内,后定林庵遭水毁,这张一直由王氏后裔保存下来的王安石画像的摹本,便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资料,解放后已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尽管很多资料里提到,这张摹本是宋代流传之物,但只要了解服饰史就可以明显发现存有疑惑。这次江西博物馆举办的“千载一瞬——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里海报图中出现了几乎是一样的形象,甚至比国博这张摹本更完整。而江西博物馆馆藏这张就明确写出为明代的王安石像轴。

△ 图片来源:江西博物馆

△ 江西博物馆馆藏 明代王安石像轴

但这个形象对我们来说终归是陌生的,甚至于在此之前大家都不太能搞清楚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是上面的哪一张。更为人所熟知的、也是印入一些教科书的,也更符合大家对于王安石形象想象的其实是下面这张。

△ 宋丞相王荆公安石

这张出自南薰殿的《历代圣贤名人像》,形象更具宋代风格,乃至于一些王安石相关的连环画、雕塑等也是从这个画像衍生而来。

南薰殿是一个提到古代名人形象常常会绕不开的地方,因为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帝后、名臣、圣贤的形象,大多来自于这个地方。清乾隆时期将内务府中的前朝画像进行整理,并将损坏缺漏的进行补缮重装,而后藏于南薰殿,其中宋元明的帝后画像较为完整,常常学者们讨论时引用的就是这些。

学者引用和形象塑造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尤其这个形象貌似很符合人们对于王安石的想象,而实际上更代表的是他的年代与身份。一旦有相似的人物出现,就会令人模糊,比如同出《历代圣贤名人像》的范仲淹像,大概也就是胖点而已。

△ 宋参政范文正公仲淹

南薰殿这批画像究竟绘于何时,哪些是明朝所绘,哪些又是清朝所补,学者们还是有些争议的,这争议甚至可以精确到某一张画像。像王安石的《历代圣贤名人像》基本认为是明朝绘制,但不一定是明朝原创,与一般认为是南宋绘制的宋帝画像相比是有一定的相似性的,所以明朝画师或许参考过宋代的版本。

△ 宋哲宗像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南薰殿画像如今分藏于北京故宫、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等处,以台北故宫居多,还有一些曾被记载却目前未见踪迹的。

另外还有一个也比较少见,但比较休闲打扮的王安石形象,出自清人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其实清人画过很多名人画像集,也算是一个古人形象的重要来源。由于清代装束相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颠覆变化,不少形象也看得出有所蓝本。

△ 上官周《晚笑堂画传》

然而这个王安石形象不仅冷门,还很容易错认,相信十个人里有九个会叫他“苏东坡”。这是因为相比王安石的形象模糊,千古“顶流”苏东坡的典型形象十分鲜明,就是头戴东坡巾的文士妆扮,尽管这个形象从来也没有独属于苏东坡过,但不妨碍大家觉得苏东坡就该是这样。

△ 明 仇英,赤壁图

△ 清 蔡嘉,东坡先生像

虽然苏轼留下来的形象,还有一类是戴笠穿屐的,但可能是东坡巾名字都叫这个了,不扣给苏轼也不太合适,于是,苏轼的形象总也离不开这种。

△ 苏轼的笠屐形象

这里要插上一嘴,王安石的第一种形象所戴的就是前阵子在剧粉圈子里搅动过好几次风波的明代大帽,而苏轼的笠屐形象也是风波里会提到的笠帽。其实多看几眼这些画像就能明白,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论是哪一种想要让观众与韩剧中的形象混淆都不那么容易,前提是要老老实实照着做。所以,那些风波里关节,根本不管历史,单纯就是影视剧制作范畴内的。问题来了,影视剧为啥不做成这些本来就不易混淆的样子,是不会、不能,还是不愿呢?

回到形象这个问题,“苏轼”要做的是如何打破固有印象,类似我们之前说过的《难以还原的“秋瑾”:历史人物上荧幕,要写实性还是符号化?》,而“王安石”要做的是如何建立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能接受的形象。这就要把人物放到具有故事性的情境里,也就是第二类图像。

△ 纪录片《苏东坡》

△ 王安石纪念馆雕像

尽管“苏轼”“王安石”形象打造各有侧重,但他俩其实又是常常一起出现的,毕竟两人同处一个时代,而且至少从元杂剧开始王安石就在苏轼的故事里担任反派。

由于今年王安石1000周年诞辰恰逢四六级考试,学生们结结实实玩了一波梗,或许给了大家一种王安石这个古人还挺萌的错觉的,但他在宋人笔记里并不是一个特别正面的形象,还用“貛”“野狐”“鸡”之类的动物妖魔它。甚至还有将亡宋的责任怪在他的头上,网上喜爱王安石的人将此戏称为“大宋妖妃王安石”,哈哈

王安石还有一个称呼叫“拗相公”,就是说他性格执拗狭隘。明代《警世通言》里就有两个关于王安石的故事,一褒一贬。其中《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取材宋人话本,讲的是他卸任宰相外任的路上听到百姓对他新法的评价,几乎全是怨怼之声。另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或为冯梦龙花了大力气进行改编或原创的,其中苏轼的形象是有些自傲的才子,而王安石则被刻画成有才情的老者,几乎将他俩的形象掉了头。

明代这样的书籍一般配有版画,所以也就看到这两则故事里的部分情景画面。虽然版画中的人物一般比较中规中矩,但结合故事情节也可以勾勒出大概的面貌。

△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除了带有戏说性质的故事,还有寄托文人理想的一些画作。

如这次“千载一瞬——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特展”会拿出来的明代《耆英胜会图》,画中表现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一群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士大夫聚会。所以惨还是王安石惨,自己一千岁生日的重磅展品之一竟然是杯葛自己的小团体合影。

△ 明代耆英胜会图

这个题材的画作不仅仅只有这幅,台北故宫也藏有一幅《宋人画洛阳耆英会图》,以及据说河南省博物院企图拍下但由于资金筹措而流落民间的《文潞公耆英会图》(成交价1.98亿),可见这场洛阳聚会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 宋人画洛阳耆英会图

画中人物里虽然没有王安石(王安石是被排挤的对象,哈哈),但可以从中映照王安石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画作并不一定是历史的写实妆扮,因为它们往往并不作于当时当代,并且是以艺术品的形式而诞生的,影视剧可以借此参考塑造古人,但作为考据则要慎之又慎

另外与王安石有关绘画热门题材是“四相簪花”、“簪花进爵”,典故出自韩琦邀请王安石等人赏花,而后四人都做到了宰相。这个的彩头太好了,所以相关的画作在明清时期更是层出不穷。

△ 清 黄慎,簪花进爵

△ 清 黄慎,韩魏公簪金带围图

这些画里所绘之人也并非王安石,形象上前面提到的《晚笑堂画传》中的王安石很像,基本代表了清朝人对此的感受。

很多人会因为清代画家所处时代与王安石就相距更加遥远,考据价值更小,而忽略清代的绘画资料。事实上,清代画作并非一无是处,恰恰相反,清代对于古人形象的塑造几乎奠定了后世(啊,就是我们)对于古人形象的缺省设置,是一种并不符合历史现实但十分符合历史想象的形象。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再现与演绎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要在历史与想象、真实与美感之间寻找平衡。很多人觉得前者很难,其实前者反而是容易的,找个好顾问,听顾问的话去做,基本及格线是没问题的。难的是后面那个,“想象”、“美感”都是抓不住的东西,但并非无迹可寻的。“想象”基于认知,“美感”基于理解,这些都可以逐层剖析。历史上真实的王安石只有一个,但故事里的王安石可以是“大宋肱股”,也可以是“大宋妖妃”,这些都在影响着他的形象塑造。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