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再接

 汉文1801蒲慧婷 2021-12-29

​关于“四要素”的探索及外部因素的叙述) 

    在对各种文学样式的叙述中,此书也一直在探索作品、作家、读者、社会(世界),这文学活动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无疑这四个要素是一个整体,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初期探索中,“读者”与“广大民众”,“农民”的直接挂钩;“社会”与“客观现实”的单方面强调和简单等同;这些都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在阐述的过程中在提及这些问题时也进行了极大的讨论,但更多的是以探索文学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呈现。比如文学理论界中,在双百方针提出的“文学是人学”,“典型问题”等相关问题的争论,或是其后关于80年代后各种文学小说具体流派的兴起,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新人民性文学”概念的提出,都表现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读者社会的关注,这样的关注是作家与时代呼唤的自我,有意识的选择,而不再是片面强调某种论点而来进行创作。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来片面指责。因为身处特殊紧张时代,维护自身阶级,政权的需要都是有极大的必要性。此书中也提及到这一点,“若是把'不确定性’完全归于'一体化’的统治是不公平的。”而这也是这本书巧妙处理“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高明之处。

       再者是文学相关外部因素的叙述。这样的外部影响又可以分为国际和国内的不同来分别进行。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初期,初期由于国家发展的现实环境的孤立,自身社会属性的不同,都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所以在借鉴他国文学时,本国国情的具体考量也变得尤为重要,如果只是一昧的照搬,这样的现实历史遗留问题是较多的,并且,也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更加复杂。从本书的编写内容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隐藏的危机,而特殊事件的爆发也不是没有历史原因的,但幸好从80年代以来,中国真正逐步摆脱苏联文学的影响,走上自我文学的发展之路,当代文学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而本国内部中关于文学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也对当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文学会议、文学机构、文学制度、文学相关媒体等等,都对当代文学发展的重点道路选择作家培养以及奖励制度等相关内容作出了调整。这样的调整下,既是对文学发展前景的扩大与桎梏,也是挑战与机遇。作家或是知识分子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话语权;作品受社会的欢迎与否;很大程度与作家对外部环境的把握好坏有着极大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