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干并非是上火,湿气过重,也会导致口干,治疗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1-12-29

“我今年78岁,自入秋以来,每晚睡着后都感到口干,喝水后也没有好转,一开始以为上火了,但是吃药后也没用,请问我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调制呢?

口干是现代人非常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居多,大多睡到半夜都会感到口干舌燥,严重的甚至出现口唇干裂、咽喉灼痛、口不知味、吃饭不香的症状。据统计,有30%~50%的老年人都会出现此类症状。而很多人出现口干症状时,大多都会认为是上火所致,于是食用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生地、麦冬等等。殊不知,口干并非只是上火,也有可能是因为阳气不足,湿浊内阻所致。

口干并非是上火,湿气过重,也会导致口干,治疗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导致口干症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我们常见的上火之外,许多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减慢,唾液腺的腺细胞发生萎缩,唾液腺分泌功能减退都会导致口干。此外,患有糖尿病、肺结核、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咽喉炎、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也很容易出现口干。

但这些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自己去医院检查,但检查结果一切正常,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应该如何治疗?

关于口干一症,我国医书上早有过诸多记载。口干症在中医病名中属“干燥症”范畴,《景岳全书·卷二十六》云“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火有余者当以实热论,津液不足者当以阴虚论”。《伤寒六书》曰“口干者,邪热聚胃,消耗津液,故少阴证,口燥咽干,急下之”。可见其主要病机为胃热津伤及阴虚津亏两方面。此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热胜及津亏固然占多,而湿浊内阻,脾气不升,津不上承者实不少见。

口干并非是上火,湿气过重,也会导致口干,治疗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脾胃虚弱,津液无法承上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水湿,疏布上下,倘若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便能将津液上输到口窍,口舌自然能够得到濡润。但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勿湿,倘若外感湿邪,或者因为熬夜、过食生冷肥腻食物,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犯,困阻脾阳,使脾气不升,津液自然无法上输到口腔,则感口干舌燥。

口干并非是上火,湿气过重,也会导致口干,治疗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湿热为患,分以治之

湿为阴邪,热为阳病。湿邪为患,则温燥化之;里热内扰,需清泻火热。然湿热共为内患,胶着蕴结,病机复杂。薛雪在《湿热条辨》中提出“热得湿愈炽,湿得热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患,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因温燥化湿而徒增里热,清热泻火却辛凉伤阳、碍湿,故古有“分消上下”“分解湿热”之说。湿热治法需理清湿、热二者孰轻孰重。《温热论》曰:“渗湿于热下,下不与热相搏,热必孤矣。”故湿重兼热者,应重以化湿而兼清里热,使湿浊得化,湿去热孤。

口干并非是上火,湿气过重,也会导致口干,治疗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治宜化湿调脾,调理气机

口干是临床上出现频率很高的症状,大多数的治疗很快就能很快见效,但也有很多口干病程长、迁延不愈,而且疗效甚微。西医主要是使用拟胆碱药、人工唾液、特制牙膏等治疗,疗效较差,副作用明显,不能根治。此类口干应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抓住核心病机,方能获得较好疗效并减少复发。

湿病始因七情内伤、外感六淫,或饮食不节,致脾气受损,湿浊渐生。若郁久化热,则伤脾阴。湿伤阳气,或过用温燥,则脾阳受损。故湿热病辨治需注重以下两点。

其一,湿热病恢复期常留余邪未净,脾气不舒,但湿热为患,除邪但到十之六七,不可过于温燥、寒凉,以免碍湿损阳。在湿病后期见精神倦怠、胸脘痞闷、口淡乏味等症,宜轻解湿热,醒脾化湿。如竹叶、荷叶、茯苓、芦根、佩兰、藿香之类,使化湿而不伤阳,清热且祛湿醒脾。

其二,在湿病之始,脾胃或伤,加之邪气伤正,或用药不当,湿病后期脾脏更为受损。故治疗湿病后期常注重调理脾胃,以强后天之本。故在治疗湿热病后期常因脾胃虚损分类治之。若脾胃不舒者,予柴胡疏肝散主之;脾阳不升者,以升陷汤调之;脾气不足者,予四君子汤加减;脾阴亏损者,予沙参麦冬汤加味;脾阳不足者,以理中汤和之。

口干并非是上火,湿气过重,也会导致口干,治疗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医案分析

患者李先生,68岁,2020年12月15日初诊。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感口干舌燥,口中黏腻,以夜间为甚,多次于外院医院就诊排除糖尿病、甲亢、干燥综合征、肿瘤等疾病,经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来就诊。初诊见:夜间口干明显,伴口淡,时有头晕,咳嗽,咳较多白黏痰,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均为一派湿象,且湿重于热,证属痰湿内阻,气不化津。治以健脾行气,燥湿化痰。处方:陈皮、法半夏、茯苓、苍术、白术、黄连、天花粉、藿香、玄参、青果、全蝎、黄芩、贯叶金丝桃、甘草。共1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诉口干较前减轻,反见口疮,下肢胀痛,小便短赤,纳食欠佳,口淡乏味,夜寐不安,大便偏干,诊见舌偏红,苔厚腻偏黄,脉弦,考虑服药后湿浊渐化,里热始现,湿热交蒸,合而为病,故更改处方,以化湿清热,宣畅三焦。处方: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法半夏、厚朴、通草、滑石、黄连、天花粉、藿香、青果、酸枣仁、甘草。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患者下肢胀痛较前减轻,口干症状进一步缓解,守原方加桑叶、芦根、佩兰10醒脾化湿,清热生津。后续以醒脾化湿、兼补脾气法治疗,口干症状已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只适用于普通的口干症,对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甲亢、肿瘤、以及长期服用药物而导致的口干症状,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因此,当出现口干症状时,建议先咨询专业的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可擅自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