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度迟钝(深度思考)

 阳光就在更高处 2021-12-29
对于钝感力,总是有种莫名的欣赏和喜爱。“钝感”是“敏感”的反义词,指的是一个人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反应没有那么敏感,显得有些“迟钝”的能力。

钝感力是困境时的一种耐力,是复杂情境中的一种选择,是意志坚定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生智慧的顶级境界。

在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社会中,适度迟钝是身心和谐的重要保障。激进、张扬、强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然是一种徒有形式的表现,不足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也不足以撑起人际关系的桥梁。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踢猫效应,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泄愤连锁反应。情绪低落的人很容易迁怒于周围的人和物。生活中和工作中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很多人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任由坏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周围弥漫着不和谐的气氛。

 这种不和谐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莫名地被不和谐的氛围所波及,一种是自己的坏情绪影响了四周的氛围。如果两种情况联系起来共同作用,那就会形成坏情绪的漩涡,一时很难走出怪圈,甚至形成习惯。

就像生活中如果把坏情绪带回家,那么就很容易“遭遇”家人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如孩子的作业完成的不好,某个行为不好,某句话说的不对,甚至饭菜里都会赶上沙子。于是坏情绪开始蔓延,甚至掌控了你的意志力。

工作中渗入过多个人情绪是不明智的,当不可避免地遇到无端指责时,最好就开启“钝感力”模式,既可以有利抵抗外界的压力,又能给自己更多的理性思考时间。

人言之所以可畏,是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将听到的话彻底还原,也没有权利做最直接的解读。就算是完全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人说出来之前,都会经过自身理解和领悟能力的加工,甚至会将个人情绪融入其中。

所以当有人转述关于你的负面评价时,不要急于发表评论,也不要气急败坏,更不要解释,淡然一笑即可。钝感力模式下,做好自己足矣,一切都会自然过去,否则于人于己都将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端。

拥有强大钝感力的人,知道什么时候不需要认真听别人讲话,面对无端的严厉指责甚至谩骂时,可以不完全放在心里,也可以完全不放在心里。

有益的钝感力有助于提升抗压能力,在遭遇不良情绪时,可以瞬间调节好心态,更加从容乐观。生活中不妨多一些钝感力,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感官过于敏感而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某种程度上来说,钝感力也决定着婚姻的未来走向是光明还是灰暗。婚姻中,彼此的缺点难免会在狭小的家庭空间里暴露无疑,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实属常态。只有当双方都“钝感”一些时,婚姻生活才会被激发出该有的真正美好。

多尝试自己没做过的事,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才能放下过于敏感的心,见怪不怪。平视现实,钝感力是执拗的坚持和对美好的憧憬。俯视现实,钝感力是遂意的洒脱和淡薄的超然。

钝感力能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虽愚必明的惬意,是一种肆意自嘲的通达,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和生活境界。当然,前提条件是先找到自我,历练自我,成就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