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15岁的初三男孩,正上着课,突然就站起来,朝窗户走去,意图跳楼。幸好,旁边的同学机敏,及时抱住了他,才没有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心酸的是,经过调查,那位男孩并未受到什么“伤害”,学校宽容,老师和蔼,父母也很注意家庭教育,说到原因,孩子哀莫大于心死地说:“觉得活着没意思。”更可怕的是,这样“没有缘由就伤害自己”的情况并不是个案。曾经,一位21岁的腾讯实习生,留下一封遗书,选择了坠楼。“差不多高中开始,我就发现,无论对什么事情,我都无法提起太大的兴趣,学习也好,游戏也罢,终归最后也就那样。当家人和我说起未来,朋友和我讨论力量,我的内心实在一点感觉都没有,我不明白我的未来是要去做些什么,似乎仅仅21岁,我的心就死了。”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理癌症”。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诊断,一定会被诊疗为抑郁症,但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 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 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请注意,他们都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但是,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在我们看来,孩子出现某种心理疾病,肯定是因为哪里受了伤。可是,没受过什么伤害的孩子,甚至一路顺风顺水的孩子反而容易空心病?大多数人都觉得活着没意义,是因为处在一种存在真空的状态,根本上,我们缺乏的是'存在感’——即令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他人,被世界需要和认可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存在感,就是确信世界上有自己的一席之位,'我’值得活下去。换句话说,空心病患者,或许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心里是没有那股精神支柱的。显然,这份精神,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尽量引导补足!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调查指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心理学家张梅玲认为:这份调查中,之所以会有很多青少年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没有感到一种热爱,不知道生命来得不容易,不知道要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最后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同时,张梅玲专家建议:“过生日的时候不要光买礼物吃蛋糕,应该多和孩子说一说为了小生命的到来,爸爸妈妈的欢喜和付出,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珍惜生命。”Mary和舅舅在一起生活得很快乐,直到知道她是不被爸爸喜欢的孩子后,对自己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她认为自己是不被爱,不受欢迎的。并对她说:“当年你的出生也是这样的,我们都爱你。” 也正是舅舅这番充满苦心的爱,让Mary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重新快乐起来。很多时候,我们父母或许忙于工作,疲于生活,连我们自己都忘记了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但事实上,生命存在的本身,就值得我们感谢及尊重。而这,更需要为人父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孩子。但比学习更重要的,是也要教会孩子劳逸结合,享受当下。他的一个学生,做研究老是出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当时,他回答:“老师,那我把我的错误重抄100遍。”导师都震惊了,他无法相信,一个研究生,竟然会用“重抄100遍”这样的方式改正错误?后来,经过了解,导师才知道,这个学生来自非常严厉的家庭。学生的人生只有“学习”两个字,其他娱乐,生活,社交,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事情。可问题是,谁规定了弹钢琴就一定有用,玩沙子就一定没用?谁又能肯定经典书籍就一定有用,无聊小说就一定没用?事实上,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无用”?并没有人能真正说正确。蔡康永曾说:“我的成长,让我相信,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往往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中心临床心理学家曾经讲过:为人父母,当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但也请一定允许孩子偶尔做些无用的事情,比如说花一上午的时间无目的的观察蚂蚁;单纯的吃好喝好;无所事事的发呆追剧。有些孩子或许并不是空心,而是心里被学业,期待,等功利的东西塞得太满。让孩子多享受些无用的时光和琐事,或许,那颗心也就被幸福和快乐充满。除了日常要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给孩子多安排一些“无用”之事,家庭教育里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一定要多学习,与时俱进,跟紧孩子的节奏。现在的孩子远比我们以为的更懂知识,更具备思考的能力,甚至,会对这个世界和社会,发出很多父母都无法想象的质问,而很多时候,父母是没有能力解答的。“现在的小孩,他的理性思维能力很强,所以他的认知水平也很高,几代人的教育积攒下来,很多孩子甚至可以讨论形而上的问题,有些初中生已经可以跑来和你讨论海德格尔了,所以这种小孩很有意思,他的发展很不平衡,他的社会性很弱,然后他的思考力很强。” “这一类孩子多起来,他们都有不同的特质,如果我们没有把握和了解,我们的教育不相匹配的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会有很多冲突,我们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没有跟上。孩子就会很无奈,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去处理,所以,这确实需要教育者想办法。” 而我们自己,在好好工作多多充电的同时,也应该多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跟紧新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和需求,与时俱进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想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转发到“朋友圈”,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的爱包围。
作者:宋宋,修辞学硕士,曾为国企高管,现为全职妈妈,八一八婚姻和爱情的真相,聊一聊育儿和育己的感悟。公众号:Gloria宋(GloriaS1005)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