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

 老玉米棒 2021-12-29

安史之乱的核心人物:安禄山

出身:旧唐书记载,安禄山,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唐朝东北边境)柳城杂种胡人也,其母为突厥人,其父为西域粟特人康氏。安禄山长大后随母亲从突厥来到营州柳城,其母嫁入安家,安禄山改姓安。

成长经历:安禄山的粟特血统使他善于经营,与史思明一同做互市郎,使他性勇猛,与史思明一同偷盗。

二人由于偷盗被官府抓捕,当时的幽州(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等地区)节度使张守珪下令斩首。安禄山突然对张守珪大乎“公不欲灭两蕃邪,何杀我?”,意思是“我能替你平灭契丹和奚”,张守珪看安禄山身形魁梧,又被他的话所震惊,决定放了他们,并任命安禄山和史思明为“捉生将”(深入契丹、奚去捕捉成年男子的部队)。在一次行动中,安禄山一行五人捉到几十个契丹武士,令张守珪更加欣赏他,不断提拔他的同时还收他为义子。

安禄山在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已经成为左骁卫将军,这是当时唐朝的中级将领级别。但在一次进攻契丹的战争中,由于安禄山的轻敌导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按唐律应当处斩。张守珪一方面爱才、顾念父子之情,一方面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将安禄山送往长安让唐玄宗亲自处置,实则是希望朝廷宽恕他。

这是安禄山一生中第二次来到长安。第一次来时,安禄山还只是一个偏校,来长安禀报军情,当时的首辅张九龄就认为此人太过傲慢,“乱幽州者,此胡雏也”,结果一语成谶。这次安禄山被押往长安,张九龄坚持按照军令处死他,但唐玄宗觉得人才难得,打算放了他,张九龄说放了此人,以后后患无穷,唐玄宗依然坚持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以平民的身份继续立功。

经过此事,安禄山的行事开始变得谨慎低调,由于此后在对契丹、奚的作战中不断立功,他一路向上爬,唐玄宗天宝元年,安禄山成为平卢节度使,他是唐朝最早设立的节度使之一。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其实也一直都对唐玄宗提出要对安禄山进行限制,奈何唐玄宗均不理会,次数多了,李林甫便也不再言及此事。

安禄山由于常年往返边境与长安、洛阳,目睹了长安的繁华和宫廷生活的奢侈,也看破了长安繁华背后所隐藏的兵备空虚。加上安禄山集团内部有高尚、严庄等谋士不断推动他与唐朝政府分庭抗礼,安禄山最终发动了兵变,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在叛乱之前,为了巩固唐玄宗对自己的信任,掩藏自己的不轨之心,认杨贵妃为义母,对唐玄宗和杨贵妃大献殷勤。他曾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令唐玄宗对胡旋舞着迷,大明宫中,安禄山甚至和杨贵妃共同起舞,博唐玄宗欢心。这一切使唐玄宗认为安禄山是一个耿直、值得信赖的股肱之臣,也使安禄山有了充分的时间准备起兵。

说到安史之乱,不得不插话科普一下唐朝当时的军事制度

唐朝前期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管理原则:

一、居重驭轻:中央要驻扎大量府兵,以便迅速平叛地方叛乱

二、兵农合一:农民自带粮食从军,朝廷只要提供很少的军粮,军队又可以由国家控制,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称为府兵制

到了武则天的武周时期,由于边境作战增多,临时行军大总管开始长驻边境,唐睿宗和唐玄宗开元年间,逐渐在西边和北边设立度使

唐玄宗天宝年间,共设立了十大节度使,由东北向西南分别是:

平卢节度使:驻营州,拥兵几万,安禄山就在此地,防御目标:东北一带的靺(mo)鞨(he)、室韦

范阳节度使:驻幽州,又叫幽州节度使,拥兵十万,实力最强,防御目标:契丹、奚

河东节度使:驻太原,防御目标:突厥

朔方节度使:驻宁夏武灵,防御目标:突厥

河西节度使:驻凉州,兵员仅次于范阳节度使,但战马多于范阳节度使,防御目标:吐蕃、突厥

北庭节度使:拥兵两万,用于开通西域

安西节度使:拥兵两万,用于开通西域

陇右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兵员仅次于范阳节度使和河西节度使,但军马配置为十大节度使中最多,防御目标:吐蕃

剑南节度使:驻成都,防御目标:吐蕃

岭南节度使:驻广东,兵员最少

最后两个实力太弱,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唐朝边境的稳定和唐玄宗对权臣的放纵,节度使的权利不断扩大,成为总揽一方的割据势力,他们集一方军民财政大权于一身,甚至辖内各州县的行政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前八大节度使的兵员加在一起超过了四十多万,严重违反了“居重驭轻”的原则,反而外重而内轻。

另一方面,唐初实行的“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均田制”难以维系,“府兵制”也转变为了“募兵制,即义务兵变成了雇佣兵。八大节度使的兵员大都来自募兵,朝廷增加了财政负担,为节度使们养着兵员,而兵员却和节度使产生了依附关系,只认将领和节度使,不认朝廷。

综上所述,都是“安史之乱”能够发生的制度原因。

安史之乱的发展过程

安禄山起兵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

一、安禄山广建网络,扩大势力,讨好唐玄宗、杨贵妃。唐玄宗派到边境的使者回来都说安禄山的好话,使得安禄山在十几年间从担任平卢节度使到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地节度使,拥兵二十万。最为关键的是,这二十万军队都由国家供养,是合法的军队。

二、安禄山网罗死士,屯兵积谷,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军队。安禄山会多种民族的语言,他利用这个优势接纳了多民族的八千年轻壮士为义子,当时被称为“曳落河”,即壮士的意思。他还从西域购得三万良马,五万牛羊,用于犒赏军士,并做战备物资。

三、安禄山身为粟特人本来就善于经营,又做过互市郎,他与中亚胡商关系密切,通过他们,安禄山可以买到各种宝物用于朝廷上下的打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正式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声称奉唐玄宗密令讨伐杨国忠(杨贵妃的族兄,当时的首辅),即“清君侧”,而此时,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泡温泉。唐玄宗得到确报后,首辅杨国忠仍天真地对唐玄宗表示安禄山的叛乱不出几日就能平息。而其他的高级军事将领,包括:先后为安西节度使的高仙芝封常清,曾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的郭子仪李光弼,都上疏向唐玄宗提议死守潼关,速调西北各镇兵力与叛军周旋,切断叛军归路,扰乱叛军运输,绝对不能贸然和叛军进行决战。

但唐玄宗却拒绝了“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动”的方针,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希望快速平乱,竟然强迫将领率兵出潼关与叛军血战,凡再提议固守潼关的,都斩首示众。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因此被杀。

安禄山起兵八个月后,潼关失守。

可笑的是,潼关失守后的第三天,唐玄宗竟然宣布要御驾亲征,然而众人看着老态龙钟的唐玄宗,无人相信他会御驾亲征。次日一早,唐玄宗逃离皇宫,京城一片动荡。城内的人要出城逃命,城外的人要进城掠财。唐玄宗在大将军陈玄礼的保护下,带着杨贵妃、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几个姐姐当天就逃到了距离长安西部八十里的金城驻扎,第二天继续西行至金城二十里外的马嵬(wei)驿休息。随行的将士们不知会去何处,也没有和家人告别,更没有得到军饷,种种不满引发了兵变,将士们杀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几个姐姐,包围了驿站,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史称“马嵬驿兵变”。

唐玄宗问高力士:“贵妃久居深宫,何罪之有?”的确,杨贵妃从未要求为自己正名、做皇后,也没有因无子而要求过继皇子给自己,更没有干预军事和政治,她的罪大概就是得到了晚年昏庸的唐玄宗的宠爱和有个因此得到机会担任首辅专权误国的族兄杨国忠。

最后,在唐玄宗的默许下,杨贵妃被勒死,陈尸驿站,让乱兵验尸。唐玄宗抛弃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大唐的江山,决定继续西行。金城县民听说唐玄宗要离开,哭求皇上不要抛弃人民、国家和祖陵,但唐玄宗却留下太子李亨与民众周旋,自己离开,前往四川。

太子李亨在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ti)和建宁王李倓(yan)的说服下,扛起了反攻叛军的大旗。

父子三人带着两千兵马,一路往西北朔方镇灵武。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即唐肃宗,并遥尊还在前往四川路上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安禄山在攻破潼关后,又先后占领了长安、洛阳,并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元月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然而叛军所占地区的军民由于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开始自发组织反击,郭子仪、李光弼在得到灵武的唐肃宗的召唤下,也率军赶到灵武,表达对新帝的效忠和反击叛军的决心。大唐之前建立的国际认同感使得周边民族和国家在大唐危难之际也伸出了援手,帮助平叛,其中,回纥(he)部队的加入使得唐军战力大增。江淮、巴蜀的财富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央,用以支持朝廷平叛。

安禄山叛军内部开始发生一系列内讧。

安禄山称帝后乐极生悲,竟然双目失明,导致心态和行为失常,开始滥杀无辜、反复无常,叛军高层人人自危,在谋士严庄的鼓动下,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安庆绪继位,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这些内讧给了唐军喘息和反扑的机会。

安史之乱时期,唐军有一段悲壮的历史值得被铭记,即“睢阳保卫战”。

睢(sui)阳(今河南商丘),是黄河、淮河的枢纽地带,江淮的屏障,东南地区物资集散地,极具战略价值。安禄山被杀后,叛军中的著名将领尹子奇决定直取睢阳,从而经略江淮,这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睢阳太守许远下书给不远处的县令张巡,邀他共同防守睢阳。

张巡是当时治绩天下之最的一个名扬天下的基层官员,他顾全大局,带领三千军队与许远一同死守睢阳,张巡和许远的军队一共六千八百人,算上附近征集的军队也才一万人,睢阳城内只有三万居民,就是这些人,筑起了一道阻挡叛军前进江淮的屏障。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一月,尹子奇第一次进攻睢阳,双方战斗了十多天,叛军在睢阳城下阵亡两万多人,睢阳城巍然不动。许远看到了张巡的才干,虽然他身为郡守,级别高于身为县令的张巡,还是胸怀宽广地将指挥权交给张巡。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尹子奇第二次攻打睢阳。这次许远和张巡决定开展“斩首行动”杀死尹子奇,但不知道叛军中哪个人是尹子奇,于是他们派人向叛军处射出一支绑有绢帛的箭,叛军捡到后以为是射来了重要文书,将其交给了尹子奇,这时睢阳城上的神箭手南霁云立即一箭射中了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负伤撤围而去,令人惋惜的是,尹子奇并没有死。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七月,尹子奇第三次攻打睢阳时,带来了几万大军,为了报仇雪恨,他如同箍铁桶一样的包围了睢阳,此时的许远、张巡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睢阳城内只剩军民共一千多人,还缺少粮食,人们吃完了粮食杀战马,吃完了战马抓老鼠麻雀,有人提出放弃睢阳,但许远、张巡坚持死守,不让战火蔓延至江淮,保护江淮百姓免受杀戮,从始至终,他们都坚守着“守一城而捍天下”的重任。最终,叛军在睢阳城完全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占领了睢阳,许远、张巡、南霁云及剩下的三十多名将士全部被杀。

此时,唐军已经占领长安,夺回洛阳,叛军占领睢阳的第三天,就被唐朝援军打败,睢阳重回唐军手中,尹子奇被杀。

形式似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

唐肃宗犯了和他父亲一样的错误,开始采取“速胜”策略。叛军中仍有不少精英存在,速胜不是良策。在唐肃宗的主张下,唐军不断犯错,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竟然发生九个节度使围攻相州仍兵败如山倒的情形,洛阳重新被叛军夺回。直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驾崩,太子李豫(初名李俶,即前文提到的广平王)继位(即唐代宗),洛阳城才重回唐军手中。

随着几位叛军将领陆续投降,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终于宣告平息。

安史之乱的后果

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造成唐朝人口锐减,社会残破,经济衰退,经济中心全面南移

二、最后几位归降朝廷的叛军将领是得到朝廷招抚的,他们得到了地盘,成为了朝廷的节度使,叛军中的田承嗣占据幽州,成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占据河北中部,成为卢龙节度使,张忠志占据河北南部,成为成德节度使,这三大节度使由朝廷用军饷养着,却不听朝廷的指挥,成为日后唐朝藩镇割据的据点和样板

三、原本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被证明不可信,使得唐朝后来的皇帝开始不再信任大臣大将,反而开始宠信宦官,造成宦官专权

四、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转衰,国际认同感开始下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