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读原著 2021-12-29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陆九渊的弟子朱济道曾跟老师说:“我之前杀伐果断(“前尚勇决”),后来跟着老师你学习了,反而变得优柔果断,害怕做错事被惩罚。

    陆九渊则勉励他:“请尊兄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久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选自《陆九渊全集》)
  
    故事二:

  “詹阜民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象山)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象山语录》)
    陆九渊三四岁时,“思天地何所穷际(而)不得”。十三岁时,他读古书到“宇宙”二字,见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忽然省悟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九渊《年谱》)“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还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陆九渊全集·杂说》

  故事三: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先生(阳明)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朱熹),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贵州龙场)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生境界说从低到高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儒家的修身学说,修到极致,便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在庄子眼里看来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用孟子的话表达则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陆象山先生对此诠释道:“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还有:“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情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象山全集》卷一)。
 
    王阳明先生也进一步道,“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还有——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曰:“人又甚么叫做心?”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自己也说,“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郭店楚简》中也有,“故君子敦于反己” ,“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求之于己为恒”,“君子求诸己也深”,“反 诸己而可以知人”,“慎求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老子在《道德经》中更是有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 程颢在《识仁篇》中更是如是说。
  
     显然,一个人向外求,永远都找寻不到人生的终极答案,唯有自我不断反观,不断深修,不断日新,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方能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达到人生的终极澄明之境。

   孟子说:“万物之理我都具备了。识得心中的良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依着我的天性去行事,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至乐状态。全力尽心尽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