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振振教授杂谈文史(四十三):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2)

 小楼听雨诗刊 2021-12-30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2)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只讲一条: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问题。

记得在我读中小学的那个时期,也就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大陆地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还是比较合理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课外作业,分量不算太重,学生还有比较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那时,老师非常鼓励同学们读“闲书”,也就是教科书以外的各种书籍。我觉得这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科学规律的。凡是常用的字、词、俗语、成语,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的语法现象,必定在各种书里反复地频繁地出现。它们出现的频率越高,给你的印象就越深刻。结果,用处最大,最该掌握的,你就都掌握了;最该记住的,你不用刻意去背诵,也就都记住了。经验告诉我们,凡中小学语文学得好的同学,必定是那些各类“闲书”读得多的同学。因为书读得越多,越杂,你掌握的词汇量就越大,你的语言感觉就越好。“语法”往往是语文学习中大家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其实,只要你书读得多,语言感觉好,即便你完全不懂语法,你说出话来,写出文章来,自然都是符合语法的。这是学习各种语言的普遍规律,学习古汉语也不例外。因为十年“文革”,我没有读过高中,更没有读过大学。可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大陆地区招收第一届研究生时,我越过七级(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以初中的学历与许多读完大学本科的考生同场竞技,在约20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教授的研究生。当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是因“文革”而积压了整整十多年的人才,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而整个考试又经历了初试、覆试、口试等三关,没有侥幸的可能,完全是实力的比拼。回首往事,总结自己的经验,全亏当年读中小学时凭兴趣在课外读了较多的古代文史书籍,如《论语》《史记》等经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词,《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那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内容,老师也不曾教过。

“文革”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地区“应试教育”的风气愈演愈烈。所谓“应试教育”,就是教育以指导学生对付各种考试,特别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为目标。因为只有考上大学,尤其是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较高的经济收入。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往往都把“高考”入学率的高下,当作衡量某所中学或某位教师水平高下、成绩高下的唯一标准。(对于小学及其教师,则看其培养的学生有多少能够考上重点中学、名牌中学。)于是便造成了一种极不正常的教育现状。学校和教师不再考虑学生德(品德)、智(智力)、体(身体)、美(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只管“短平快”,用课堂上“填鸭”式的强行灌输,课后“地毯式轰炸”般的“题海战术”,考试前“押宝”式的“猜题”做法,企求让学生能在考试中胜出。至于学生进了大学以后,是否有后劲,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对不起,“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不是我的责任了。用体育竞技来打比方,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其最终目的,本应该是让运动员在最后的冲刺中胜出。可是我们现在的做法,小学只管要求“运动员”在第一个十公里的竞技中跑在前列,中学只管要求“运动员”在第二个十公里的竞技中跑在前列,全然不顾及“运动员”是否能跑完全程并取得最后的好成绩。这种“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好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一进大学便“露馅”。正应了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以上是从整个中小学各科教学的总体状况来考察的,具体到大陆地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在的情形是,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基本上只依赖课堂教学和大量的课外作业,已经没有多少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来读各种“闲书”了。这样,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尚且难以真正提高,更何况古汉语!就算你将语法和例句背得滚瓜烂熟,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养成不了敏锐的语言感觉,不能越雷池一步,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那些干瘪的语法和少得可怜的例句又能管什么用?

“应试教育”的弊病,大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注意到了。近若干年来,他们也不断呼吁中小学教育应采取“素质教育”。但真正敢于抛弃急功近利的做法,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方针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却寥寥无几。看来,高考制度的重大改革势在必行。至少,目前可做的一件事是改进各种考试,特别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试题设计。试题一定要“活”,要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是否有利用已学知识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否有逻辑思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等。要让各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如死记硬背,如猜题押宝等,无以售其技。考试科学化了,那么它就是正确的“指挥棒”,现在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应试教育”也就必然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同义词。因为考试已是“素质考试”,“应试教育”自不能不以学生的“素质”为重点。如果说,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顽强存在的“应试教育”还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改革的关键便在于“试”。考试改革的成功,可望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困扰我们许多年的“应试教育”这个梦魇。


(未完待续)



【编后语】
欢迎楼友们继续在公众号专辑后面,留言您想请教钟教授的有关诗词方面所有问题。答案会在本刊陆续公布。

另,此是属于钟教授的个人专辑,如您觉得内容不错,点赞红包会转入钟教授专辑专用帐户。钟教授语,读者关注阅读就是支持,赞赏的红包,都用于赠书(钢笔字诗词,书,刊……)。投桃报李,非以为报也,永以为好也!请赞赏钟教授专辑的诗友们加小编微信号15021309959,小窗赐知地址,以便邮寄。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270):2021年第五十二期
每周试玉(264)|嘉宾【江岚 张庆辉 王海亮 江合友】
【小楼听雨诗刊】2021年(7-9)月目录
第四届【人间要好诗】大赛获奖作品公示
特辑 | 《小楼听雨》诗词平台五周年
钟振振教授杂谈文史(四十二):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小学语文教育(1)

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