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战略,正确的时机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

 乔诺咨询 2022-08-24 发布于上海
▪ 作者:徐乐山,华为前网络产品线战略部部长
▪ 关注乔诺之声,做行业领导者(ID:geonol)

编者按

在深度访谈华为的多位退休高管后,我们发现,华为在早些年其实也只有“Me too”战略直到一次业务契机⸺失去入围资格、客户BT训斥、竞争对手告侵权,公司决定认认真真开始启动战略规———2003年引入Mercer的VDBD启动801战略规划,2006年系统引入BLM模型,2011年DSTE固化成流程。

经过年复一年的迭代和共同创作,年复一年地洞察、规划、执行、监控逐步形成了集体的战略思维能力

通过三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坚定不移地去学习、实践,战略思维也一定会属于我们。



胆识过人是成功的起点

我从95年进华为做研发,当时华为正处于贫穷奔向小康的阶段,当时对华为最深的印象就是四个字:胆识过人

当时,通讯行业在中国刚起步,运营商高速发展,国产厂家巨大中华刚进入市场突破阶段。在这个行业中,论规模、论技术背景,华为几乎都是最差的,连万门机都没见过,就敢带着一批应届毕业生去闯高科技领域

我第一次去华为面试时,办公室里热火朝天。但时隔三个月,等我真正去工作的时候,却发现华为人去楼空,这是怎么回事?

一问秘书,才知道华为万门机同时开了六个局,每个局的设备都有问题,二十几个工程师全都去救火了

华为C&C08机柜

华为整个公司都透露着胆大。1998年时,我提出质量问题是现在华为研发最大的风险。当时公司说,你有没有想法?我说,引入软件工程、硬件工程,国外大公司都这么做,学现成的。公司说,那你就是质量部部长了。

于是,我就这么走马上任了。

过去,国内市场一直处于四处救火的阶段,而全球市场一旦出问题,难以用同一套方法处理

等到引入了一些系统方法,基本稳住了质量,公司才有底气去大举开拓海外市场。因为国内市场出问题了,可以立马扑过去救火。

 业务倒逼:华为战略发展五大转折点

所有公司都认为,战略是一个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但我认为,正确的时机比做正确的事更重要。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要做,但是什么时候做?

一般企业的战略,都是讲得多,做得少,但战略切入时机往往十分重要。

华为的每次战略转折点,几乎都是业务需求倒逼出的契机。

第一个转折点:从野蛮生长,到重视质量

华为的战略意识初露端倪是在2001年前后。

2001年高科技泡沫,全球运营商遭受沉重打击,当时国外的八个全球知名通讯厂家,包括诺基亚、爱立信、ATNT、富士通等,一下子倒闭了三个。

由这个契机触动,任老板深切感受到了生存风险,才开始重视质量。这时的战略首要回答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而不是发现机会的问题。因为海量市场里,华为只占了个位数的份额,到处都是黄金,赶紧去捡就行了。

在这之前,华为全靠老板一个人拍脑袋做决策,所有收入一股脑全投在扩大规模上。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带着问题向前跑,野蛮生长。任老板说:“你发展快了,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这种思想下,华为只聚焦那些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前一阶段首要目标是拓展市场,大不了全都去救火。后一个阶段,市场拓展到海外,质量问题就上升到紧急程度了。

解决当前最紧急的问题,这就是华为战略意识的萌芽。

第二个转折点:走向海外,资源配置的取舍

这次转折的契机是拓展海外市场带来的。

一方面,海外客户需求和国内客户需求差异较大,同一赛道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世界通讯行业的领导者,华为失去了本土优势。

因此,华为的战略重点落在了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上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要求华为做出资源配置取舍。华为原先只聚焦地做中国市场,用的是全面覆盖战术,不管目标多少,全都机枪一扫。但是拓展海外市场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市场空间一下子变大,市场资源、研发资源完全不够用。

因此,战略还要回答目标选择、资源配置的问题。是先做发展中国家,还是先做发达国家?是先做亚非拉,还是东南亚?战略的重心又发生了转移。

一句话总结,战略就是有限资源下的取舍

第三个转折点:遇到增长天花板,寻找第二曲线

在华为的运营商市场遇到了天花板,全球份额达到第一后,战略就要回答新增长机会的问题

这个阶段和现在很多企业十分相似,经历了高速发展,遇到天花板,都是寻找新机会、新赛道的问题。

第四个转折点:从市场领先者到行业领导者的跨越

市场领先者意味着你的份额、收入达到领先,但行业领导者要有责任这个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思考如何分到更多的蛋糕,到思考如何做大蛋糕

第五个转折点:进入无人区

不论是市场领先者,还是行业领导者,华为寻找新机会、新赛道,都是进军已成熟的行业。到了这个阶段,才进入真正的无人区,这个赛道是新的、行业也是新的。

在这之前,华为基本上都是靠学习来驱动成长的,不管问题难不难,都有标杆、成功案例可以学习。进入无人区后,没有学习对象,而这个行业又和原来的行业跨度很大。

战略从回答确定性问题,转变为回答不确定性问题。由此,华为提出认知驱动的战略,要做认知上的创新,包括自身认知和客户认知。

找准方法需要时间。所有的变革都是先有意识、先有理念,摸索的过程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方法从出现到真正有效,需要时间和能力。华为有一点非常好,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就会允许你失败,允许你短期内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华为会持续投入,持续迭代,直到你能力够了、产生价值为止。

华为最早摸索的战略,实际上就是纸上画一画,墙上挂一挂,说了也不算话。后来,战略部成了业务秘书,把业务主管比较长远的思想书面化、图表化,但业务部门还是该干啥就干啥,他光顾着眼前的交付都忙不过来。你说田地里有庄稼,他说我碗里的还没吃完呢。

所以战略契机很重要,企业首先要有业务的需求。华为战略真正创造价值的几个转折点,都是业务需求倒逼的。

比如说,华为后来真正做到未来3-5年指导业务规划,也是因为一次业务契机——进入欧洲运营商市场。运营商说,我考虑采购你的设备,不只看当前,还要考虑到未来的业务发展。你的设备当下是很领先,那未来三年五年的战略怎么样呢?华为能持续生存下去吗?科技能持续领先、设备能持续更新吗?

这样的业务需求倒逼华为去思考未来。

亲历者的肺腑之言

我们能告诉你们战略能解答哪些问题,具体有没有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自己去思考。在真正引入战略之前,企业需要思考两件事:

(1)有没有雄心壮志?没有雄心,就不需要做长期战略,只需要做短期战术。想要每年增长10%,运营效率提高点、能力提升点就能做到。

(2)企业内部有没有拥抱变革、采取行动的决心?当你需要突破能力边界和业务边界时,才需要战略。想要突破天花板,必须要跳出舒适区,去找新赛道、新市场。企业有改变的决心吗?

我接触到过很多正在做战略的企业,发现他们往往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热火朝天,还是虚假繁荣

每年做战略像交作业,大家吭哧吭哧忙活一个月,交一份漂亮的战略数据,五年规划目标定得很高,结束了。

为什么说是交作业?第二年目标要考核,不敢写太高,数据增长一点点。后面三四五年的规划上,跳跃式发展,一下子够到了战略目标。

第二个误区:战略目标,还是战略口号

战略目标没法完成怎么办?很多企业家一拍脑门,改目标!战略最终是为了牵引增长,效果达到就可以了,战略不就是喊口号吗?

并不是。一方面,喊口号喊太多次,狼来了太多次,大家都不在乎这个目标了。

另一方面,战略目标需要匹配相应的战略资源,比如100亿的目标就需要投入100亿的资源支撑,如果只达到了50%,你就亏了五十亿。

最后,企业想要让战略真正成为增长的抓手,战略定力十分重要

所有的模型或方法论,只能建立一个基本架构,没法直接回答业务问题,没法立即促进增长。

短期战略就像新瓶装旧酒,换了一套外表,但内核的业务并没有改变,只是把你已知的东西、经验,通过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重新呈现。

只有长期战略才能展现价值,管理是持续改进,通过这一套方法论,企业每年持续进步、持续增长,这就是战略的价值。

如何找到一条方向大致正确的路径,来支撑企业不断迭代、优化?

何建立集体的战略思维能力?如何上下一心、共识增长路径?

我们需要破解高增长的奥秘,打开战略思维和普通思维的差异

1月9-10日,乔诺《增长模式2.0训战》将在深圳举办,助力有追求的企业,共识增长机会和路径,学习同一套战略方法论,走向高增长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