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上教学的有效性普遍偏低,问题到底出在哪?

 湖心看雪客 2021-12-30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底座。

建设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相融合的新校园,拓展教育新空间。开发教育创新应用,支撑教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构。

图片

图片

现阶段线上教学平台存在的问题

① 师生线上互动较少,学生参与感不强;

② 线上过程性学习功能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激情;

③ 学生学习反馈较少,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④ 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在线上的教学环境中很容易演变为视频灌输知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基于以上问题,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践:

完善互动教学功能

增强学生线上学习参与感

加强教学呈现互动,如动画、放大镜、聚光灯等特效技术,以突出教学内容;

突出师生交流互动,如签到打卡、随机提问、点赞、禁言等,教师可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管理,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交流。

生成有效学习反馈

培养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

平台可围绕学生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设计“自主学习成长档案”,通过任务单引导,培养学生线上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设置该课程的预习任务,学生做好预习任务;

课中要助力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性笔记,帮助学生快速标记、捕获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

课后教师可通过添加反思提示、随堂测试题等课后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反思;

学生在平台完成的错题都按课程知识点归入错题集,方便学生攻克难题,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辅导。

完善平台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平台应呈现各环节学生学习情况的可视化统计分析,并完善相应的学习积分、等级机制,设置相应的奖励。

图片

图片

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有效使用云平台和新媒体

教育信息化云平台创建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智慧校园、微课堂、网络教研、云教学等为教与学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应用服务。

教师应积极学习掌握教育信息化技术,通过云平台传送音视频、图像、文字等不同形质的学习资源,再借助交互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交换性和互动性,让学习者进行线上自主学习;

关注当前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或通过优化、筛选、借助相关媒体平台推送课内外学习资源,丰富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的资源供给;

通过云平台同步或异步线上交流,为学习者继续解难答疑,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内容设计

课程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适切于学习者的需要,让其得到全面、个性、持续的发展,学会学习、培育智慧、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提供了优质的渠道,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与“互联网+”知识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学生通过“互联网+”形式对获得的知识重新加工,生成学习的内容,形成优化的“互联网+”知识体系。

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地理、自然资源,与学习者生活经验融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求,建立有宽度、有深度、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充分融入信息技术,运用当下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多样化的图文媒体网络平台、流媒体等新媒体应用,创造新样态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作为现行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满足学习者更多的学习需求。

图片

图片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主题学习策略

主题学习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习者围绕主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在相互讨论中洞悉主题的内涵,对主题进行创作和表现,进一步在思考和评价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通过开放的学习时空、开放的学习任务、开放的研究方式、开放的研究内容、开放的评价体系,实现了学习时间上课前与课中课后、课内与课外的融合,学习空间上互联网与现场学习的融合。

首先,确立主题,规划方案。

课内线下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可统整的相关内容,形成共同研究的学习主题,同时分析梳理相关的几个小主题;

自主组织学习小组,鼓励各种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基础的学习者组团合作;

开展开放性的主题学习探讨,理清概念主题,确立学习目标,初步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方案。

其次,交流协作,学习实践。

鼓励学习者搜集更多有关主题学习的探究资料;同时开展学习共同体行动,通过网络互相交流,分享探究到的信息;

在交流协作的基础上开展相应学习领域的实践,对成果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价。

最后,成果交流,多元评价。

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学习者发表学习心得、收获、报告,展示实践作品;

运用综合分析、对比分析、评估、批判等高级思维技能,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估和互动评价交流,推动学习走向深入,巩固主题学习成效。

图片

创新性开发课程的项目学习策略

项目学习是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以内部目标为驱动力的任务型实践探究,重在激发学生理智的热情和思维的兴趣,从而突出课程的建构性、课堂的多元性与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问题驱动,确定项目。

以线下教学或线上交流的形式,学习者共同从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出发,即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发现点或关注点入手,提出驱动问题,教师与学习者共同对选定的问题及项目开展的可行性、项目的丰富性以及研究价值进行分析评价。

基于课程创新性开发的项目学习与美术学科学习实践融合,在教材之外挖掘、组织新的学习资源,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项目确定之后对所需的时间作总体规划、分阶段计划,进行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探讨资料搜集的途径和方法等。

其次,活动探究,构建原型。

以小组方式进行一定周期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开展线下实践学习活动,可以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家庭到社会。

学习共同体小组根据项目需要深入进行搜集、调查、分析、描绘、制作、研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及对活动的看法或感想进行记录,提出创作思考,运用能促进学习的相关技术、工具、新媒体应用等。

同时利用线上学习形式,不断补充获取研究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新的信息资源,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一定的美术实践作品原型,通过活动探究发展能力、内化知识。

再次,作品制作,修正调整。

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的作品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PPT演示材料等。

项目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开展较为深入的线下探究创作活动,要保证在学习支架设置的不同学习环节中去完成相关的任务,还应对学习过程进行讨论、评价,并根据交流结果对作品作进一步修改、调整和完善。

最后,成果呈现,反馈总结。

作品完成后,举行线下总结展示活动;学习小组或共同体相互进行组内、组际交流,集体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体验。

成果交流的形式多元化,可以是线下,也可以是线上,借助各类教学或可供评价展示的APP或其他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举行展览交流、汇报会、鉴赏会等。

在成果交流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外,还可有其他相关人员参与。

活动评价可以由教师、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或自己完成,活动评价不但要求对作品的质量等进行结果性的评价,还需要围绕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从项目选择、成员的表现、研究成果表达和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图片

来源丨综合自教育部网站、《教学与管理》、《小学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