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乾麟从“中气不足,九窍不通”论治耳鸣经验

 心田幽香 2021-12-31


第 2040 期

作者 / 1刘爱华2费鸿翔2颜琼枝2颜乾麟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2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临床上,耳鸣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耳鸣是指伴或不伴感音神经性聋的特发性耳鸣。继发性耳鸣是指与某种潜在病因(除感音神经性聋外),或可确诊的生理状态相关的耳鸣,是一系列听觉和非听觉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包括单纯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疾病如耳硬化症及咽鼓管功能障碍、耳蜗异常如梅尼埃病、位听神经病变如听神经瘤;能导致耳鸣的非听觉系统功能障碍包括血管异常、肌阵挛、颅内压增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颜乾麟教授是颜氏内科第三代传人,国医大师颜德馨之子,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耳鸣方面自己独到见解,重视“中气不足”病机,善用益气升阳法治疗耳鸣,常获较好临床疗效。兹将颜师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有“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历代医家对此多有注释发挥,如王冰认为“脾之孤脏,以灌四傍,今病则五脏不和,故九窍不通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脾气不足,则五脏之气皆不和矣”,又《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对此,李东垣发挥创立“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有“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并强调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乃元气之本,脏腑经络之源,脾胃健运,腐熟运化水谷正常,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元气充沛,才能提供足够的养料,脏腑经络有所濡养,则精、气、神皆出,九窍乃能通利。

颜师注重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传承了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提出的“气血理论”和“衡法”,对耳鸣从气血论治,认为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一旦气血闭塞则耳疾丛生。脾胃同居中焦,共建“中气”。中气源于脾胃,由水谷精气化生,亦称脾胃水谷精气、脾胃中气。脾胃中气不仅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全身元气化生的物质基础,为后天之本。《脾胃论》创“中气”一说,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指出“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而《内外伤辨惑论》有“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据此,颜师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发挥。①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论》曰:“人之所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脾胃功能佳,水谷入于脾胃则化生气血充足;脾胃一虚,气血生化乏源,则五脏失养,五脏不和,九窍无以营养,耳窍经络失养后则见耳鸣、耳聋之症,即《灵枢·口问》所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②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饮食所伤,常累及脾胃之气,或致胃气上逆,或脾气下泄,或脾胃升降失调,浊气中阻,或致脾胃虚弱,正气不充。脾胃一虚,则水湿运化无权,聚湿成痰,痰饮流窜,可致诸窍阻塞不通也。或痰郁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窍,导致耳鸣,甚则气闭,成为耳聋。正如《明医杂著》“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也”。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气不足,中州失于斡旋,升降之机紊乱,则清阳不升无以走清窍,浊阴不降,耳窍失于清阳所养,又受浊阴之邪来扰,故见耳鸣、耳聋。

2治疗方药

基于上述认识,颜师临证以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为主,常用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或清暑益气汤为主治疗耳鸣。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药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使。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五脏可滋,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二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清阳之气以通耳窍。




益气聪明汤是《东垣试效方》著名方剂,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而致风热上扰、头痛眩晕、内障初起、视物不清、耳鸣耳聋或齿痛等。《医方集解》:“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药也。十二经清阳之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因饮食劳役,脾胃受伤,心火太盛,则百脉沸腾,邪害空窍矣。方以人参、黄芪甘温以补脾胃;甘草甘缓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荆轻扬升发,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敛阴和血,黄柏补肾生水,盖目为肝窍,耳为肾窍,故以二者平肝滋肾也。

3典型病例

患者,女,68岁,2018年1月11日初诊。患者耳鸣5年余,曾经针灸治疗无好转,夜间醒来后有脑鸣,左耳可闻及脑鸣,5年前脑鸣声音低,近半年转高,口干,多梦,易醒,醒后难眠,胃纳一般,大便二日一行,咳嗽、痰少、色黄,足冷,舌红苔薄黄,左寸脉弱。辨为气虚湿盛之证。治法:补气祛湿、疏肝活血。方药:黄芪30g,党参9g,苍术9g,白术9g,升麻6g,柴胡6g,当归9g,陈皮6g,蒺藜15g,路路通6g,香附9g,川芎15g,丹参9g,法半夏9g,茯苓9g,黄柏5g,炙甘草5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8年2月8日三诊:脑鸣白日作然,耳鸣已止,伴立则头晕,左下肢抽搐,大便通畅,入夜平安,舌红苔薄白,寸脉弱。方药:黄芪30g,党参9g,苍术、白术各9g,升麻6g,柴胡6g,当归9g,陈皮6g,蒺藜15g,路路通6g,泽泻15g,赤芍、白芍各9g,黄柏5g,香附9g,川芎9g,厚朴9g,炙甘草5g。继服14剂善后。

按:本案患者病程长,久病为虚,且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九窍不通”,故见耳鸣、脑鸣。初诊予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清,蒺藜配路路通以补气活血,又蒺藜祛风平肝,路路通通经络。又合通气散,乃柴胡、香附、川芎疏肝活血顺气之意,以达气血得通,气血得充之目的。黄柏降火以制约升散之太过。患者服药1周后耳鸣即明显减轻,1个月后未再发作,但仍有脑鸣,其病机与耳鸣一致,故治法同前,遂用益气聪明汤之意继续治之。

4讨论

由于现代医学对耳鸣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迄今临床治疗未形成统一方案,药物治疗除针对引起耳鸣的原发疾病外,多采取对症处理,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局部麻醉、抗抑郁和抗焦虑、抗惊厥等,但疗效不佳。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医家经验不同,疗效各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