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孩子的未来不应该是「复制黏贴」┃嘀迪帝

 丄学号 2021-12-31

作者┃嘀迪帝  朗读┃嘀迪帝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前不久,《圆桌派》里一个“父母是否应当为孩子的智商负责”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节目中,有人发问道:“假如说,我是梅西,我踢足球很厉害,那我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有足球天赋,这个是有什么依据么?”

教授解答道说:“这个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后天的习得和环境。”

诚然,望子成龙是为人父母的期望,但教育的真谛,是要顺应每个孩子的不同特质,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制定独有的属于他们的教育方法。

父母的初心,不过是希望孩子能顺利成长,为社会所接受,有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

而为人父母的第一重境界,便是打破不切实际的幻觉、粉碎多年的执念,丢掉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奢望,真正回归作为父母的初心,回归到孩子的教育本身,陪伴孩子,成就他的人生。

因为,父母成功并不能“复制”,孩子的未来也不能“黏贴”。

01

父母的遗传不是粘贴

微博上有这样一个帖子。

一个妈妈说自己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先生也是北大建筑系的高材生,两人都擅长理科,于是总是教自己的孩子小土豆学数学。

但是,小土豆的数学成绩并没有很突出,一直只是班上的中上水平。

有一天,班级里组织了一场班委竞选。同学们都拿着稿子,只有小土豆空手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足足讲了几十分钟。

小土豆根本就没有准备,却讲得有条有理、诙谐幽默,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以最高分当选班委。

这位妈妈去开家长会时,语文老师告诉她,小土豆在语文上的天赋实在是不一般,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都非常好,还问妈妈在家是怎样培养孩子语文水平的。

这位妈妈着实愣住了,她根本就没有刻意培养过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一个父母都是理科高材生的家庭里,用尽全力想培养一个理科全能,却出了一个语文天才。

就像是《圆桌派》上提到的,父母的遗传其实占据的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孩子成长的环境不一样,他们一样是可以进行自己的多样化选择的。

三国时期蜀国的将领霍峻,祖上几代全是文臣,他却有着武将的战略,在同刘璋的战役中,以500人的军队战胜了对手数以万计的人马。

比尔盖茨是互联网大佬,他的女儿却酷爱马术,21岁就开始在马术比赛中频频获奖。

耐克老总的儿子“离经叛道”,成为了一个高级动画师,并且拿下了奥斯卡奖。

父母的遗传不是完全的“粘贴”,因为生命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都在绽放着不同的精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带着独特的使命,莫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让他们在因材施教中茁壮成长。



02

父母的梦想无法复制

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法罕是三傻之一,从小就在摄影上有很高的天赋,梦想能够成为一名野外摄影师。

可是父母并不认同法罕的梦想,在他们看来,工程师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不仅受人尊敬,还回报丰厚。

父母一味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当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才能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

于是法罕放弃了自己从小的梦想,来到工程学校学习,缺少了兴趣的他成绩一直平平。

最后,在好友兰彻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听从了自己的内心,勇敢地和自己的父亲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法罕成为著名动物摄影师安德烈·伊斯特凡有当助理,一步步成长为著名的动物摄影师。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成就了梦想,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黏贴”,不过是因为自己羡慕他人的人生。

想要孩子过上自己梦想中的人生,是很多父母的心病。

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切不可把“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强加于孩子身上,一味地将孩子框在自己设定的梦想囚笼里,并不是对孩子的宠爱,而是对于自己人生的不甘。

很多时候,父母将很多对于自己的渴望,变成了对于孩子的期待。

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就希望子女的人生可以重新拾起,继续奔赴。

父母的梦想无法完全地“复制”,因为梦想本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在仰望天空时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星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孩子,父母要顺应孩子的特质,用心发现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在自由选择中找到自我。

03

孩子的未来不能想象

最近,许多名牌大学毕业的孩子,却拿着自己的毕业证,像十年前的农民工一样“进厂”,立志成为高技术尖端制造人才。

工人,过去常常被人看不起,总是被赋予了读书不好,没有出息的标签,但是在今天,当许多名牌本科大学生还在为了求职四处奔波的时候,职中的学生却拿公司的offer拿到手软。

连最被家长认为不务正业的玩游戏,有很多年轻人都玩出了名堂,电竞已经成为了国家认可的运动项目,很多年轻的电竞选手,甚至代表国家去参加世界比赛。

这在十几年前,完全是父母无法想象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匹千里马,家长就是他们的伯乐。

著名的心理教授李玫瑾,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标准的学霸。但是在她的女儿上学时,成绩却总是在班里面倒数,可她从来没有责怪女儿,而是根据女儿的特长选择专业,考上了艺术院校,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

李教授在女儿的教育上,遵循了她的爱心教育,找到了孩子的闪光点,助力了孩子的未来。

时代的发展速度,早已经超过了很多父母的预期。孩子的未来,也早就超过了父母的“想象”。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著名作家刘瑜给女儿布谷写道:“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让孩子因热爱而选择未来,因喜欢而选择事业,不将孩子限制在规划的轨道上,是最好的教育,更是父母最好的给予。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孩子的未来不是父母能够想象的,因为未来本就是无可限量的,每个人都能在扬长避短中到达最美好的彼岸。

04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

父母为孩子规划的蓝图固然美丽无比,但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愿意在这张蓝图上尽情描绘。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唤醒他们心中最深处的那个梦想,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淹没孩子心底的那点光亮,让他们迷失在父母的强压中,不知走向何方。

孩子需要的是一片能够自由选择的天空,而不是已编写成标准答案的井底。

真正智慧的父母,懂得接纳孩子,更懂得在接纳后带领孩子一起奔跑在孩子的未来里。

为人父母,与孩子一起找寻他们内心真正的,是成就孩子,更是成就自己。

因为孩子的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既不是对父母今天的“复制”,更不是对自己未来的“黏贴”。

作者:嘀迪帝,一名爱好写作,希望能借助新媒体实现的大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