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胜|福建·杉关

 zhb学习阅览室 2021-12-31

“古驿旧名杉,烟光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这是南北朝时期著名边塞诗人鲍照道经洵口、夜宿杉关时留下的诗句。诗中既描写了江南的胜景,也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幽独孤寂的情怀。

“行接闽山接楚山,十年曾此度杉关。而今更作湘西客,不审闽中几日还。”明代万历年间官任四川按察使的曹学佺,因得罪蜀王为其所谤,被罢职后,从四川回老家福州闽侯,路过杉关时,回首往事,颇多感慨,留下此诗。

文人笔下的杉关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止马镇杉关村,地处闽赣交界处。关内为闽地,地势险要高峻;关外为赣境,地势渐低平缓。杉关如屏障立于这“鸡鸣两省闻”的闽赣之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初建时,关虽“岭峻道狭,仅容单骑”,但进可攻、退可守,得杉关则得地利优势,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高。在福建省地方志的关隘条目上,杉关排列首位,是福建最大的一个关口。秦汉以前,杉关是闽出中原唯一隘道,当时称“三山门户”;西汉闽越国时出闽有三道,此时杉关称“瓯闽西户”;唐广明元年杉关设关管辖时,出闽有近三十关,杉关列为“闽西第一关”;到清代时闽出口达八十九关,仍然称杉关为“闽西第一关”。

杉关关口城墙上的“闽西第一关”石碑及闽赣两省的界碑 李福根 摄

至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增雉堞,甃以石门,而阁其上,商贾蹲趾交道,置税焉。”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复建。杉关两翼城墙,大多利用山脊作为基础,外侧用石块砌垒,墙内侧比较平缓易登,有的地段铺有石砌磴道,墙外侧则十分陡峭。明提学冯挺撰《儒学改建碑记》,文中云:“闽于方舆,东西一奥垠也,宸山襟海,另开局面。从北以入,必由三关:中为大安,则崇安当之;东为小关,则浦城当之;西为杉关,则光泽当之。而川、湖、江、广,从杉关为优,则光泽固咽喉之地也。”

杉关自唐代以来就是八闽军事要塞,历代战火不熄。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至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封建王朝凭据杉关镇压农民起义军就达10多次。宋代的范汝为、元代的陈友谅等率领农民起义军皆由杉关入闽,打击统治者。明代将领胡廷瑞从陆路督师入杉关,定闽中。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军南下踞赣袭闽,明隆武帝驻跸延平,22岁的郑成功临危受命,奉命驻守,亲自率师扼守杉关、铁牛关等隘口,阻拒由江西方向奔袭而来的清军,抵挡清军攻入杉关,当时驻防兵力多达万人。史料中记载的还有宋代的韩世忠、元代的王溥、明代的袁崇焕、清代的许贞等著名将领,都曾奉命镇守过此关。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军三千余人出闽,经崇仁,绕金陵,出杉关而入江西。1922年,吴佩孚一部驻杉关四个月之久,以防守福建、江西等地。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扼据杉关,出击江西黎川洵口守敌,歼灭国民党一个师。闽中三年游击战争中,由黄立贵、吴先喜率领的闽北独立师出入杉关杉岭一带,牵制了敌人大批兵力,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杉关雄立于闽西与赣东边界上,它既是军事要塞,也是闽赣两省南来北往的陆路交通要道。在古代,这里是客家先民自赣入闽迁徙的重要通道,关隘两侧边境村民习性相同,语言相通,民俗相近,居民往来其中,互设市集,互通有无。可惜的是,1936年,国民政府修建闽赣公路时,城墙、关堞拆损,道路拓宽成十余米的公路;1956年,修建鹰厦铁路装运大型器械时城楼拆毁,仅存两翼城堞和关门遗址。

杉关景区全景 刘晓红 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杉关这座雄踞闽赣边界的千年古关,也焕发了蓬勃的生机。近年来,止马镇依托千年古关打造关隘文化,在充分挖掘杉关红色资源、人文历史、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建设了龙樟生态文化园,修建了“大寨寺巡检司”,复原了朱熹曾在此授课的“飞鸢学堂”,并新建“战神亭”,修复了古道、龙井等珍贵的历史遗址,又在村口划出一片山地,建设生态司法教育实践基地。

目前,杉关正依托千年古关、千年龙井等历史与人文景点,按照光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做优做足“一关一树、一瀑一园、一陶一街、一山一叶、一羽一水”的“十个一”文章,着力打造3A级旅游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