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老师讲历史——肖克和粟裕将军没有完成的约定

 冬不拉拉 2023-07-08 发布于新疆

肖克上将回忆:“粟裕去世前三个月,我们在一起回忆红四军的这段经历。我们相约要合写一篇打破闽粤赣三省'会剿’的回忆文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共同的看法,就是认为当时红四军出击闽中,打到外线,是打破敌人'会剿’的方法之一。但没过多久,粟裕病重了,我也没抓紧,文章没写出来,他便溘然长逝,留下了一个永久的遗憾。”(肖克著:《朱毛红军侧记》26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月版

此事从时间上推断,粟裕将军于198425日逝世,肖克将军与粟裕将军相约的时间应该在198311月间。由于粟裕将军的逝世,两位将军书写“共同看法”的约定成了无法完成的约定。

肖克将军提到的关于红四军打破闽粤赣三省“会剿”的事发生在54年前的19297月至9月间。

19295月至6月间,红四军三次攻克闽西重镇龙岩县城,歼灭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2000余人和地方反动武装一部后,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这时蒋介石与桂系之间的军阀混战告一段落,因此蒋介石调动闽粤赣三省共2万余兵力,由国民党军12师师长金汉鼎为总指挥,分三路向闽西根据地发动大规模“会剿”。其部署为:江西12师、7师从长汀向古田进攻,福建暂编1师从漳州向龙岩进攻,广东7旅从大浦、松口向永定推进。

622日,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龙岩县城召开,选举产生新的前线委员会,陈毅任书记,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

729日,红四军在上杭蛟洋召开前委紧急会议,讨论打破三省“会剿”的应敌计划,会议由陈毅主持,毛泽东和朱德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对于敌人的'会剿’,我们不能硬拼,应该采取比较灵活机动的战术,敌人打过来,我们就缩小目标,转移敌人视线,分散敌人的力量。敌人一走,我们再打过去。”《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304)。

肖克回忆: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留在闽西,缩小目标;一路离开闽西,分散敌人的力量,以打破敌之'三省会剿’。这次会议也只是酝酿兵分两路,没有做具体决定。接着,朱德等同志又在蛟洋附近的枣坑召集前委会议,'决定二、三纵队和军部向漳平开,一纵队(包括四纵队)留在闽西散开’”。“我当时是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粟裕是在一纵队一支队,把一纵队留在闽西,是前委决定的,我当时曾见到了前委会记录,至今也还记得。我们留下后取消了纵队、支队的名义,都改称游击队,纵队司令林彪化名陈韶,我们二支队改名为上杭县游击大队,在距离上杭80里大洋坝蓝家渡一带活动。”《朱毛红军侧记》127-128

这就是肖克说的“敌来当打破一面找出路”的“七月分兵”计划。

84日(另一说3日——笔者注),红四军前委率二、三纵队向闽中出击,一、四纵队留闽西坚持斗争。此时按照中央指示和前委决定,陈毅赴上海参加中央召开的军事会议,并汇报红四军的情况,未参加打破闽粤赣三省“会剿”的作战。“行前,专程到蛟洋征询毛泽东意见,并请毛复职,主持前委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毛未如其愿。”《陈毅年谱(上卷)》135-136

由于毛泽东离职,陈毅赴上海,打破闽粤赣三省“会剿”的作战行动由时任红四军军长朱德指挥。

1929年88日,红四军二、三纵队攻克漳平,歼敌一部后,继续向闽中大田、德化前进。闽中地区反动土著武装很多,红军的群众工作基础较差,红军主力行动十分艰难,且病号日渐增多。在此情况下,前委于8月下旬决定返回闽西苏区。

红四军主力离开闽西后,敌暂编1师进占漳平、龙岩,只在苏区外围城镇活动,不敢贸然深入农村。留在内线的红四军一、四纵队利用苏区有利的群众条件和地形条件,在赤卫队的配合下,坚持游击战,打击“会剿”较为积极的赣敌和粤敌,迫使赣敌撤回长汀、连城,粤敌止步于永定地区。

红四军主力在朱德指挥下,在返回闽西途中,采取积极进攻的姿态,829日在漳平东北的溪南歼灭闽敌暂编1师一个团。30日,进占漳平,歼灭敌军一个营,并乘胜占领靠近龙岩的永福,迫使进入龙岩城的闽敌仓皇撤返。至此,闽粤赣三省“会剿”就被红军打破了。

这一胜利,鼓舞了闽西党和群众的斗志。9月中旬,中共上杭县委组织群众配合赤卫队,围困上杭之敌暂编2旅。为支援上杭群众斗争,巩固闽西苏区,红四军决定以二、三纵队全部和一纵队一部,攻击上杭城。921日拂晓,红四军主力在地方武装和群众的配合下,向上杭城守敌发起攻击,迅速突入城内,全歼守敌2000余人。红军乘胜又进攻武平县城,在红军打击下,粤敌仓皇撤回东江地区。(参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86-87

肖克回忆:“红四军二、三纵队返回闽西,于921日攻打上杭城,一举消灭福建军阀卢新铭部1000余人,是红四军成立以来的大胜利之一,打上杭一仗相当精彩。上杭城池很坚固,三面环水,有首民谣说'铜铁上杭,固若金汤,东无退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鱼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朱德利用群众条件,首先把部队运动到城东北地区,在汀江东岸隐伏”。“晚上一点钟,在中秋月亮照耀下二纵队从北,三纵队从西,开始爬城。爬上城头,扩大战果”。“红军堵住西门,敌人都成了瓮中之鳖,只跑了卢新铭和极少数几个人。这一仗我们缴获了不少枪支,吸纳了青年参军,大批解放士兵入伍,每个纵队都扩充了三个支队,全军12个支队约7000人”。“打下上杭以后,根据地也扩大了,'苏维埃区域实际包括龙岩、永定、上杭及平和、武平、石城之一部分,龙岩、永定的县城都在苏维埃统治之下’,根据地人口有80万。”

红四军分散做群众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分田分地。“毛泽东在《清平乐·蒋桂战争》那首词里写道:'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就是指这时的形势。这是闽西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当时,从全国各苏区情况看,闽西是最大的红色根据地之一”。“反'会剿’时期,毛泽东有病,陈毅到上海向中央报告工作去了,主要领导人是朱德。在军事上,他体现了灵活机动,出敌不意的指挥艺术。红四军二、三纵队首占宁洋,接着打漳平。当时敌人以为城外河流水急,红军不会去打,戒备不严。朱德指挥部队出敌意外地过了河,连战连胜。当红四军在打大田时期遇到困难后,朱德又根据新的情况改变计划,返回闽西,突然袭击溪南之敌一个团,跟着打漳平,又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将尾追的一路敌人打垮,一连几个胜仗,打破了三省'会剿’的一面,影响其全局。”(《朱毛红军侧记》131-132

图片

红四军打破闽粤赣三省“会剿”示意图

54年过去,为何肖克和粟裕两位将军会在一起议论54年前的一仗,为何又要相约合写一篇文章?粟裕将军仙逝后,健在的肖克将军为何会“留下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为了完成这未能完成的约定,肖克在《朱毛红军侧记》中以《关于粉碎闽粤赣三省“会剿”》一节,一个人完成了他与粟裕相约的“有共同看法”的文章。

一是为了反驳林彪、“四人帮”歪曲历史,二是为党史军史正本清源,这就是两位将军相约的原因。

肖克说:“对于红四军出击闽中的行动,多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把它说成是红四军的'机会主义者全力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结果,是'把毛主席亲手缔造和培育起来的人民军队推向危险边沿’的错误行动。这种说法完全是歪曲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史界的拨乱反正,这种说法已是不攻自破,但仍有不同认识。有的说是'对敌情估计过重而匆忙作出决定的’,是'慌忙乱跑’;也有的说出击闽中是'近乎冒险’的军事行动,'基本上是错误的’;甚至有的还认为是'严重的机会主义’。如何评价出击闽中的军事行动,涉及到对红军初创时期战略战术的看法问题。粟裕同志在世时,我们曾在一起回忆并议论。现在,把我们的主要观点和我近来翻阅历史资料的看法,加以陈述和补充。”(《朱毛红军侧记》126

林彪、“四人帮”给红四军打破三省“会剿”扣上耸人听闻的帽子,是为了抹黑朱老总,企图打倒朱老总,实现夺权的野心。因为朱老总是红四军关于打破“会剿”的决策人之一,又是具体作战方案的执行人,更是红四军主力出击闽中的领导人和指挥者。

肖克、粟裕两位将军相约写文章的目的是要以当事人的身份,根据反“会剿”的具体史实,陈述朱德在反“会剿”中的战略战术制定、作战指挥决策,对闽西根据地的扩大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原历史真相。

肖克从三个方面陈述了反“会剿”的史实:

第一,红四军兵分两路反'会剿’,是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决定的,是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军事行动”,7月初“制定了加深赤色区域的割据和粉碎敌人'会剿’的军事计划,其中提到'敌来当打破一面找出路’的'七月分兵’计划”。7月下旬,“红四军前委又在上杭蛟洋开会,商讨应敌计划”,朱、毛、陈均参会,“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留在闽西,缩小目标;一路离开闽西,分散敌人力量”,当时“没有作具体决定”。“接着,朱德等同志又在蛟洋附近的枣坑召集前委会议,'决定二、三纵队和军部向漳平开,一纵队(包括四纵队)留在闽西散开’”。“我当时是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粟裕是在一纵队一支队,把一纵队留在闽西,是前委决定的,我当时曾见到了前委会记录,至今也还记得。我们留下后取消了纵队、支队的名义,都改称游击队,纵队司令林彪化名陈韶,我们二支队改名为上杭县游击大队,在距离上杭80里大洋坝蓝家渡一带活动”。“前委几次会议讨论粉碎'三省会剿’的情况,陈毅1929年到上海向中央汇报时曾提到,福建省委、闽西特委以及红四军当时的文件中也有记录”。“这些材料都足以说明,红四军分兵两路反'会剿’的方针,是经过认真研究和有准备的,不是什么'仓促决定’,'慌忙乱跑’”。

第二,出击闽中,打出外线的方针,从作战对象说,是避强击弱;从作战方式说,是广大地区的机动作战。前者是从敌情方面说的,三省敌人福建最弱。后者是承认打出外线去,也可以战胜敌人”。“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对付敌人'会剿’,基本上就是这两种打法,一是在根据地内打,一是到根据地外打,后者也是以根据地作依托和配合进行的。井冈山时期的几次反'会剿’,我们多采用'打出去’的办法”。“从军事角度讲,反'会剿’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均是当时基本方式之一。运用哪一种只能根据当时敌情地形决定。”敌人“会剿”的兵力“加起来有13个团又2个营,约2万余人。红四军仅4个纵队(相当于团),兵力悬殊”。“应该说,形势是严重的,面对敌人大规模'会剿’,红军当时还没有条件进行大兵团作战,闽西大块根据地又新创不久。选择向三省敌人较弱的闽中打出外线的方针,更有利于打破'会剿’。事实证明,红四军二、三纵队于8月初向闽中开进,首先占了宁洋,接着就占了漳平。这一迅速行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9月初,红军大队在溪南将一直跟踪的张汝匡旅一个团歼灭,接着又在漳平消灭了张贞部一个营,这两仗'风声所据,遐迩震惊’,各路'会剿’军纷纷引兵退去,喧嚣一时的闽粤赣三省'会剿’被打破了。事实说明,此次采取外线作战方针,东出闽中,达到了打破敌人三省'会剿’的战略目的。”

第三,打破闽粤赣三省'会剿’后,红军乘胜打开上杭城,汀江两岸红色区域联成了片,闽西苏区进入全盛时期。红军能粉碎闽粤赣三省'会剿’,应当从整个战略过程和结果来考察。诚然,在出击闽中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打大田,仗没有打好,加之这一带山高路险,正值炎热天气,疾病流行。到永春福鼎山时,又遇上土匪,红军损失300余人和100余支枪,这是整个军事行动的枝节。从全局看,红四军从83日开始出击闽中,到96日返回闽西,重占龙岩,历时一个月,取得了若干或大或小的胜利,完成了预定的战略任务”。“还要说到红四军二、三纵队返回闽西,于921日攻打上杭城,一举消灭福建军阀卢新铭部1000余人,是红四军成立以来的大胜利之一”。“打下上杭以后,根据地也扩大了,'苏维埃区域实际包括龙岩、永定、上杭及平和、武平、石城之一部分,龙岩、永定的县城都在苏维埃统治之下’,根据地人口有80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粉碎敌闽粤赣三省'会剿’,以及闽西苏区的巩固与大发展的胜利,说明当时前委所采取的战略战术是实际的,是正确的。”

最后,肖克又指出朱老总在打破敌人“会剿”中灵活机动、出敌不意的指挥艺术。他说:“反'会剿’时期,毛泽东有病,陈毅到上海向中央报告工作去了,主要领导人是朱德。在军事上,他体现了灵活机动,出敌不意的指挥艺术。红四军二、三纵队首占宁洋,接着打漳平。当时敌人以为城外河流水急,红军不会去打,戒备不严。朱德指挥部队出敌意外地过了河,连战连胜。当红四军在打大田时期遇到困难后,朱德又根据新的情况改变计划,返回闽西,突然袭击溪南之敌一个团,跟着打漳平,又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将尾追的一路敌人打垮,一连几个胜仗,打破了三省'会剿’的一面,影响其全局。在出击闽中过程中,朱德同志除军事指挥外,还亲自做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演讲,建立苏维埃,组织武装游击队等等。当时,由于毛泽东、陈毅不在军中,有些照顾不周,产生一些缺点,如做群众工作就比较差,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出击闽中这个战略方针的正确性,更不能因此把打上杭城这样的胜利作为路线错误的产物。”(参见《朱毛红军侧记》126-132

对粟裕这样的老战友,肖克言犹未尽,他说:“粟裕生前写过一篇文章《激流归大海》,我认为写得好,其中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史实,即朱德从三河坝撤下来后(指南昌起义失败以后——笔者注),收拢了部队并开始着手整顿。当时各个地区的革命领导人,都在寻找如何建立革命军队的办法,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崇义、上犹的整编与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意义是一样的,都在探索并实践建立新型的革命军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粟裕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业绩昭著,人所共知。他去世后,我深为悼念,并写了一首悼诗,其中有几句是:淡泊置荣辱,板荡识忠贞。元戎称一代,华夏念忠魂。”

肖克、粟裕两位将军没有完成的约定,最终由肖克将军一个人完成了,展现了两位将军深厚的战斗情谊和强烈的革命责任感。

参考资料:

肖克:《朱毛红军侧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1月版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

《陈毅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512月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2023.4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