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书同|活出了“十分像人”的样子

 悦读斋主 2021-12-31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做到了,也只是五、六分像人的样子。

“十分像人”是什么样子?

这要从我国现代漫画先驱丰子恺对他的恩师李书同先生的一句评语说起。

(丰子恺先生)

他曾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

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里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

像弘一法师(李书同法号)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十分少有。”

在丰子恺先生的概念中,凡是只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的人,即只为满足衣食住行的人,就是1-3分人。

而有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即对学术和文艺的追求,比如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应该是4-7分人。

而当一个人有了灵魂生活的追求,即有了信仰,包括宗教信仰,那就到达了8-10分人的样子。

而按这个标准,李书同得了满分:10分。

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十分像人”的李书同先生。

(李书同先生年轻人照片)

01

李书同简单画像

“半世繁华半世僧,世间再无李叔同”。这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李叔同(1880年-1942年)晚号晚晴老人,法名“演音”,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出生于天津一个富商家庭,一生极具传奇性。“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

也有人给李叔同画像称: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

戏里演绎悲欢离合,戏外感受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下暗藏着一颗寻找归宿的灵魂。

02

李书同的前尘影事

故事一: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这是他15岁时做过的一首诗中的两句,意思是:每个人的人生就好像西山要落下去的太阳一样,终归会落下;富贵就像草上的霜一样,也会很快失去。

说明很小的时候,他就为告别这花花世界做了精神上的准备。

 

故事二:一曲《送别》传唱百年。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书同的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故事三:艺术成就流芳千古。

出演《茶花女》开创了中国的话剧。他不惜将小胡子剃去,男扮女装出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得到了戏剧界的广泛赞誉。

(李书同书法作品)

他的书法篆刻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其中。

(李书同书法作品)

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

(李书同绘画作品)

03

弘一法师的佛缘善语

故事四:在39岁人生最绚烂的时候选择皈依三宝,落发出家。

当然很多人不解。李叔同也没去解释,但若干年后,世人读到了他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才了解了原委。

诚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薄情寡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故事五:出家的近因——断食

1916年冬天,36岁的李叔同曾到虎跑寺尝试断食。按照他自己所说,那一时期,他患有神经衰弱症,因为看日本杂志文章上介绍,说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所以就想试验一下。

据《断食日记》记载,李叔同这次的断食自12月1日始,至18日止,共十八日。

断食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共五日,以粥、小菜、水果为主,逐渐减量;正期七日,只饮果汁与冷水;后期六日,食量逐渐恢复正常。

十八天内,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读书、写字以及适量的散步,极其简单。

尝试过断食之后,他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茹素、念佛经、室内供香。次年暑假,他决定入山居住。

1918年秋天,他落发为僧,后来成为了第十一代律宗宗师。

故事六:“爱就是慈悲”

李书同出家后,他的日本妻子三番五次到寺院里面求见他,但都被弘一法师残忍地拒绝了。

电影《一轮明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雪子:“叔同---”

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李书同画笔下的雪子)

故事七: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还有一位对他痴情的女子,知道他出家后,连续三个月每天都去寺庙求见,非常执着,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弘一法师被纠缠得没有办法,只好出来见她。他只带了一样东西说了两句话,这名女子再也没有来过。

这样东西就是一钵清水,两句话就是前面的那两句。女子知道弘一法师已是一心向佛,只能默默地流下眼泪,此后再也没有打扰过弘一法师。

故事八:知福惜福造福

有一年弘一法师到普陀山,向印光大师请教如何修行。他们在一个房间里面住了7天,他发现印光大师60多岁了,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衣服自己洗,粥自己煮。

喝完粥后又用舌头把这个碗给舔干净,舔干净后,又拿开水冲到了这个碗中,再涮一涮,然后再把汤汁喝下去。

弘一法师实在不解,忍不住开口就问印光大师,为何要把事情做到如此极致。

(印光大师画像)

大师回答说,“知福惜福再造福”。

意思是说我们一定要懂得自己的福报,珍惜自己的福报,培养自己的福报。

故事九:出生祥瑞,入死安详。

据说,1880年10月23日弘一法师出生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此后这根树枝一直在他的身上,从没有离开过。

1942年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促,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晚晴室。

一代大师,安然离世,心存大德,无怨无悔。

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说“先生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拂,如月明澈”。

李书同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都过到了极致,也做到了不为世俗杂念所动摇,真正活出了“十分像人“的样子。

而我们活得又几分像人呢?不妨思量一下自己对精神和信仰的追求。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