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民,这位69岁的“老牛人”仍在为奶业发展奔走 | 乳业“建设者”

 乳业财经 2021-12-31

 撰文:范慧新


前不久,《乳业财经》策划的“问·乳业建设者”活动走到山东,走进了一位在畜牧行业工作了一辈子的“老牛人”身边。他从72年读畜牧专业开始与畜牧结缘,至今已经48年。

畜牧、教育、畜牧行政、畜牧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联合社等畜牧方面几乎所有的组织形式他都做过,他就是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

@张志民

即将满69岁的他,对行业有何见解?且听我们一一道来。

奶吧发展

说到山东奶业、养殖行业的发展情况,奶吧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因为国内第一家奶吧就诞生在山东。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推动了奶吧的诞生,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出现了奶源过剩、倒奶杀牛的现象,奶农的奶根本卖不出去,而奶农要活下去只能自己想办法。

2009年,第一家奶吧在山东潍坊诞生。由于这是一个新的业态,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如何管理,当时潍坊的奶吧就是按照餐饮来管理,办的许可证也是餐饮服务许可证。2015年及2017年,国家发布的两份文件确定了奶吧经营的合法性。

张志民告诉《乳业财经》,奶吧刚开始的发展确实比较乱,但目前已经慢慢变的越来越规范。甚至现在大型连锁奶吧开始了中央厨房加配送的加工模式,统一加工处理,这样一来,数量、质量都好控制,监管部门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更加有效率,直接管总店就可以,只要下面的配送达到要求,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张志民

据了解,奶吧的经营也比较简单,因为规模较小设备也不复杂,工艺也简单。而奶吧申请经营许可等证件时也比较容易,但张志民透露,有些地方还不行。

此前,内蒙古发布的文件中有一条明确支持推广牧场加工奶等的有效模式,张志民直言,这是我看到的唯一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发布的文件中把奶吧提到日程中的,山东省作为奶吧的发源地也没提到这么高的程度。

2009年,第一家奶吧出现,奶吧产业刚刚发展10年。张志民表示,作为一个新业态、新模式,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并且这个产业也还是脆弱的,但是实践证明,奶吧的发展对拓宽主体加工流通渠道、扩大乳品的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7年11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山东省共有1750家奶吧,这些奶吧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牧场,这样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奶源的质量。

奶吧的发展已有十年之久,总结以往经验发现,奶吧的产品在微生物指标的控制上容易出现问题。张志民告诉我们,导致微生物项目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制售环节,奶产品的经营者在制作销售的过程中把关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加工工艺进行消毒或者设备消毒不彻底,环境问题等;另一方面抽检过程的不规范、存放样品的容器以及容器温度、抽检时间等都有可能造成最终样品的不合格。

此外,检测环节如果不按照国家标准来检测也有可能造成样品中微生物超标。

目前,奶吧行业执行的是《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微生物项目不能复检。张志民认为,不能复检不代表不能调查核实,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可以调查原因出在哪一环节,以界定责任在谁,从而进行改正。

山东养殖行业现状

2018年的统计显示,山东地区的奶牛存栏量在95万头,牛奶产量为286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而山东地区的乳企也比较多,已经超过60家,牧场数量超过500个。

据了解,仅万头以上的牧场山东有20多个,包括澳亚的5个,现代牧业的2个,恒天然的2个,东君乳业2个,华澳大地2个。

他认为,万头牧场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建。只要条件允许、资金到位、有土地支撑、有环保许可、有技术支撑就可以,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奶农养殖,数量、规模都不是问题。

2014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生鲜乳销售价格持续下跌,再加上国外进口乳制品的低价冲击,国内养殖行业长期处于下行状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8年才开始好转。再加上前两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席卷而来的环保风暴使得行业压力大增,不少养殖户退出。那么作为奶业大省的山东地区,养殖情况如何呢?

据他介绍,小规模的养殖场、户数量是减少了,但实际上总体奶牛存栏量和牛奶的产量并没有减少太多,总体比较稳定,目前不少奶牛场都在进行扩群。

@张志民

他指出,山东一些小的养殖户也有发展比较好的。烟台一个养殖户养了30多头牛,虽然规模较小,但是TMR、利拉伐挤奶机等设备齐全,奶牛所产的奶挤出后进行巴氏杀菌,然后运输到城市销售,根本不受行业的影响。

“不管是50头还是100头,做奶吧的基本都挺过来了,目前能过的比较好的中小牧场、家庭牧场基本都有奶吧支撑。”张志民介绍,国家提出的产销一体化、支持奶农合作社、发展乳制品加工流通政策很好,而山东奶吧走在了政策前列,当时山东的奶农就尝试了奶农参与或者发展乳制品加工流通的甜头,为现在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流通提供了一条路。

奶吧的发展确实对增加奶农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过去几年奶业低谷期间,国内奶价大跌,再加上环保的压力,很多牧场处于亏损状态,相当一部分中小牧场退出。“如果不是有奶吧,这几年这么折腾,得有多少奶农退出?”张志民直言。虽然奶农的退出与环保压力、企业、行业等方面都有关系,但奶吧的发展确实适应了中国奶业的发展。有一定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是奶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

行业政策还需健全

对于奶牛行业的发展,张志民有着自己的担忧,行业政策具体细节有待完善、国内养殖成本过高、奶业条例标准应与时俱进等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间。

与张志民的交流中,他多次提到内蒙的奶业振兴政策,“内蒙的扶持政策是实实在在的扶持,从良种、设备、标准化饲养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来做振兴,其他省份应该向内蒙学习。

他指出,此前,国家发文支持奶农合作社发展乳制品加工流通,降低门槛,取消乳品厂建设的半径要求等政策,都没有相关的具体政策,很多奶农都在观望。“国家的政策很明确,但是地方如何贯彻好、执行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社会政策要托底。最近,农业农村部已出台政策,扶持规模牧场和奶农建加工厂。这样,奶业振兴的步伐就可加快。”张志民表示。

此外,奶牛养殖成本也是他非常关心的问题。

因为国内奶牛养殖成本普遍偏高,相当一部分成本来自奶牛吃的饲草饲料。很多牧场奶牛吃的都是进口饲料,包括苜蓿草、燕麦草、豆粕等。张志民表示,国内饲料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只是很多地方没有充分利用起来,饲草饲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60%-70%,立足本地资源就地就近开发粗饲料利用能够减轻不少成本。

对于一些一味追求高产奶量的牧场,张志民认为并不可取,奶牛产奶量并非越高越好。国内很多地方的奶牛利用年限平均为2年半。实际上三胎、四胎才是产奶最好的时候,而要稳定牛群数量,就要增加育成牛,这都需要时间和费用。一味单纯追求单高产未必可取,要讲求奶牛健康,延长使用年限,讲求奶牛终生产奶量和综合效益。

“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增加收益的宝只压在奶价的提高上,而是应该练内功,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这样发展才有后劲。”张志民说。

国务院2008年颁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至今已经12年,这一条例是否适合当下的奶业发展?因为10多年过去了,中国奶业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用十年前的条例约束现下的奶业发展,张志民认为是非常不适应的。

并且行业大部分人对此都有一定的认知,有人呼吁但却一直没有推动条例、法规的新标准,这里还存在体制的矛盾。

奶业的发展是一项长久的事业,行业内应该共同推进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多为奶农着想,为奶农办实事,把政策尽快落地执行,这才是奶农希望看到的,也是诸如张志民这样在乳业行业奋斗了一辈子的“老牛人”希望看到的。



《乳业财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