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之华

 寂寞红山 2022-01-01

跨越万年 赴一场文明之约

在文物中寻找华夏文明的精华

谈晟广


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于2021年9月28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幕。展览展出山西省11家文博单位共计30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半数以上,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晚期至明代达一万年。展览将于2022年1月9日闭展。最后9天,不留遗憾!


黄河中游“L”形的河流走向,在河东、河西与河南,分别大致划分出了晋、陕、豫三个省份,这里是华夏文明起源之“三足鼎立”的核心地带。上古“三皇五帝”传说,有“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说,大致对应的地点,均位于晋西南。据《左传》等先秦文献记载,西周时期晋国始祖唐叔虞分封于“夏墟”。华夏文明的起源,当与山西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从考古学上亦得到了部分印证。以夏县西阴村命名的西阴文化,绚丽的“花”纹引领了史前彩陶时代文化大变革的浪潮,襄汾县的陶寺文化遗址初具国家和礼制雏形,均凸显了晋西南在华夏文明形成初期所具有的核心作用。山西境内出土了商代早期、商代晚期、西周、春秋和战国序列完整的青铜器,成为理解中国青铜时代方国文化艺术和礼仪制度极佳的标本库。上古、中古和近古,山西长期是中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熔炉,特别是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对华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始终一脉相承。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省内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可称得上是保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基因库。

此次“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主题为“华夏之华”,第二个“华”字寓意深刻:华,花也,美好,亦借喻西阴文化之“花”;《书·舜典》记:“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意即文德之“华”,即礼乐教化,始于尧帝,传夏族正是兴起于晋西南。

本次展览通过“文德幽明”“瑞节信玉”“道生器成”“万流归一”“汉唐奇迹”“画妙通神”六个单元,分别重点展示了史前文化、玉器、青铜器、汉唐至元明多民族文化的交汇、雕塑和绘画等内容的古代文物,并将它们置于宏大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史的架构中进行阐释,从而彰显本次展览的深刻主题——山西古代文明,无愧是华夏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优秀代表。展览将不同的文物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中,讲述和“中国”相关的不同主题的故事,以使得每一件文物都能够鲜活起来。

以史前文明为例,重点展示的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以夏县西阴村命名的西阴文化(又称庙底沟文化)、襄汾县陶寺遗址的重要文物,凸显了山西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中期和龙山时代晚期三个时段曾经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一,柿子滩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现存距今2万至1万年间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原地埋藏遗址,对于探索中国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其二,西阴文化时期是史前文化的一个大变革时代,重组、融合了多种文化区系,以彩陶上绚烂的“花”纹为主要艺术特征,鼎盛期的影响范围,东至沿海、西至甘青、北至内蒙、南至长江,在不同的地区又演化出多种新的文化类型,从而在文化和地理的空间格局上,为后世以中原为核心地带的历代王朝、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三,在面积约280万平方米的陶寺大型聚落遗址,不仅发现了城墙、宫殿和高等级墓葬,还出土了大量绘制精美的彩陶、玉器、漆绘木器、铜器零件、礼乐器等,显示其与早期中国可能存在的王朝有关。陶寺遗址是传统文献记载中,夏朝建立之前,中原文明达到的第一个高峰,并与学者一般认为的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交相辉映,可以认为是最早的“中国”。

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单鋬彩陶壶

垣曲县自然博物馆藏

西阴文化(庙底沟文化)彩陶罐

垣曲县蒲掌乡下马村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陶寺文化彩绘龙纹陶盆,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山西境内出土了大量史前和商周时期的玉器、青铜器,这两类文物也在本次展览中得到重点展示。中国古人认为,“制器尚象”“器以藏礼”,展览并非简单陈列这些珍贵的文物,而是尝试解读它们的深层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早期中国艺术与文化“故事”的叙事主体。“瑞节信玉”便是我们首次根据早期文献记载总结出来的概念。总的说来,玉器分佩玉和礼玉两种,后者有着更为重要的用途。《周礼·地官司徒》记有“掌节”之官,王的命令向天下传达,必有“玉节”作为凭信;《周礼·春官宗伯》又记有“典瑞”之官,“瑞”就是玉瑞,“瑞者以玉为信也”,说明玉器有符信的作用。

陶寺文化绿松石腕饰,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龙山文化鹰纹玉圭,侯马东周祭祀遗址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龙山文化玉神面,曲沃县羊舌墓地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龙山文化玉兽面,陶寺遗址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商,玉立人,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人首神兽纹玉戈
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玉马,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春秋,侯马盟书,侯马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汉,玉剑璏,平朔露天矿生活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各种青铜礼乐器具,是器主身份、权位的象征,器、车服、名、爵号,君之所司也,故孔子曰“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帛书《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青铜器的造物原理,当包含“器”与“物”的双重内涵:“物”乃献祭之“牲”,“器”乃“牲”之用也;“器”有形,便是形而下的“形(刑)”,即器形和纹饰;“刑”和“器”的制作,莫不尊“道”。因此,展览精选的商周时期青铜器,无论是出自商代方国大墓,还是西周历代晋侯墓、霸氏墓,或是春秋赵卿墓,均是其所处时代之华夏礼制在不同层面的映照。

商,龙形觥,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商,鸮卣,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晋侯铜鸟尊,曲沃县晋侯114号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猪尊,曲沃县北赵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兽面纹方尊、兽面纹方彝、兽形觥
绛县横水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云纹圆腹壶,绛县横水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春秋,鸟尊,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春秋,青铜壶,太原市一电厂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战国,铜牺立人擎盘,长治分水岭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战国,错金夔纹豆,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汉唐至元明的历代文物,我们以“万流归一”为主题,说明山西自古即是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之地,并最终与其他各地区的文化一起,汇聚为统一多民族的中华文明。

西汉,雁鱼铜灯,襄汾县吴兴庄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西汉,鎏金胡傅铜温酒樽,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北齐,狮纹玛瑙饰,寿阳厍狄迴洛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唐,六曲狩猎纹高足金杯
山西博物院藏

唐,鸳鸯石榴纹金盒
山西博物院藏

辽,云凤纹金靴
山西博物院藏

金,錾花葵口金盏
山西博物院藏

在山西境内保存的历代遗存文物中,雕塑和壁画尤为闻名。本次展览通过细致的学术梳理,将这些展品置入中国艺术史的书写中进行阐释。北魏皇室命人开凿大同云冈石窟,造就了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晋阳(今太原)成为随后东魏和北齐实际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佛教艺术从而实现其中国式审美的完全转换。艺术史学家方闻在《艺术即历史》中将这种转换总结为一种可比拟“希腊奇迹”的“汉唐奇迹”。北魏至唐之间,中国佛教造像经历了三部曲的演变:从北魏古拙的正面风格,到北齐、隋朝的圆柱形式,再演变为初、中唐时的三维造像,清晰地反映出立体状物技法的发展历程,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是书写中国雕塑史的关键资料。

汉,陶傩偶

临汾市博物馆藏

北齐,陶牛,太原娄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隋,彩绘骆驼俑,太原斛律彻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北魏,石雕佛像,沁县南涅水出土
沁县南涅水石刻艺术博物馆

北齐,石雕贴金彩绘释迦坐像,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北齐,石雕释迦头像,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北齐,石雕菩萨头像,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北齐,鎏金力士像,1986年寿阳县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隋,男伎乐俑,太原虞弘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唐,石雕彩绘弥勒像龛,长治县南王村征集
山西博物院藏

唐,石雕解氏造弥勒坐像,万荣县征集
山西博物院藏

唐,石雕释迦坐像,文水县西崖底石佛寺征集
山西博物院藏

唐,石雕菩萨立像,太谷县光化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唐,石雕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唐,石雕阿难立像,沁县南涅水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金,石雕菩萨头像,祁县惠安寺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明,青铜真武大帝坐像,石楼县二郎坡征集
吕梁市博物馆藏

明,木雕韦陀像
山西博物院藏

东汉,绿釉陶楼,平陆县圣人涧镇新湖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明,黄绿釉琉璃脊刹,阳城县东岳庙采集
阳城县文物博物馆藏

明,琉璃鸱吻
山西博物院藏

与中国雕塑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是,6世纪中期之后,中国绘画也出现了外来的明暗法造型风格,这就是唐代史学家许嵩在《建康实录》中提及的一种运用晕染技法所能达到的逼真效果,称为“凹凸画”。但在中国趣味改造下,它又逐步变为笔墨的语言,至8世纪盛唐时期完全成熟。山西保存了大量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寺观壁画,近年又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汉代、北朝、唐代以及宋金元的壁画墓。这些珍贵的图像资料,为我们重新书写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展现出中国古代高超的绘画成就。

东魏-北齐,忻州九原岗出土狩猎图壁画
山西博物院藏

北齐,太原娄睿墓出土出行图壁画
山西博物院藏

明,大威德大力明王水陆画,右玉县宝宁寺征集
山西博物院藏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展览不仅让观众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华夏文明看山西”,更为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本文原刊《光明日报》2021-11-28“学人谈”)
摄影:任超、厉晋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