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每天“食米数升”,接近2斤,司马懿凭何断定他不久人世?

 文史趣味谈 2022-01-01

诸葛亮“病通知书”的绝密情报,司马懿是在款待蜀汉使者的饭局上,捕捉到的。

饭桌前,司马懿热情询问诸葛亮的近况,丞相他老人家忙不忙啊?胃口怎么样啊?没啥斗争经验的使者,老老实实回答了,于是司马懿飚出一句: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说这话的背景,是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伐。

234年二月,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诸葛亮再次率10万大军兵出斜谷,进军至今天陕西岐山县南边的五丈原一带。

经过前面的四次蜀军北伐,曹魏这边,应对起来的套路已经十分熟练了,就一个字,拖!拖得你几万人没吃的、没喝的,肚皮空了熬不住,自然也就回去了。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晓得当中的诀窍,于是在渭河南岸,借助有利地形,与诸葛亮长期对耗了起来。

诸葛亮呢?也见惯了司马懿的老把戏,早就做好了应对的策略。这回北伐,蜀军这边是带了农具、耕牛和种子来的,打算就近在渭南地区种地打粮,搞块“殖民地”,与魏军对峙玩持久战。

期间,诸葛亮也在试图创造与魏军决战的机会,有枣没枣打一杆。

于是派出使者,向魏军下战书的同时,还搞了套最新款的女装送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但没上套,还下令大鱼大肉地招待使者,使者一个不留神,就泄露了机密: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这下,司马懿可是兜到了诸葛亮的底!转头下令继续坚守不出。

为啥司马懿听到诸葛亮“日不过数升”的饭量,就会做出他将不久于人世的判断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一掰东汉末年时的这个“数升”,是今天的几斤几两。

汉代一升,根据出土的汉代量具文物考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随便到个街边的超市,2块钱一瓶的娃哈哈矿泉水,标签上的容量是596毫升,汉代一升的粮食搁在里面,也就三分之一瓶。

诸葛亮这“数升”饭量,肯定是没到两位数,否则使者会说是十数升,咱取个中间值,就算诸葛亮每天吃五六升,顶多是2瓶娃哈哈的体积。

诸葛亮每天吃的五六升,也就是1000到1200毫升,折算成粮食的大致重量,也得在1斤4两到1斤7两之间。

按照今天普通人的饭量,不少了啊诸葛亮妥妥一个大胃王嘛!

但咱们讲历史,就得将环境,放在诸葛亮所处的古代的背景上。摆在那个时间段,诸葛亮一天1斤7两的食用量,是个啥概念呢?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曾经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口气干了1斗米和10斤肉。战国的一斗米,大致等于1500—1700克,一斤是十六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

也就是说,廉颇光一顿饭,填进胃里的食物就有8斤!

还有,文史君小时候常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一天吃三斤米。怎么这么能吃呢?

没油水啊!那时候副食品匮乏,猪肉、鸡蛋、牛奶啥的都没有,顿顿配饭的都是梅干菜、萝卜干啥的,可不就使劲干饭了嘛,一天三斤米还真算不上多。

所以,对比一下诸葛亮每天1斤7两的饭量,的确是很少了。

咱们再来顺着司马懿的那句“食少事烦”,看看诸葛亮的工作量,繁重到了怎样的程度。

诸葛亮的身体素质,起初应当是不错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身高八尺,犹如松柏”1米8的大高个,颜值也不错,老婆家还跟荆州的一把手刘表沾亲带故,算得上是标准的高富帅。

但自打刘备三顾茅庐以来,赤壁之战、经营荆南四郡、入蜀取川、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南征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要么周旋外交,要么筹备后勤,要么管理政务,要么亲临战场,几乎20多年都是在连轴转。

而且,诸葛亮的性格十分得谨小慎微,凡事亲力亲为,连军队中20棍以上的判决,都要亲自审核一遍。

11万的蜀军,每天内部要处理的事务该有多少,诸葛亮这样搞法,再加上川蜀加汉中两块地区的民政,不累趴才怪。

丞相府的秘书杨颙,曾劝他凡事都有分工,不必越俎代庖,让当领导自己的受累。对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过解释: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这话,说好听了是鞠躬尽瘁,为刘备的托孤事业负责任到底。

说不好听,就是诸葛亮太把这权力不放手,凡事都要揽权,掏空了自己的身体不说,还打乱了蜀汉的干部培养制度,让手底下人得不到锻炼,搞个人英雄主义。

身体的心力交瘁,或许还是其次,更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兴复汉室的黯淡前景。

原本,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战略,刘备集团是要“跨有荆益”两地,待“天下有变”,形势偏向于刘备这边的时候,再由湖北和陕西两个方向,发动夹击曹魏的钳形攻势,将魏军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隆中对》的设想,立马归于破产。

更要命的是,随后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几乎败光了家底。

尽管后来,诸葛亮通过回复吴蜀联盟,对双线夹击战略,勉强算是做了修补,双方后续也联合过一起攻打曹魏。但毕竟是吴和蜀两个国家,诸葛亮能指望孙吴,像期待荆州的关羽一样,在军事行动上协调一致吗?

显然,单就北伐曹魏来说,诸葛亮是有些孤立无援的。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对外用兵呢?

说到这,就又要提到诸葛亮的另外一层担忧了,那就是蜀汉内部,愈演愈烈的权力斗争。

蜀汉政权,共有三股势力构成,按照权力大小,排列顺序是: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

刘备在时,搞的是联合东州集团,压制益州集团。诸葛亮执政期间,也基本延续了刘备的权力蛋糕分配。

但这样的鸡尾酒结构,东州和益州集团,是不服气的。最直接的矛盾爆发,有两个事件:

一个是李严的被废。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属于东州集团,刘备托孤定下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辅佐刘禅,出牌的套路,就是荆州联合东州压制益州。而他的被废,深层因素,说到底即是荆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搁在了桌面上。

另一个是谯周的投降主张。这个是诸葛亮死后的事,彼时司马昭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逼成都,蜀汉内部争议应对策略,其中大唱投降论调的,就是益州本土出身的谯周。

这就是诸葛亮面临的局面。

所以他要搞北伐,要给全体蜀汉臣民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目的就是将蜀汉拖入战争轨道,让三股势力都围绕着北伐出力,转嫁国内的矛盾,到曹魏这个“冤大头”上去。

但持续性的外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包括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未能从曹魏那里获得土地、人口等收益,倒是蜀汉这边,国民财富不断流失。

以至于东吴使者,看到川蜀的老百姓“民皆菜色”,当即就断言,蜀汉快亡国了!

打,损耗国力,且前景黯淡;不打,内斗积蓄,矛盾总要爆发。

这是诸葛亮的困局,也是蜀汉政权的宿命。

顶着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诸葛亮身体健康,几乎不太可能。

拿今天的网络热词来说,诸葛亮是典型的“996过劳死”。划不划得来呢,只有当事人自己去体会了。

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需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这句话,对正在努力奋斗的小年轻,尤其有借鉴意义,得注意劳逸结合,有钱,有闲,才是当下流行的养生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